德军档案:豹式坦克D型在“堡垒”行动中的性能表现

简介:豹式坦克是二战后期德军的主力中型坦克,也是德军装甲力量的中坚。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豹式最早的量产型号D型首次参加实战,本文便是战役开始后不久前线部队对这款坦克各项性能的评价和作战表现的总结(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德军对该车的火力和正面防御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发现它存在包括侧面装甲薄弱、发动机故障率高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资料来源:www.panzer-elmito.org)



关于豹式坦克作战的经验
武器:
火炮: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都很好。截至7月10日已有140辆敌坦克被击毁,平均距离为1500-2000m。还有1辆T-34在3000m远处被击毁。
一些坦克的火炮因遭反坦克枪命中而失效(炮管内部凹陷)。在第3次射击后,火药烟气便会把车长熏得流泪(当前还未配备目镜护目套!),导致观察变得更加困难。从无法使用的坦克上取下部件来替换已损坏炮管和炮盾的做法尚不能满足要求,目前急需补充。
机枪:射击表现总体上很好。一些机枪会因为Baudenzüge(译者注:原文这个Baudenzüge我查阅许多资料也没完全清楚其含义,因为德语Zug有膛线的意思,所以我猜测它指膛线,但并不能完全确认,还望了解该词意思的朋友告知,谢谢)膨胀变形而出现故障。看上去Baudenzüge的材质不好。弹链输送导板会发生弯曲。
烟雾弹发射器:事实证明它没法用,一遭到射击很快就会损坏。必须尽快研制一种能用的烟雾发射装置。
装甲:
目前还没有敌军反坦克火力击穿豹式坦克正面装甲的记录。即使是76.2mm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垂直命中炮盾也无法击穿。
与之相反,豹式的侧面在超过1000m的距离上也会被击穿,无论是炮塔还是车体侧面的倾斜和垂直部分都能被76.2mm反坦克炮和坦克炮贯穿。也许是因为携带的弹药含有大量装药,这种情况下坦克往往会立刻燃起大火。
建议:尽快在量产车型中加强侧面装甲,如果可能,要对已经交付的坦克进行后续加强。
豹式坦克很大程度上能免疫敌方炮兵火力。只有在遭到150mm以上口径的炮弹直接命中车体和炮塔顶部从而被击穿装甲时才会造成内部毁伤。被小口径弹药击中车长指挥塔和顶部装甲不会带来任何影响。
弱点:
冲锋枪射击孔的塞子遭到命中后(可能是45mm火炮)会打入炮塔内部,导致装填手和车长阵亡(译者注:豹D的炮塔侧面有一个小的圆形自卫射击孔,不用时被一只锥形塞子堵住)。密封锥塞需要进行加固。
炮塔左侧的圆形舱门在被直接击中后(可能是76.2mm穿甲弹)会碎裂并致使炮塔内乘员失去作战能力。(译者注:后来这个舱门在豹A上取消了)
要担心的是,反坦克炮弹命中炮盾下半部分时会向下跳弹并穿透车顶盖从而射入战斗舱。必须研究增强顶部装甲的措施。(译者注:看来德军早在库战时就已经发现了黑豹的弧形炮盾窝弹区存在的安全隐患,然而为啥首先想到的不是改进炮盾形状,而是加强车顶装甲这种效果可能并不好的方法?)
地雷的影响:
大约40辆豹式在第一天就因为敌军地雷而失去战斗能力,通常只会有4-6节履带和2-4只负重轮受损。在一些坦克上,负重轮摇臂也被炸弯。个别坦克还出现了驱动轮和引导轮损伤。极个别情况下,炮塔吊篮下方的弹药会被火焰引燃,导致坦克烧毁,对此必须采取补救措施。结论: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可用的排雷装备的研发。
炮塔设备:
车体倾斜状态下想要关上车长舱盖或是在车辆着火时要打开它都很困难。必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来避免损失。驾驶员和机电员舱门也会因为这样被卡住,导致无法逃生。
光学器件的导轨通常比较稳固,只有一起案例里报告导轨发生弯曲变形。一定要配备光学器件清洁器,因为在战斗中拆下光学器件非常耗时。炮塔旋转机构和炮塔瞄准望远镜的油压驱动装置也必须跟进研发。
底盘的技术缺陷:
大多数技术故障由燃料泵损坏引起(直至7月8日,单是第52装甲营就已经发生20起),也许是材料缺陷所致。由于燃料泵的泄漏,燃料会聚集在坦克地板上形成积洼,这已经造成3起坦克完全烧毁的事故,尤其是豹式坦克处于侧倾姿势时,很容易引发火灾。多数时候引擎起火都能被扑灭或者启动自动灭火装置。
发动机故障:
发动机抛锚事件目前多得不太正常。第52装甲营截至7月8日已经有12台发动机抛锚。在数日的作战后这种故障有所减少,因此人们猜测可能是发动机还没有经过足够久的试车。(译者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磨合期”?)
变速箱:
变速箱还未发生严重故障。格拉芬乌尔的变速箱改进看起来已经取得成功。至7月8日,第52装甲营有5台变速箱损坏。
总结:
以上列举出的缺陷已经上报帝国军备与弹药部部长和武器局。已承诺采取补救措施。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均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仅为美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