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玉玉们·下篇_《入世》

玉玉你好:
填完志愿、等来录取通知书,高中生活就彻底离你而去了。
是时候小酌一斟,抹开折扇,聊点纳凉的话了。
请注意:人类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观念都是基于个体中心的,
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念之前,切莫将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理论。
英语
我没有在上篇中提到英语相关的内容,
因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英语考核,CET,全称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非高校在校生是考不了的。
2020年因为疫情,一时有“英语不再重要”的传说。
但不宜因此放松。
因为:




何况现在疫情也结束了。
按照高考英语的难度,你在大一上学期就可以报考英语四级,
高考英语110分以上,一般能一次考过(CET-4无需刷分)。
当然也需要根据你的学校的具体政策,
有的学校每学年只许报考一次,
有的学校不许大一新生报考四六级,
最严重的学校只许在校期间报考一次四级和六级,
这决定了你在大学期间的策略。
~CET每年6月和12月开考,一般提前1-2个月发报名通知,具体以你所在大学的文件为准。
~除非你的CET已经拿到650、700以上,有机会还是可以多刷几次CET-6。
CET评分采用常模参照,通俗的来讲就是只看排名,和你那轮考试的运气是有关系的。
如果你是英语专业能考专四专八除外。
~网上常有关于CET是6月还是12月更简单的猜想。
6月呢,可能会有一大批今年的毕业生想着这是毕业最后一次机会了,做了充足的准备去刷分;
12月呢,可能会有一大批已经高强度复习了一年英语应对考研的人顺便报个CET。
所以仍然是:运气!
~所有有时间限制的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在本科+研究生(如果有的话)阶段考出一个能够应付水涨船高要求的分数就靠个人造化了。
人际关系
上大学前,你可能已经有了很多好友。
但是,大学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义务阶段你和同学的合作限于共享空间和资源,
有时一起参加演出活动,锦上添花。
在大学,你们需要合作完成项目,初步体验工作中的分工。
由于分组的人数和组数往往被强制规定,
你并不能每次都掌握自己队友的人品和能力。
每回分组都是一次抢人大战,
选组长在大多数时候也是选冤大头。
如果你是组长,你可能会遇到:
对个人作业尽心尽力、对小组作业敷衍了事的;
只想挑轻松活干的;
在DDL半夜十二点提交分工任务的(还是需要大改的);
把开会当成唠嗑的(还比你要受欢迎);
自己提不出意见,但是就是要反对你的意见的(还比你要受欢迎);
事发前幼稚,事发后甩锅的(覆水难收还比你要受欢迎)。
如果你是组员,你可能会遇到:
只想白嫖你成果的(其他人:你跟我说这些我也不懂啊.jpg);
布置完任务后天天催你,自己却不知道在干什么的;
开会现场查资料写自己的作业,想不出开这个会要干嘛还不准其他人走的(走就是没团队精神嗷);
不管怎样一定要你改到最后一刻的(所以,可以早做,别太早交)。
更可恶的是,小组成绩平均会占你课程成绩的10%左右。
大创、挑战杯等热门竞赛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你还是会苦恼,为什么小组作业这么令人火大呢?以后工作难道也是这样的吗?
一部分来说,是的,很可惜。
但另一部分,工作之后会发现,大多数单位有着充足的手段来防止这种情况。
能力不足或多次绩效不达标的雇员会被调岗或直接开除;
项目的不同部分被细分到各个小型的专业小组,
团队互相适应稳定后人员不会轻易变化,
各组分有一定的选择权,
新成员有统一的培训流程和阶段考核标准;
会议有明确的目标和流程:
会议前需要准备材料,
会议时间需要预约,
会议途中有控制,
会议后有复盘和会议纪要。
而大学期间强制性的小组合作,或许也有想培养团队合作的意思,
有时也只是确实没那么重要,分组之后要看的作业份数还能少点。
~Love & Peace
又例如许多大学要求每学年志愿学时数目,作为综素加分的一部分,
就像用空气做成的钱币购买他人的劳力。
(一般标准是每学年40学时。我的学校是每学年100学时。)
类似情况,都可以被归结为大学半市场化的属性。
既按照学生标准管教,对于学生作业视作完成规定教学活动;
又按照社会标准运营,因为学生没有资本在体系内地位较低。
(其实也不光是大学有这样的问题……)
大学的人际关系还有其另一面。
也许你已经加入了一个新生群。
我可以告诉你,新生群建好后,有的同学就已经开始积极地发消息,和接洽的老师前辈谈入学交接,和各个连真名都不知道的同学打招呼,表现得友好、开放又主动,
这个人开学后就选上了大一的班长,一直当到大三。
考虑到班委和社团也是综素的加分项,
这就不得不点一下关键词“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为什么重要?
因为没有第二次机会。
或是不必要,或是不想,他人可能再也不会了解你了。
作为友善的个体,我们本能地想和每个人都成为挚友,
但在实际工作中,
只要你显露出恰到好处的活力和热情,不会让人一眼生厌,
就会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与你建立起点头之交。
考虑到大学期间民主选举基本上采用差额选举+简单多数制,
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因为某人有才能便被选为领袖,
而是因为人们相信他是领袖,所以他成为了领袖。
大学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
就是你需要主动维护与辅导员、授课老师的关系。
大学以前,不管你觉得老师授课方法如何,
大不了还有教辅资料和家庭教师。
但这样的情况建立在高考是一个通识的、比较基础水平之上的考核,
以及以“相对公平”为原则的选拔理念上。
~你可能会反驳高考题也有很多创新,但这些难度的增加一部分是在限制了你使用先进的机器和理论的层次上。把计算器带进数学考场,允许堂堂正正地用高等数学去解决物理题,这就是你在真正工作时的情况。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那个人吗?
TA在本科阶段参与了一篇论文的发表,其他作者包括授课老师、研究生前辈以及同届与TA类似的其他学生。
我的前辈也有人看中了某一科的一位授课老师,在下课后向其毛遂自荐,成功把自己推荐进了实验室,打了小几年工,最后保研到了该老师的门下。
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功利,
但是想想那些在你的老师做完演讲后费力想要与他们见上一面的社会人士,
现在是这些学术大牛来到你的教室为你授课,
准备好自己的科研意向报告,主动问一问相关情况真的一点都不丢人。
~大学可能会有学生之间的买卖群。
买卖群正常的功能就是同学之间互通有无、折价出售。
高年级考试完出重点、前辈实习搬家留家具等,都可以捡不少漏。
搬宿舍期间不小心买多了行李袋也能迅速回血。


