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大器晚成不为迟--访京剧小生演员卢君康(李锋)

--访京剧小生演员卢君康
中央电视台在去年的12月22日,向全国现场直播北京京剧院优秀小生演员卢君康的专场演出。他在《罗成托兆》中,那段〔唢呐二簧唱腔,高亢宏亮又富于激情;在《监酒令》中演唱的〔二黄三眼,行腔委婉圆润,声情并茂;在《白蛇传·断桥》中饰演许仙那质朴憨厚不事雕琢的形象,充分地展现了卢君康比较深厚的演唱功力,给观众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卢君康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跟刘盛通、王世续、李世霖、李甫春、赵景勃、吴泽东等老师学老生。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小生行当,并在现有的学生中,选拔了符合小生条件的学生。一次,卢君康在楼道中用小嗓哼唱腔时,被徐若英老师听到并推荐给表演科,卢君康随改唱小生,由黄定老师担任卢君康的小生教师。黄老师是姜妙香先生的弟子,对姜派艺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此后,黄老师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赶到学校,带着卢君康喊嗓子,还亲自操琴为他调嗓子。经过一段的训练后,使卢君康的小嗓儿,有较明显的提高。在此期间,卢君康跟黄老师学习了《罗成叫关》、《罗成托兆》、《监酒令》、《飞虎山》、《辕门射戟》、《白门楼》、《孝感天》、《玉门关》、《穆柯寨》、《穆天王》、《玉堂春》、《断桥》《棋盘山》、《银空山》、《连升店》、《孔雀东南飞》、《悦来店》、《回荆州》等近20出戏,并在唱念做诸方面,为卢君康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1981年,卢君康毕业时,正值全国精简机构,北京各京剧院团压缩编制。经过8年正规训练的卢君康被分配到北京市文工团评剧队。由于无用武之地和不平衡心理,促使卢君康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目前状况。他除了继续随黄定老师学戏外,还由黄老师带着卢君康遍访名师。他先后向李德彬、江世玉、祝宽、袁文彬、刘雪涛、周铨庵、樊书培、许凤山、汪世瑜学习了《黄鹤楼》、《群英会》、《临江会》、《评雪辨踪》、《雅观楼》、《镇潭州》、《罗成托兆》、《孝感天》、《翠屏山》、《白蛇传》、《碧波仙子》、《孙玉姣》、《断桥》、《小宴惊变》、《游园惊梦》、《见娘》、《望乡》、《南浦》广《琴挑》、《拾画叫画》等20余出京剧、昆曲剧目。在这三年,是卢君康艺术积累、增强艺术修养、拓宽戏路的三年。
1984年,卢君康终于实现了他的宏图宿愿。一次,京剧艺术家赵燕侠看了卢君康的演出,认为卢君康是一个很有潜力又很有前途的小生演员。赵燕侠经过多次与院领导陈情协商,终于把卢君康调到北京京剧院一团担任小生演员,除为张雏燕配戏外,其它小生活儿,都由卢君康担任。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全部《白蛇传》、《碧波仙子》、全部《孙玉姣》、《红梅阁》、《盘夫索夫》、《荀灌娘》等等。而且卢君康的许多戏都是在赵燕侠家排练的,从剧情、动作表演、人物的内心活动到面部表情的变化、眼神的运用,赵燕侠老师都亲自为卢君康作示范,直到他熟练为止。赵燕侠老师还亲自把场,有时到观众席看卢君康的表演,并及时指出不足和要注意的细节。近四年来,还为卢君康安排演出许多小生正宗戏。他经常随团赴全国十几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使卢君康得到实践锻炼,开阔了视野,在舞台表演艺术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1988年后,由于经济大潮冲击,京剧开始滑坡。卢君康亦一度离开舞台。不久,卢君康就感到为当时的幼稚和冲动而后悔,感到对京剧艺术的眷恋之情和失掉专业的痛苦心绪与日俱增。这时,卢君康就准备往回调,但由于剧院换了新领导,使卢君康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孙毓敏老师爱才心切,四处奔波,马盛龙先生也与以举荐,均无济于事。卢君康以诚挚的心情给北京市文化局写信,表达了他想调回团的愿望,并认识到自己草率离团的过失。原局长周述曾看了他的信,当即决定同意卢君康调回剧院。他与孙毓敏老师同台演出了《红楼二尤》、《金玉奴》、《玉堂春》、《红娘》、《勘玉钏》等荀派剧目。卢君康在剧中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为提高卢君康的表演水平和知名度,孙毓敏老师还利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自己的专场《玉堂春》、直播梅兰芳金奖大赛演出《薄情郎》的重要机会,邀请卢君康与她配戏,真正体现了她对青年演员的提携和爱护。两年来,确使卢君康在舞台表演和形象的塑造上,更臻成熟。
