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全方位升级!空间机器人、太空母港、机械臂新用法、3D打印、国际合...

中国空间站,全面升级之路!
中国空间站如何升级?太空母港提供在轨服务,机械臂走出太空舞步,空间机器人实在是酷,3D打印弄个新的建造物,国际合作大家共同奔赴。天宫升级带来遐想无数!
【太空母港、共轨飞行】
首个享受共轨飞行服务的,大概率是巡天望远镜,平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需要了就短期对接停靠,空间站给巡天加油维护。
这种模式是天宫在运行模式上的重要创新,未来会有更多航天器享受这种服务。空间站总师杨宏院士就透露过,中国的空间站是个太空母港,可以有多个航天器伴飞。因此,空间站构型可以达到53种。
【在轨设施建造服务】
就是可以直接在天上,建大型空间天线、大型空间望远镜等复杂设施。
现在,咱们都是把设施在地面建好了,发到天上,在轨展开。这么做,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未来这类设施的尺寸会越来越大,展开机构也越来越复杂,增加了风险。二是,随着尺寸大到一定程度,发射后在轨展开的方式,甚至会失去技术可行性。在轨建造,就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航天员在轨维修,建造过程中出现故障,直接维修补救。另一方面,微重力环境,再加上天上直接造,解决了发射过程对尺寸的限制。
在轨建造怎么建呢?现有手段,航天员出舱,大小机械臂,继续可以用。未来还会有新手段,比如在天宫配置3D打印设备。太空3D打印,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2014年,世界上首台太空3D打印机抵达国际空间站,揭开人类“太空制造”的序幕。2020年,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首飞的时候,就开展了在轨精细成型实验,用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对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进行微米级精度的在轨制造。这项技术未来在天宫应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还有一种可以展望的在轨建造手段,那就是空间智能机器人,单独工作或者与机械臂配合。
【空间智能机器人】
空间智能机器人,未来辅助或者代替航天员开展舱外作业,这是一条重要并且必要的技术发展途径。关于空间机器人这部分,不是我瞎忽悠,都是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的文章中讲到的。
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智能机器人,有两条灵巧机械臂、一条中型机械臂和躯干。可以装到小机械臂末端,成为灵巧执行机构,也可以单独固定在舱外,通过多臂协同完成高危险、长时间的设备照料和舱外巡视任务。
舱外的空间机器人,种类可以很多。比如,仿生机器人、纳米材料吸附式微小型爬行机器人。再比如,多臂机器人,可以进行搬运、安装、巡视、精细操作。又比如,直接弄个机器人航天员,在部分领域替代航天员。
各种机器人还可以组团忽悠,多臂协同、多人多机,搞个机器人群。
机器人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有刚性机械臂,有以柔克刚,半刚性、柔性甚至软体机器人。
这些都是舱外的,舱内的任务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辅助或者替代航天员,完成空间站平台日常维护与舱内设备操控等等。同时,也会考虑开展机器人一体化设计, 满足“舱内长期工作+舱外短期作业”的需求。
总之一句话,通过机器人,减少航天员风险,提高作业效率!
【机械臂升级】
机械臂升级可以软硬兼施,硬件、软件都升。
硬件上。比如,开发可伸缩的机械臂。再比如,提升机械臂的信息处理能力。又比如,换更先进的相机,提升机械臂视觉感知能力。还比如,在机械臂末端安装专用工具,实现多元化操作。装不装大剪刀我可不知道。只知道,增加双臂灵巧机器人是可选方案,能扩展机械臂操控能力。继续比如,还可以是“大臂+双臂”、“组合臂+双臂”、“双臂通过大臂转移并独立工作”等在轨组合方案。
软件方面,通过控制软件升级,提升自主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国际合作】
空间站总指挥王翔给出了国际合作的三个层次。
最基础的是有效载荷的合作。比如,把实验装置送上去,装到机柜里运行。也可以是舱外载荷,安装到舱外载荷适配器上。这个层次的已经在进行了,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相关载荷已经进入空间站了。比如,前一段闹的沸沸扬扬的,日本共同社报道的,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将从7月开始与清华大学在天宫进行火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实验,就是这个层次的合作项目。多说两句,这个项目的准确名称是“受涡流和声波影响的火焰不稳定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是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中有关火焰稳定性的基本问题,也关系太空中的防火安全。所以说,日本共同社报道的不准确、不严谨。关于这个实验,也没必要大惊小怪、过度解读,这是在联合国外空司框架下,中国空间站第一轮国际合作入选项目中的一个。是正常的、官方的科学交流合作。已经随着天舟六号上天了,预计7月由神舟十六号乘组实施。
说回来,第二个层面的合作,是技术合作。六个方面,新一代再生生保技术;长期在轨驻留医学防护技术;空间机械臂、空间机器人技术;空间非合作交会对接技术;空间碎片监测、减缓和防护技术;新型轻量化、高强度结构技术。注意,第四个方面,非合作交会对接,估计有点意思。
再上一个层次,舱段级的合作。有四种模式。研制扩展实验舱,研制多功能节点舱,研制可展开式充气密封舱,研制自由往返飞行器。这个层次的合作,恐怕还要再等上一等。
眼前的,大家还关心的是,外国宇航员什么时候上去。最新说法,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和有关国家合作选拔参加中国空间站飞行的航天员,应该很快就会有报道。副总师陈善广说,即将开始准备选拔国际的航天员。从两位老总的话来看,快了!
【在轨技术升级】
用机械臂,搭建通用空间试验验证平台。研制集照明云台和高清摄像一体化的舱外监视系统。智能化技术的升级,比如,配置航天员智能助理,利用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实现航天员和空间站高效交互。再比如,对自主故障诊断和处置功能智能化升级。又比如,配置舱内洁净机器人,空间站也有扫地僧,辅助航天员大扫除,等等等等。
关于天宫未来升级,拉拉杂杂说了很多,有的已经初见眉目,有的已经有了计划,当然也有很多属于PPT阶段,但梦想总要有的,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相信,梦想也会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