买卖群额外的功能比较扎心,这要从买卖群的组织方式说起。
买卖群通常一届一届继承下来,采用熟人引荐方式入群,
一般是低年级的通过认识高年级的被拉入群,
然后同年级关系比较好的再互相拉,
刚来互相不熟,一般会先从同宿舍的开始拉起,
小透明毕业了都没被拉进群是可能的。
这样一个仅由学生组成的群体,加上大学普遍使用学生承担实职,
形成了一个私域的信息池。
当学校正常运行时,在不在群并不会有太大区别;
一旦有学校无法及时应对的情况,买卖群就会开始承担一部分学校的基层组织任务,
这时不在群会使你遗漏一些信息。
大学生活没那么复杂,学校无法及时应对的情况大多是一过性的。
因为自己的原因错过一些手续,回头找学校处理,学校也没那么耐烦。
当然这么说稍微有点危言耸听,买卖群里面并没有什么能够大到改变整个人生的这种东西。
虽然没有被主动拉群,我在学校大巴上靠着良好的听力拜托一名陌生同学也成功入群啦。
~社团、部门也是大学人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是相应的综素加分,综合性大学办得好的社团也能切实给你带来很多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
但我们学校的情况吧,
上到大三,社团合并了好几个。
隔年回学校,“惊鸿一瞥”,小卖部、打印店(隶属创业部)还倒闭了。
属实是“受疫情冲击”了doge。
食宿
进了新生群之后,向你的前辈尽情讨要宿舍的照片吧,
注意咨询上铺离天花板的高度(方便你购买蚊帐),
过道的宽度(购买落地折叠衣帽架),
有无统一熄灯、宵禁,
违禁品管理政策,如酒、生食、电锅、电热水壶、电热杯垫、电夹板,
是否需要自带饭盆及低功率的吹风机,能否自己购买凳子、悬挂吊椅。
询问邮寄地址,是否有人接应。
(我的大学当初就没人接应,我是找的物流公司,先把东西寄到当地仓库,快到的时候再让物流公司送到学校。)
床垫不要太厚,搬宿舍运起来沉。
床单不要太大,上床下桌一般铺位尺寸90x(190-200),而普通家用床单一般180x230,太大了拉不平会皱。
(有专门为学生床卖的床单,尺寸为120x(210-230)左右。)
打扫卫生的用具、垃圾桶(或者挂钩+垃圾袋)、
暖壶(有按压式的)、盆(有折叠式的)、零食,
都可以直接网购到校或到了当地再买。
和你的舍友商量好如何打扫卫生:
轮流值日或是每人负责一片区域,按需打扫。
(我们宿舍是每人负责自己的桌下和周围划的一个正方形区域,舍长,还是我,负责阳台和公共区域。)
~顺丰、京东适用于寄行李箱等保价物品。
30kg以下时,顺丰标快按体积折重是L/12(其余快递大多是L/6或L/8),
在使用学生寄件的前提下,寄体积大重量轻的物品较划算。

京东有时有8折券,学生优惠需要寄件地址开通校园寄服务。
菜鸟裹裹有特惠大件,首重4kg¥24.3,续重¥3.6/kg,
13kg及以上特惠大件比商户月结(首重1kg¥4,续重¥4.4/kg)便宜。

