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六)
一
逻辑,是感性经验趋向于一致的判断。
如果说,“乌龟比人跑得快”,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不可能”,或者“你说的是某一种乌龟跑得快吧。”
可是,如果说,“乌龟天性善良”,大多数人的反应只是,“我不是很清楚,你再说说看”。
我们具有一致的感性经验时,对于一个判断的反应也会趋于一致。如果我们缺少相关的感性经验,就会变得迟疑,无法立刻做出判断。
二
如果只说,“乌龟天性善良”,我们会变得迟疑。同样的,如果只说“乌龟天性邪恶”,我们也会迟疑。
可是,将这两句话同时说出,我们的判断又是另一种情况了。
“善良”和“邪恶”,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并且,我们非常确定,“善良”的含义中不包括“邪恶”,“邪恶”的含义中也不包括“善良”。
这两个词都不是对方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在逻辑中就叫做“矛盾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矛盾”。矛盾的意思,正如前面所说,如果一个词存在,由于这个这个词只能是它自身的全部,所以它就不可能有不属于它的部分存在。
“善良”存在,它其中不可能有任何的“邪恶”,所以“邪恶”必然不存在。
由于“矛盾律”,所以这两句话,“乌龟天性善良”与“乌龟天性邪恶”,不能同时是成立的。其中一句如果是对的,同时也就表明了,另外一句必然是错的。
矛盾律,是一个整体和它所含有的所有部分,与另一个整体和它所含有的全部部分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我们只要知道一个整体中的所有部分,则这些部分之外的,必然不属于这个整体。
如果更严格的方法,我们必须同时知道这两个整体的所有部分,并且确定它们绝对没有重合的部分,才可以最终确立“矛盾”关系。
当然,如果是真实的事物,确定这两个整体不存在“重合的部分”,倒也很容易。正如“矛盾”这个词背后的故事,一只矛与一块盾,这就是完全不重合的两个整体。
三
让我们再进一步。
如果将“善良”除了它自身的全部之外,所有不属于“善良”的部分都称为“邪恶”,此时就会得到,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它不属于“善良”,就必然会属于“邪恶”。
任意一个部分,当它属于一个整体时,必然同时不属于另一个整体。
如果这一个部分,只能归属于这两个整体中的一个,不可能归属于第三个整体,这种情况在逻辑中就称为“排中律”。
四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判断的重要方法。它的特点在于,虽然我们可能不具有完全一致的感性经验,但是只从给出的信息,也可以达成一致的判断。
了解“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存在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掌握和熟练地运用这两个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