1993年7月,卢君康又调到演出阵容强,优秀演员最集中,艺术质量高,创作环境好的二团。用戏班里的话说:跟老演员、好演员同台演戏,本身就是学习,提高。这也是卢君康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但是,这位从艺近20年又历经诸多坎坷的卢君康深深懂得:一个演员要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多年来,卢君康充分地利用点滴时间去研究剧情、人物表演,琢磨唱腔的劲头、韵味,探讨如何使剧中的每一情节、结构、题材的更加完美。即使卢君康很熟悉的戏,也仍然不断地揣磨品味,使其更合乎情理,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重新设计组合,使其逐步磨砺成精品。
《罗成托兆》是一出冷门戏,姜妙香先生在1945年时演出过两次。卢君康在1987年“振兴杯”比赛中,只是首演该剧的一个片断。但为符合现代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水平,卢君康从该剧的各方面系统地作了修改。他把:“上苍降下紫微星,……”。这段明显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唱词,改成”秦王二主是真君,罗成生在燕山郡,俺本是豪杰后代根。”不但使观众当场理解唱词的含意,又剔除了封建迷信的糟粮,而且还与前一句导板“天下荒荒无真君”的唱词紧密吻合,结构得当。
在身段表演上,原来罗成唱导板〕是在场里,现在卢君康把它改成,在导板〕的行腔中疾步上场后,接唱“……将身把灵堂进”时,又加一个云步接磋步。象征罗成的阴魂腾云飘忽而至直奔自己的灵位。当罗成见灵位后,卢君康设计运用一个大抛袖,接抖袖、甩发,紧接翻身云帚的一系列表演,充分地表现了罗成见灵位时内心极大的苦痛和悲愤,亦使罗成的情感得以痛快淋漓的宣泄。这段紧凑而又精采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该剧中,卢君康有一个重新编写的以前没有过的“见灵台不由得我乱箭穿心”的新腔,而且难度比较大。另外,在西皮娃娃调:“有功不赏反加刑”的唱腔,就是借鉴吸收了姜妙香先生的和尚腔,再经过卢君康重新设计化用后,演唱起来一波三折,既优美悦耳又婉转俏丽。每每演唱至此,观众都会受到感染并以掌声回报。
《罗成托兆》这出戏原有两场,经过反复研究剧本和罗成人物性格后,卢君康深感该剧的剧情、道白重复过多,又烦琐雷同。卢君康认为:在挖掘传统剧目时,要特别注意保留其精华,剔除糟粕,又要保留原剧的主要风格特点。卢君康根据剧情的需要,删去有四鬼的第一场,并增加了李世民与四国公三同准备去罗府吊祭一场,这主要是为罗成的上场做铺垫。当罗成托梦下场后,原来是李世民等醒来即告辞回朝,观众尚未明白李世民是否托梦了。因此,卢君康又为李世华及四位国公、罗妻新编一段对白即:“刚才罗成前来梦中托妻寄子,诉说冤情,好不凄惨。”四国公随声附合说梦到此情此景。罗妻哭道:“哎!屈死的夫君,……”,四国公建议:“臣良的后代也应该封赏”,李世民道:“言得有理,代小王待我奏明父王,封罗通一字并肩王,”即尾声回朝。这样不但使该剧情、结构更加合理、完满,又去芜存菁洁净精炼,对观众也有一个比较圆妥的交待。
卢君康在另一出小生戏《监酒令》中,“微风起露沾衣铜壶漏响,”的〔二簧慢板〕唱词,词句工整,有文采,有意境,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刘章对吕后篡权,侧封吕氏宗亲,大摆筵宴,饮酒歌舞,而不满其作法,在率御林军夜巡宫墙时,发自内心的慨叹,其唱腔旋律优美与唱词的风格合谐统一,唱来脍炙人口。这段启蒙唱段,十多年来,卢君康唱了无数遍。然而,卢君康对这段特别熟的唱腔,仍然不断地研究改进,使之韵味更浓、更有意境,更加优美。
卢君康吸收和借鉴了老生唱法,他吐字清楚归韵准确,以及在轻重缓急又巧妙变化的行腔中唱出了人物的情感,又演出了一个武将诸侯英武高贵的气质和身份。使观众感到卢君康的唱腔抑扬挫错起伏有致,既有气势又有小生的阳刚之美。
以前,卢君康参加过几次比赛,均因没有把握住而遭失败。1993年3月卢君康以《托兆》这出戏参加“凤仪杯”比赛时,他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而格外注意在临赛前保护自己的嗓子,结果,卢君康发挥正常,一举荣获了优秀表演奖。刘玉玲边看戏边用听音器测试卢君康的调门儿说:“这个小生的嗓子满宫满调,这么高的调门唱着一点都不费劲儿。”李慧芳说:“现在的小生学叶派的多,学姜派的少。卢君康走姜派的路子很不容易,很难得。”这次的成功给卢君康带来了信心和活力。
去年底,卢君康由于资历所限,而没有取得梅兰芳金奖大赛正式参赛资格。否则,会带来副作用。但经过各方面的全力争取,大赛评委破格最后看了卢君康准备参赛的录相,卢君康塑造的艺术形象,引起大赛组委会和评委的轰动,全体鼓掌并为此讨论了近半小时,这是评委审看全国54名有资格参赛演员录相时所没有的现象,此事引起中国剧协、北京市文化局领导的重视,建议北京京剧院多给卢君康排戏演出,多加宣传,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举办专场。所以,“大赛”刚落下帷幕,卢君康的专场就与全国电视观众见面了,这对卢君康是莫大的安慰、鼓舞和鞭策。
采访结束时,卢君康出于他的感激之情,定要我代笔,感谢文中提及的各级领导、老师和为他配戏的朋友们。他说:“我要以最好的成绩,报答他们对我的关怀和期望。(李锋)
【本篇原载于《戏曲艺术》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