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邻居)【青春】《人性与启蒙》

2021-11-07 15:15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很多男人当他还是男孩时,心里或许住着一个邻家姑娘,而这个角色可能让许多多男孩亲手偷偷洗了自己的床单。

       我想,如果自己若在少年时看过那部电影,或许也把她当做梦中情人,在无数个梦里,与她“坦诚相待”。

      我一直相信,你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善意还是恶意,全凭自己……

      好比你用爱欲的眼光看待我近来观赏第四遍的电影,若你的心跳跟着情欲起起伏伏,那这部电影就是不堪入目的;当然,你也可以用善意的眼神去审视这部电影,心跳跟着女主的命运跌跌落落。

     而女主的命运似乎也总与战争掺杂在一起,背景是二战的交响乐,画面是充满祥和的意大利风情的小岛

      对比之下,使得女主的悲惨遭遇,荒凉、锥心与刺目。

       这部电影就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片通过一个13岁未成年的男孩雷纳多的视角推进故事,他与镇上的其它男人男孩一样,爱上了这个性感姑娘,跟踪、偷窥、在梦里与她行云雨之事……

       可他与镇上的其它男孩男人又完全不一样,他爱的是那么地羞涩、真挚、纯真、热烈。

       他意识里的玛莲娜,是纯洁、美好、令人向往的。

       起初,全镇的男人女人都在议论玛莲娜在丈夫上前线期间,行不贞之事、是个荡妇之时。

       男孩坚定不移地信任女主,他看不得别人在背后的非议。

      当他看见女主抱着丈夫的照片随音乐起舞时,当他看见女主不是去见情人而是去探望自己的父亲时,雷纳多就更将把自己提着的心,放回了原处。

       在雷纳多心中,玛莲娜自始至终都是纯洁、善良、不可玷污的形象。 

      即便最后玛莲娜被迫沦落风尘,他也坚信如此。

      所以,长大的雷纳多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说了一些话:

     “我尽可能地骑起脚踏车,好像要逃离一样,逃离渴望、逃离纯真、逃离她。

      时间飞逝,我也爱过很多女人,她们都紧紧抱住我,问我是不是会记得她们,我会说‘是的,我会记住’。

       但我唯一无法忘记的,是从来没有问过我的她……玛莲娜。”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小岛西西里上,灿烂的阳光照得海面锃亮,青涩的轻风从海面吹来,海鸥成群结队欢快地鸣叫……

       那应是夏天,一个穿着裙子的美丽女人迈着自信的步伐来往于乡下和城市之间,少年骑着单车,绕路追赶,黄昏的阳光洒在石造建筑的外围。

       充满了温柔又可爱的夏日情调,好像是童年时的梦想王国。

     这部电影同时也是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玛莲娜的美艳和性感,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小杂感》写过一句话: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了白胳膊,立刻想到了……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可以普及全世界,包括你我,也许你可以控制人的行为,但你无法控制人的思想,因为这是人性固有的一面。

      笔者所学与法学相关,也拜读过张明楷先生的《刑法格言的展开》,对引用罗马法的一句格言深有感慨——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

      而这部电影令我意外的是,它毫不隐晦地将人性的这一面刻薄地全盘托出,不仅只是思想,更是行为。

     镇上的男人与女人分为两个群体,或者说,他们本就是两个群体。

       当玛莲娜在街上走过时,大部分男人们看见的只是她挺拔的胸膛、她丰满的臀部、她细长的腿型……


       好像她未曾穿着衣服,眼前闪过的只有自己与她同床共枕的画面。

       律师帮她胜诉后,也强迫她发生关系,以此收取律师费,她当时的脸上是放大的惊恐和慌张。

       道听途说以为丈夫战死,父亲同自己断绝关系,而后又被敌机炸死,女人们私下的窃窃私语,明面上的冷嘲热讽,自私嫉妒……

      小镇上的流言蜚语彻底击倒了这个“寡妇”,玛莲娜用剪刀亲手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好像在和过去、在和深植于自己内心处的某物斩断什么关联。

       她的眼神是坚定的,可再仔细去看,她的眼神深处是空洞的。

       丈夫“死”后,她决定嫁给一个军官,那晚,在军官到来之前,她拿柠檬用力搓洗着自己的胸口、身体。

       能看得出她内心是有多挣扎,这其中又有多少无力和无奈。

      玛莲娜终于如流言蜚语所期待那样,沦为了荡妇。

      流言蜚语中应该又多了一个词汇——苟活。

       影片中,有两个片段令我回放几遍,一个是玛莲娜丈夫死后,人们在大街上追悼与送行,玛莲娜身着黑衣,头戴圆圈饰物,双手掌心朝上,一动不动,面目苍白,泪珠不断,站在高处,恍若圣临,却似受刑。

       而街道旁簇拥的男人和女人,男人在想龌龊之事,女人内心在拍手称快,她也有如此下场……

     长官的声音从扩音器中出来,放大了好几倍:“但我们的心和她在一起,守得住艰辛,做得出牺牲……”这一幕,滑稽又讽刺。

       另一幕便是德国战败,撤兵,几个女人冲进玛莲娜的住所,把她拖到了大街上,对她拳打脚踢,拿棍子打,骂她是婊子,玛莲娜双手护头,她的衣服被扯碎了,胸部挣脱出来,满脸血迹满身伤口,撕心裂肺地尖叫。

      这个时候男人和女人又分开成两个群体,再一次出现剪刀这个道具,女人们用剪刀把玛莲娜洋气的黄色短发又一次剪短了,好像她们是圣母玛利亚,在帮玛莲娜洗净身体,扫去污秽。

       女人们停手后,玛莲娜狼狈地从地上缓慢爬起,但是爬向了男人的方向,她朝着那群衣冠楚楚的男人们嘶吼,拼尽最后力气绝望地嘶吼。

      这一幕我看着很难过,久久不能释怀,衣不蔽体,但面对男人时,她一直用双手遮着胸口,直至离开。

       一个荡妇,会在乎这些吗?

