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头上插着的两根毛是什么?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玄德、关、张三战吕布:“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奸臣董卓废少帝,刘协懦弱魂梦惊。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议立袁绍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踊出燕人张冀德,手持蛇矛丈八枪。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簪
zān
插戴在头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插,戴:~戴。~菊。~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稚尾
[zhi.wei]
名词。
①清代官吏礼帽上装饰的表示品级的翎毛。
②戏曲中武将帽子上所插的雉尾。
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

"翎子"也称"雉翎",传统戏曲盔头饰品。长约五六尺,主要以白冠长尾雉的中央尾羽制成。剧中英武勇猛人物如京剧中的周瑜、穆桂英等都常戴用。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装饰的美观。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称"翎子功"或"耍翎子"。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

在中国戏曲界统称为"翎子"的物品,是一种在某些人物角色的头盔上所要插戴的装饰物--雉鸡(实际应为白冠长尾雉)的尾羽。在中国山西的一种地方戏蒲剧中,有一种特技叫做翎子功。就是用这种装饰物配合身法动作,来完成的一种特殊表演技巧。 古时候的官员官帽上佩戴的就是翎毛,并由翎毛能看出等级高低的。

关于戴翎子的问题, 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知识手册》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的解释:"在京剧舞台上,翎子是怎么用法呢?一般地说, 文职官员和一些庄严老成的或正统王朝的大将、元帅不用翎子。比如岳飞、秦琼是将帅,可他们头上不戴翎子。那么,哪一种角色戴翎子呢?大致归纳有这么几种人物 :
第一种是英俊、雄武的 青年将帅。如吕布、周瑜、杨宗保、杨再兴等。
第二种是一些刚健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例如穆桂英、樊梨花、刘金定、扈三娘一类的角色。
第三种是汉族以外的所谓番王番将。 例如《七擒孟获》里的孟获,《挑华车》里的金兀术等。
第四种是古代的起义首领或 草莽英雄,俗称山寨大王的。例如《瓦岗寨》里 的程咬金,《战太平》里的陈友谅 ,水浒戏里的宋江、卢俊义以及《连环套》里的窦尔敦等。
第五种是神仙、妖魔鬼怪。比如《金钱豹》里的豹子精,《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泗州城》里的水母以及《闹天宫》里的巨灵神等,这可以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第六种是属于非正统王朝的一些武将。比如曹操、孙权,不被民间看作正统,他们手下的将官比如《定军山》里夏侯渊,《走麦城》里的吕蒙都戴翎子。
第七种是很特别的--戏里的刽子手。如《六月雪》里法场的刽子手。还有草鸡大王(不是真正起义的领袖,而是站山为王祸害百姓)。只插一根翎子。这是一种含有 贬 义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