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不自量力,仍将中国当成对手,甚至要击败中国
在最近举行的上合组织会议中,印度虽然参会,但没有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还对此洋洋得意,似乎给了中国一个难堪。
中印关系,也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期,有人在《太平洋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印矛盾之所以难解,有三个根本性的因素,分别是边界问题、民族主义领导人当政以及地缘政治因素。
边界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所谓民族主义领导人,指的是中国领导人和印度总理莫迪,而所谓的地缘政治因素,则比较复杂,不仅与中印有关,还与域外大国的积极插手有关。近年来,美国对印度做出了特殊的让步,游说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印度拒绝制裁俄罗斯后,美国也没有对印度进行制裁。

长期以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始终抱着前进政策的梦幻。大概在印度看来,只要自己能够前进到某一个不被中国击退的位置,这里就应该成为中印之间的实控线和边界。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在其他方向上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国防压力,而且在中印边境上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对印度并没有采取很激烈的反击动作,始终以忍让和克制为主。
但最近10年来,由于青藏铁路等诸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一大批高原作战科研成果的取得,我们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综合国力,对印度的前进政策作出坚决的回击。印度一时间还不太适应这种状况,于是边界问题开始突出了。

至于所谓地缘政治的影响,应该说作者还是作出了准确的分析。中印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自然与不丹、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等邻近国家有关联,但是和区域外的其他大国毫无关系。美国为了达成自己遏制中国崛起和复兴的目的,试图利用中印边境矛盾,把印度拉进自己的阵营,从西南方向牵制中国。
关于民族主义的问题,在西方的语境中不是个褒义词。它不能和爱国主义挂钩,而是形容一种狭隘的、偏激的立场,只关心本民族的利益,而不关心人类的共同利益。西方国家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抹黑第三世界国家的爱国主义。
中国和印度作为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独立的模式不同,但是独立之后的历代领导人,都是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的。并不存在什么民族主义者忽然上台的问题。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曾经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遭到过西方的指责。印度领导人也因此遭到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连篇累牍的指责。

中印之间会因为民族主义发生矛盾,并不是因为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印度把这样的感情和立场用错了方向。中印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应该共同携起手来,把矛头指向唯恐天下不乱的西方霸权。
但是,印度选择中国作为对手,试图用挫败中国、从中国手中夺取领土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民族尊严。这种做法从道义上来讲就是错误的,在实际操作当中,印度也因为没有这个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而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中国从来没有把印度当成过真正的对手,而这却进一步激发了印度的不满。如果说,中印两国当中,有谁持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来对待两国关系的话,那一定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因此,中印关系要想得到缓和,首先需要印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国家定位,认识今天印度的困难处境从何而来,又如何破解。一味跟着美国走,只会导致自己更加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