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争中,战斗机甲能够取代主战坦克吗?

(本专栏所采用的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说起机甲,可能会有很多人想到了“高达”。但以现有科技甚至是未来一百年来说,人类都很难造出那种在大气圈内自由飞翔的人形机甲。
由此,在争论机甲是否可以成为地面战争主力的问题上,许多人由此分成了两派——“机甲党”和“坦克党”。

不过,机甲并不仅限于人形机甲这一类,其定义为“机械动力装甲”,外形可以是人形,也可以是异形。而且机甲不一定是那种大型高达,还包括了外骨骼装甲。
当然,由于机甲受到机动性、续航力和重量等限制,其外部装甲不一定会很厚,这就注定机甲的防护能力不会太高,在战场上的生存率更低。
而目前主要的地面作战单位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它们凭借着相对低矮的车体,较厚实的装甲,以及威力惊人的坦克主炮。这样纯粹的战争兵器,受到人们的信赖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制造出一台拥有作战能力的机甲还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如下:
1、动力方面,在可以预计近未来仍然是内燃机与液体燃料的情况下,人形机甲的双足还是比不过履带的持续输出动能与可靠性;
2、行走方面,减震是所有武器装备都要考虑到的问题,在十几米高的机甲行走奔跑时,机甲仿人体的膝关节很难承受住震动所带来的影响。
3、装甲方面,单从负重来讲,站立行走意味着触地的面积减少,同等吨位的机甲是完全比不过坦克的。而驾驶员的位置基本在头部、裆部和胸部,而这类部位一般防护不会太好,现有的坦克主炮基本能轻松贯穿。
4、火力方面,武器的威力基本上与其后坐力成正比(无后座力炮是牺牲了重量),而机甲本身就需要保持平衡,后座力太大的武器可能会在一瞬间使其失去中心,从而摔倒在地。

不过,由于外骨骼也包含在“机甲”这一概念内,且研发难度远小于大型人形机甲,由此也成为了部分“机甲党”的有力论证。
当然,综上来说,“机甲”这一类产物是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才能达成的,除非人类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否则这依旧只能停留在想象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