      她在本质上根本就不是荡妇,我觉着她的灵魂比这镇上大部分人都干净纯粹。

       后来,玛莲娜的丈夫回来了,原来他没死,但断了一条胳膊,发了疯地打听妻子的下落。

      但镇上的人,不但不尊重这位荣归故里的士兵,反而冷嘲热讽,对其殴打

      他恳求:“帮我找到她,我想带她回家。”

      唯一知道所有真相的雷纳多最终战胜了胆怯,告诉了玛莲娜丈夫所有实情,并在信的结尾处署了自己的名字,似乎所有的剧情在此处碰撞到一起,与他人、与自己都和解了。

       断臂的男人找到了玛莲娜,两人并肩,玛莲娜挽着丈夫的胳膊,身板挺得笔直,回到西西里小镇的大街上,所有人都围观注视。

       那一个场景,是整部影片最美的一幕,也是本片第二处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在这里,借用影评里看到的一句评论:

     “人性,是我们的来处,也终是我们归处。”

    你始终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有人心地善良,总会有爱包容一切。

       笔者不喜欢说太多主观唯心的话,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家的联结基础叫“性”。

      似乎可以说,若失去了“性”,这世上很多关系组合都将不复存在。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性也一样,它可以很美,也可以诱人犯罪。

      人的本质上还是动物,无非高级了一些,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同其它动植物一样,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它同你的眼睛鼻子并无差别。

      矛盾冲突点在于,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人都有一块遮羞布,在偷摸做着一些只令自己快乐满足的事,而他们觉着这些事情是与社会主流,道德环境所不相容的。

       之所以谈到这点,是因为影片里前半段出现了大部分男孩做那个的镜头,而幻想不过是从属品。

      曾有异性明知故问地调侃我:“你单身这么久,如果有生理需求怎么办?你也经常看小电影和做那个吗?”

       起初,我只会脸泛红意,支支吾吾,模棱两可地绕开了这个话题。

      很久之后,我开始正视这些问题。

     再有人问我,我都是直截了当地回答:“当然,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

      而至后来,自己在隐秘处自我解决时,被室友无意撞见,本想解释,他早已知情达意,继而相视一笑。

      好似这类事物,反而是同龄同性才会将心比心,见怪不怪。

       而与熟悉的异性……笔者不知,只因为没有经历,不知如何道来,心里好似也早已将它作为约定俗成的底线,故未敢聊此话题。

      但笔者发现一个有待检验的悖论——女性相对于男性,更羞于承认这件事情。

       我大学时,也即是现在,男生甚至可以当着女友的面直接聊这个话题,就别提寝室里男生一起侃侃而谈这个话题。

       而女生一般只会在寝室偷偷偶然地聊男生在寝室里做的这个事。当然这些也不过是道听途说,毕竟笔者终究不是很懂异性与双性,也也谈过恋爱。

      但我至今未曾发现,有女生会主动地互相谈论这方面的事。

       似乎它是一个很羞耻、不应该存在的现象,但凡谈起来,就会被钉上犯罪的标签……

       而生理学角度来说,大部分女性与男性,他们做那个的起始时间很早,最早可能在6岁左右。

       懵懂无知的年纪,以至于,对于自己一直在做的动作,从来不知道它叫什么。

     只是某天不自觉偶然触发了身体的某个开关,只是本能地觉着很舒服,只是本能地觉着这是一件较为羞耻不能对外人道的事情。

     笔者约莫开始于9岁,但在高中毕业前才知道这个动作过程的若干名词。

      这便引申出另一个议题——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环境。

       我父母从未向我普及过这类教育,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思想更加保守,我所有关于性的知识都是后天自己了解并付诸尝试实践。

      不过邻居奶奶不大相同,她是渔民,徐浩峰先生曾在小说《师父》中谈到“渔民后代的习性,不忌男女调笑(谈男女之事),甚至骨子里喜欢。”

       她与祖母聊天时,聊到那个时候,很多女孩便在发育时期,用布紧紧地包裹,导致了很多父辈婴孩时营养不良。  

       如今社会关于这类话题的环境似乎依旧有些畸形。

      我与朋友说过一句话,我说:“我本来不想要孩子,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有孩子的话,我绝不会反对他们早恋,而是会很负责任地做好家庭教育。”

       我们年纪小的时候,家长老师不让谈恋爱,有些孩子偷偷谈,老实不谈的孩子就总是呆里傻气的;年纪大的时候,想谈了,遇不到合适的人,没有恋爱经验,考虑开销又太大,索性就不谈了。

       这时候家长反而急了,说你老大不小了,得赶紧找一个。而许多发现不良的婚姻也是催出来的。


 

      偶然触发器官的开关,天性驱使,学会了哦某类行为。

      而青春期时,男孩和女孩互相吸引,萌生好感与爱意,这本是正常现象、符合生理和人性的,应该是美好和令人憧憬的,却成了大部分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笔者对于大部分事物都持辩证唯物的中庸态度,对于名词与现象都处于中立态度,我不会单单仅凭一个人有无上述行为之一而觉着这个人的人品不好。

       莫言先生笔下的《蛙》对生育与人性方面,做了很好的比喻与说明,笔者也希望社会的人们能做出更多的思考,少扼杀人性,少些形式雨畸形的环境与教育。


       你听,远处的大海有人在唱着歌:

      “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叫西西里,那里住着你美丽的邻家姑娘玛莲娜……”

(邻居)【青春】《人性与启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