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窃鹤的捕猎方式及与食肉目的竞争
本篇专栏围绕窃鹤类展开,作一篇杂谈。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窃鹤科,其成员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是当地的强势种族,在与袋犬类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代表性成员有卡林肯窃鹤Kelenken guillermoi,泰坦窃鹤Titanis walleri等

因为窃鹤类的英文俗名是terror bird(意为“恐怖的鸟”) 所以早期国内引进的纪录片中有把窃鹤类翻译成恐鸟(与新西兰的恐鸟在名称上混淆了),也有翻译成恐怖鸟,骇鸟,恐鹤…,2009年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使用的翻译是“曲带鸟类”,我国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使用的翻译是“窃鹤类”。其实“曲带鸟”和“窃鹤”这两个都是比较正式的译名,但是国内爱好者们在讨论时使用“窃鹤类”这一翻译的更多。
关于窃鹤的捕食方式至今仍有争议,窃鹤现存的亲戚叫鹤喜欢把小猎物叼起来往地上摔砸,窃鹤在捕捉小猎物时可能也会这么干,但与叫鹤不同的是大型窃鹤的喙粗大厚重,身躯粗壮,食谱里不可能只有小猎物。
因为双方的喙部差异过大,对于大型窃鹤来说现存的亲戚叫鹤也提供不了太多的参考。

在纪录片《远古巨兽大复活》中泰坦窃鹤直接把自己的喙当斧子,在捕猎时极为粗犷暴力的砸向猎物,就像人用斧子劈柴一样。我认为现实中的窃鹤应该做不到《远古巨兽大复活》里的那么暴力的动作,它们的头颈可能也承受不住这么暴力的使用。
也有爱好者用伯劳或丛鵙的捕食方式来推测窃鹤的捕食方式。丛鵙和伯劳撕咬能力强(丛鵙热衷于撕咬头部,伯劳也斩首过小鸟)可以快速高效的杀死比自己小的猎物,甚至击杀比自己大的猎物。


伯劳和丛鵙的喙(算上角质部分)与卡林肯窃鹤还是挺像的,但是卡林肯窃鹤的头骨更加粗大厚重(头骨长度71.6㎝,这还是去除角质层的)


但去除角质部分会让鸟喙的外观有显著变化,窃鹤们留下的头骨都是没有角质部分的,它们的喙加上角质部分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无从得知。伯劳和丛鵙的捕食方式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个人觉得大型窃鹤的捕食方式不能完全参考伯劳和丛鵙,毕竞双方结构差异过大,窃鹤也没有它们那么灵活的身法。

值得一提的是窃鹤可能也有和伯劳一样的纯角质齿突。如果真有的话,齿突可以起到辅助控制猎物,帮喙尖分担压力的作用,也可以提升喙部的破坏力。
从窃鹤自身分析
窃鹤的钩尖可以穿透撕裂猎物,上颚圆弧形的外凸有锋利的切割边缘,具备一定的切割能力。上下颚的钩尖是“尖对尖”的,撕咬能力强(这一点和伯劳很像)。嘴本身很大,参考部分现存鸟类,或许能整个吞下比自己头部略大的猎物。较大的喙钩和锋利的切割边缘,可以撕咬扯下猎物的皮肉并造成失血。

窃鹤颈部发达且有比较明显的伸缩模式,对小型猎物可以像叫鹤一样叼起来往地上摔砸。对中、大型猎物则可能会有类似大型兽脚类恐龙那样的冲击咬并加上部分挥砍脖子的力量(参考《恐龙星球》里的异特龙)“咬”与“砸”结合。面对速度较快的中型猎物可能会追上击倒之后,用脚踩住,攻击头颈。面对速度较慢的大型猎物,可能会采取咬一口—躲避—咬一口-躲避…这样反复消耗的攻击方式(毕竟身体结构不适合与大型猎物缠斗)。大型窃鹤普遍比小型窃鹤更加粗壮,硬件更强,可以对付相对更大的猎物,但是就身体结构与捕食模式而言,总的来说依然不适合对付太大的猎物。

