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9AplusProMax设想

2023-06-26 12:25 作者:自在天的波旬  | 我要投稿

如今战争的主角已经不是坦克了,但是一方面又到大争之世,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抵消欧美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也要拿出有战斗力的产品给客户。所以这上下夹击之下,新主坦可能就有新要求了。这些要求可能不是那么高大上,新鲜里面夹杂着现实的无奈。以下说说我的方案。 1:底盘主体保留99特征。诸如履带负重轮这些东西,就没有标新立异的必要了。而且苏系底盘的装甲基本设计也算巧妙,在压缩正面装甲面积方面很有一套。人员可全部安置在车体前部。 2:武器系统是无人炮塔,但是可以准备两套方案,125分装方案和140整装方案。分装方案保留现125药室规格,但采用“有序装药”提高能量。如果西方大规模装备装甲水平在T14水准的坦克,则我们以直接换炮塔的方式采用140整装弹主炮尾仓装弹机。而且这个主炮弹的特征是“金属壳复辟”+电底火。目的是在射流引燃一发弹之后保证其它弹不被点燃,控制殉爆威力,降低修复难度。 除了穿甲威力以外,随着战场目标的多样化,火力的“泛用性”和立体性要求应该是更高了。这样一来对火力的硬性要求就是仰角最好能大一点。而仰角的要求和火炮后座长度有所关联……所以简单来说,我们要给主炮加制退器,还有电子编程装置。必要时将其作为大口径高炮使用(火控信息由上级提供) 高机和车长瞄准镜关联。 2:动力设计。根据(尽量不要被发现)这条要求,需要一个相当尺寸的UPS电池,在不需要机动的情况下以不产生很多热量的方式蹲坑防守。另外考虑到后面会讲的“扩展性”需求,要有对车上扩展设备输出电力和压缩空气的接口。 3:防护设计。突出两点:其一是针对智能弹药的干扰能力,其二是针对不同方向威胁特性的不同装甲设计。 正面装甲,主要针对自锐穿甲弹。由鱼鳞叠层式爆反(因为击中爆反边缘尤其是下边缘时效能会下降),诱导自锐层,偏向层,吸能层复合而成。 侧后装甲,主要针对破甲弹。考虑到步坦协同就不贴爆反了,但裙板和尾部必须有50MM的玻纤~石英砂烧结陶瓷夹层。射流在通过陶瓷层后应力释放炸裂。在履带宽度和动力舱的空间中分散,避免伤害人员或引爆弹药。如果抵达战场后环境允许,还应该留有加装格栅的接口。 顶部装甲,针对斜入射的破甲弹(RPG,弹簧刀柳叶刀小摩托,A10)和竖直下落的子母弹,核心考虑保护人员和弹药。在人员就位后可由炮塔向四周延伸出一层陶瓷主材的“伞”,顶部的攻击先经由“伞”诱发射流炸裂或自锻破片偏转,然后在人员顶部/弹药隔仓顶板位置被挡住。 针对智能弹药的干扰:在上级提示后按照目标弹道区分来袭弹药属性,分为3类:激光照射(激光报警器会有信息)/热导或毫米波(毫米波报警器以及高抛弹道)/有线遥控(弹道低平速度慢) 如果是热导或毫米波,可以使用快速发射的热烟幕(含有金属粉末)迷失其导引头;激光照射类,可用自己的激光器在旁边照一个更强的激光标进行干扰;有线类的采取类似于“窗帘”系统的测角干扰,以及向来袭方向发射热烟幕阻隔视线进行干扰。 远程炮火来袭,对坦克有威胁的会是末敏弹和子母弹。对于末敏弹,还是那套热烟幕干扰法,末敏弹会被诱爆。子母弹的来袭方向一般是正上方,可以放个小型的(此面向敌)实施正上方拦截,反正步坦协同的步兵也不会在这个方向。但是这一套东西总体来说,对于烟幕弹的数量提出了远远超过从前的需求,布置上应该考虑到。 4:基于营级局部自组网的信息化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实现的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场信息收集和分发,还能由雷达系统指挥没有火控雷达的坦克步战车实施对空作战,以及敌方弹药来袭的防护指导。 5:扩展模块。可以安置在裙甲外侧(就是格栅装甲的地方)或者动力舱正上方(就是俄系坦克放外挂油箱的地方)。例如无人机,假目标气球(所以会需要输出压缩空气)等等。 6:人机交互。对战场信息的收集关乎胜负,所以至少在车长位置要提供一个VR甚至MR观察模式,头盔直接联动车长摄像头,实现广角观察。 如果驾驶舱需要并排挤三个人,那么操作杆这种手脚摊开的操作方式可能就有些拥挤。可以把一个键盘折叠在前方信息面板上,坐好后放在腿的上方。

99AplusProMax设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