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艺术名家——高瑞兴


高瑞兴,男,1953年生于北京市大兴县。
1971年应招到北京染料厂做学徒工。几十年来,学技术、学文化,早已成为生活习惯。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更是结交了许多具有广博学问的亦师亦友,可谓受益匪浅啊!
2006年开始追随中央美院崔石玉教授系统学习书法文化,至2009年被老恩师崔石玉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多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文字之渊源,明书体之变迁。悟读文史之经典,临习历代拓片、墨迹追先贤。
近十几年来,参加全国和各级文化机构单位组织的多种形式的书法展览,并获得许多荣誉。
近些年来,应邀参加了许多公益相关书法的活动,为继承、弘扬、繁荣书法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奉献。
现为: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交流协会会员;
北京大兴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兴区诗词学会会员。


篆书是中国五大书体(楷、行、草、隶、篆)之一,其结体严谨、瘦劲挺拔、端庄雅正,线条悬针垂露、婉转流畅。篆书之美,如丽人仰首望月、秀发垂柳,又如伊人低眉拈花,回眸善睐,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穷研篆籀,功省且易成。高瑞兴的篆书取钟鼎石鼓,从大处落笔,于细节里小心收拾,把古风朴茂写得极有笔墨的书写品位,致力于雅俗共赏的表达。所以他的篆书作品有很强的亲和力,是文字学研究的范本,也有装饰万家屏障的古典丰神。挂一幅这样的书法作品在雅舍,古色古香,文化意象油然而生,艺术性与欣赏融为一体,焕发了古文字书法的活性!



高瑞兴先生书法作品,带着石鼓文的朴藏与峄山碑的生动圆活,把篆书写出了借古开今的文化新印象。雅俗共赏,有很好的审美属性,也有可以装饰万家屏障的大众文化价值。笔里有墨,墨里有笔,以篆书注福注䘵,让书法作品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文化最爱。说明先生的书法研究不但有学术格局,还有让大众文化受益得利的丰富情怀。书法不离生活,篆书可以陶冶大众情操,这种很接地气的书法创作结果,注定先生的书法创作拥有非凡的审美影响力,亦有不俗的专业影响力!




高瑞兴先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人书风修养,在篆书研习的过程中,他博取古法,集行、楷、隶、篆诸法精要于篆书,妙法独创,风格自成。他用放手写心的姿态,写成一件件篆书精品,带着天质自然的创作境界,铺陈着淡定如禅的文人心境,把这件书法作品写成了篆书中的兰亭序。其用笔有着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洒脱,用墨则有纤纤若新月之初天涯,落落犹众星之列河汉的丰富形态。字里字外流畅和谐,充满弘扬书法文化的执着用意,无论是从审美还是从收藏的角度来看,高瑞兴先生的书法创作都有夏鼎商彝的厚重,令每一件书法作品出世就有横空的姿态。当代篆书大手笔功到自然成,书法文化弘扬贤家功勋真实不虚。




高瑞兴先生的篆书运笔讲求中含内敛,使力量藏于每个字的笔画之中。实笔,重、缓,墨色要浓;虚笔,轻、速且墨干。做到虚实互补、润燥相生,篆书的气韵便会呼之欲出。章法上讲究笔画均匀,舒朗,横行与竖行对齐。



真正的书家,在真、草、隶、篆的来回锤炼中,最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脉风格才行。高瑞兴先生以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道路。隶书于五体之中,上承篆体,下启楷草,既无篆、草的识读之难,又少楷书的法度之严,其性略同于行书。其正,则可庙堂碑版;其率,则可民间简牍;收放自如,随心去取。正可以陶写胸中意趣,抒发笔底深情。因此隶书一体以其艺术特质,更能与时代相合。
愿高瑞兴先生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笔耕不辍,初心不渝,用精妙的笔法,传承民族文化,墨染绚丽人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