窃鹤们的后肢粗壮有力(双腿占了自身体重的40%-50%),后肢上的爪子锋利且弯曲,可以按住被它们击倒的猎物,在进食时固定住猎物,或者直接一脚踩住小猎物。在御敌或捕猎时也有可能会用腿蹬踹。
像安达格尔窃鹤(Andalgalnrnis steulleti)这样的小型窃鹤和长颌曲带窃鹤(Phorusrhacos longlessimus)这样的大型窃鹤,头骨普遍很高很窄,高度侧扁,鹰钩较细小这种结构的头骨纵向能力强但横向和扭曲能力弱,切割软组织的效果好,但不擅长与大型猎物对抗。安达格尔窃鹤(Andalgalnrnis steulleti)这样的小型窃鹤适合把小猎物一击凿死或咬住之后往地上摔死。长颌曲带窃鹤(Phorusrhacos longlessimus)的下郃更加粗壮,撕咬能力更强,但因为头部高度侧扁的原因,可能也不太擅长对付大型猎物,会倾向于选择中小型的猎物。




像卡林肯窃鹤Kelenken guillermoi这样大型窃鹤的头骨相对低矮一些,但是更加粗长厚重。并且颞弓很发达,且头骨后方冠状凸起明显,可附着大量肌肉,咬合力较强。同时眼眶较小,颅骨总体上更加牢固结实,可以承受各个方向的压力。上颚的钩尖十分粗壮,承受能力强,比较适合于大型猎物对抗。

关于腿部,小型窃鹤腿部虽然没有大型窃鹤粗壮,但比例更加细长。尽管不适合暴力对抗,但适合追击小型猎物,是速度型的猎手。

裸翼窃鹤亚科(Psilopterinae)的成员普遍体型较小,脑袋较小,喙部钩尖较浅,腿部比例细长,整体形态比较接近叫鹤。主食应该是小型动物也可能会吃昆虫,尸体,甚至浆果。


在各大记录片中窃鹤经常与剑齿虎亚科一同出镜如:《远古巨兽大复活》中的泰坦窃鹤与纤细刃齿虎(但纤细刃齿虎体型“卫星”了),《远古掠食动》中的泰坦窃鹤与纤细刃齿虎(那个纤细刃齿虎也“卫星”了),《与古兽同行中》的毁灭刃齿虎和长颌曲带窃鹤(实际上这俩根本碰不上,生存的时间是错开的。而且那个长颌曲带窃鹤的复原全是槽点,完全就是用小型窃鹤放大的。)
实际上,毁灭刃齿虎碰不到大型窃鹤,只能碰到身高不足一米的Psilopterus裸翼鸟属成员;泰坦窃鹤可以碰到纤维刃齿虎,异刃虎,爱德华狼;



在乌拉圭挖掘出过相当大的窃鹤股骨,可以碰上当地的异刃虎(之前认为是锯齿虎,现被认定为异刃虎)。

窃鹤尽管有着强悍的硬件,双足直立行走的身高优势,机动性方面的优势,高效的呼吸效率,强大的耐力,以及敏锐的视觉感官。但生态位的竞争不是擂台格斗,动物们也不是战斗机器。和大型食肉目相比窃鹤繁殖方式(陆栖产蛋)后代成活率不如胎生哺乳,单位体重能耗更大;进食效率及食物利用率不食肉目的异形齿;捕猎时没有前肢辅助控制,没有尾巴保持平衡,捕猎模式不适合捕捉太大的猎物等这些都是弱势。而且大型窃鹤个子太高,不适合在开阔环境伏击。在当时气候变干、草原代替树林、大型食草动物兴盛的情况下是比较吃亏的。

但我最近听到了一种言论,说是:“喙的硬度不如哺乳动物的牙齿,所以喙不如哺乳动物的牙齿耐用。”这纯属无稽之谈,角质层是可以反复生长的,正常使用根本就不需要担心磨损(有不少哺乳动物的牙因为啃咬硬物而严重磨损,但是啄木鸟的喙并没有严重磨损的,一些喜欢磕螺的龟它们喙的角质部分,因为磕硬物变的很厚。)

窃鹤的衰败主要是由环境变迁导致的,食肉目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只是起到了助推作用,最多也就算是“临门一脚”。事实上在南北美生物大交换之前,窃鹤科就因为中新世-上新世灭绝事件而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大型种,在南北美生物大交换时只能拿一些“残兵”去和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食肉目抗衡,泰坦窃鹤还一度北上成为北美的优势物种。所以窃鹤尽管最终走向了覆灭,但依然很成功的一个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