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研读摘要

2023-10-12 09:15 作者:行影之间  | 我要投稿

    “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辩证法认为每个时代的矛盾斗争都具有时代特性,从而不同马克思主义者都会具有不同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行动指南,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明确时代任务联系起来。如何判断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有没有改变?列宁给出了一个指示:观察社会各阶级间的根本对比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

    采取某种温和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地位而害怕剧烈变化,力求在土地制度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方面保存大量旧制度的残余。「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本家由于在当下社会已经取得了可观的地位,为了避免地位的丢失,他们就会采取保守的措施,也就害怕社会革命等剧烈变动,这就是资本主义保守性的一面。

    “农村小资产阶级是同‘自食其力’的农民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他不能不力求实现另一种资产阶级的改革,给一切中世纪的旧东西保留的余地要少得多。雇佣工人既然自觉地对待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就不能不对这两种不同取向的冲突采取明确的态度。「农村小资产阶级由于要保护好占有的小部分生产资料,保证拥有的雇佣工人,就要力求一种中间立场从而明哲保身。这就是农村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中世纪的死硬派不仅挤满了舞台的最前面,而且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广大阶层的内心充满了路标派的情绪,充满了沮丧心情和脱离革命的思想。这时呈现出来的不是改革旧制度的两种方式的冲突,而是对任何改革的丧失信心、‘顺从’和‘反悔’的心情、对反社会学说的迷恋、神秘主义的风行等等。

    这种异常剧烈的变化,既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单是‘外界’压力的结果。前一个时期使那些几辈子、几世纪以来一直不关心政治问题、不过问政治问题的居民阶层受到了极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注意基本常识和初步知识的趋向。「受到宗教主义和保守派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革命中使得社会的剧变,原本从不关心政治问题的民众不会因此寻求理论,学习政治。相反,大部分群众由此转向寻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现实世界幸福的可能,没有了解整个社会变化的规律。这时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各种基本问题,使得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走向民主,但是这种宣传这是一方面,也就是说摧毁彼岸世界的幻想只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历史任务是建立此岸世界的幸福。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前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在国内 活的各方面实现直接改革,后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总结经验,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使这种经验深入到所谓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去。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乱、各种各样的动摇,总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坚决地反对这种瓦解,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

    “遍及资产阶级最广大阶层的路标主义精神和脱离革命的思想,也渗透到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温和谨慎’的轨道的那个思潮中去了。”「资产阶级中保守派的思想渗入到马克思主义者中,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到时候胜利的果实都会被偷窃。

    “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 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这是我们当下的基本任务: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示弱的根本原因,要学习马克思基本理论和参与社会实践,要重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同资产阶级斗争。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研读摘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