但是菜鸟裹裹特惠大件不能自己约时间,需要小哥来联系你,
例如我的地址揽收周期是每晚十点、一天一次。
注:如果你们学校大四了还是集中居住,
临近毕业需要在同片区相近时段寄出大量物品,
快递、物流都可能会因为车子装不下、运力不足等原因,
虽然约了快递小哥,也不能像通常情况那样按时来取,会延到第二天之类的。
因此需要提前将行李分类分批寄出;
或者在运力紧张期间尽早主动联系小哥询问上门时间,以免先收别人不收你;
或者外地的同学就只能晚一天回家。
设备
因为个人所能配置的设备和财力、习惯等有关,
仅展示一下我自己的配置和选购思路。
无纸化:
大学以前,你的办公学习总的来说是纸质化的,
先别着急将你最爱的各种文具塞进行李箱,
因为不便修改、不便检索及重构知识体系、
过多的重点和狭窄的笔记空间、
螺旋上升的教材等不利因素,


我选择的是上网找PDF版本的教材+与原文分离的电子笔记的方式。
如果授课能用PPT、论文能看PDF,
为什么不也拿出你的小机器来记笔记、做批注呢?
鼠标:
军火展示环节:

都是我在大学期间买过的鼠标。
要详细说各类鼠标的优缺点及选品建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粗略列举如下:
• 鼠标的微动开关容易损坏,买太贵的不划算。
• 有分键的鼠标相对无分键的鼠标,更容易进灰。因为有按键,塞在包里形状更不规则。
• 无分键的鼠标相对有分键的鼠标,一些特殊按键不好用,比如鼠标中键的识别。
• 有线鼠标相对无线鼠标,需要着重保护接头部分,线出问题就不能用了。这点需要有线连接的设备是共通的。
• 无线鼠标相对有线鼠标,注意信号和按键映射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一些重要的考试,比如考研复试,尽量不要用无线鼠标,一是防止面试到一半鼠标没电,二是避免被怀疑外接了作弊软件。
• 充电鼠标相对电池鼠标,因为不用放电池,重量较轻,而且不用储备对应号的电池。
• 电池鼠标相对充电鼠标,续航时间较长,一般每年换一回电池;而充电鼠标一般每周到每三周左右充一回电。
如果还是觉得太复杂搞不明白的话,还有一条终极建议:
买一个触摸屏足够好用的笔记本电脑,就不用买鼠标啦!
~保持整洁的秘方,就是东西够少。
笔记本电脑:
大学想要完全不用电脑还是比较困难的,
购置一台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是你一次尝试配置资源采购高附加值产品的训练。
以下是我在有了一定经验后所认为笔记本电脑采购需要注意的几个属性:
够小。笔记本以便携见长,而减轻重量、方便携带,还是要靠屏幕够小。
你可能会觉得这违反现在屏幕越来越大的趋势,
但比起单纯的屏幕大小,屏幕的比例更能影响你的视觉体验。


集中精力盯住图片中心,哪种屏幕在中央视野中更大?
选择拥有更佳比例更小尺寸的屏幕,单手随身零压力,上课实习都愉快!
~你可以给电脑套上两片透明硬壳,防止用帆布袋拎着时不慎被桌角磕一个很丑的凹。
或许你听说过,最初老百姓的电子设备都是易拆卸的,
没事就扣一扣后盖扒一扒电池。
随着时代变化,手机、平板慢慢一体化了,
孕育出了“只换不修”的售后风格。
笔记本电脑,However,
还保留了一部分那时的特色。
任何笔记本电脑,都需要定期拆开清清灰、换换硅脂,
你在3-5年的大学生涯中,至少会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在第3年时居多)。
直视线板外露的笔记本电脑不免压力满满,


选择大牌产品,便于你在任何地区(而不是电商平台)快速找到维修服务中心。
也因为经常需要拆卸,
和手机一样,不宜在某一个设备投资太多,
不必追求极致的配置和存储容量,除非你的专业需要。
高中的课表每节45分钟,
到了大学,一堂课可能持续1小时到一上午。
电源插头在阶梯教室毕竟是稀缺资源,
至少保证你的电子设备电池容量和续航能力能够撑到你中午回到宿舍。
附我现在用的笔记本电脑部分参数:
屏幕:13吋IPS触屏,2160x1440
电池:42Wh
重量:约1.3kg
存储:16+512SSD
CPU:i5
品牌:华为
(如果你也买华为,华为的笔记本自带华为电脑管家,有时候会弹出“电池健康状况下降”这种提示,久了感觉就是推广而已,叉掉就行。另外,华为产品都比较贵,之前如果没用过最好先参考参考别的品牌。)
选课
在大一时,按照大学生的硬性要求,
你会上很多与专业无关的课,俗称“水课”。
是的,尽管我们总强调“没有水课”,
然事有简繁之别,课有加权之差,
况乎你认真听讲自娱自乐,
而台前之师照念PPT,
台下之友闷声修习英语保研,
岂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物?
纯熟的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礼让三分,什么才能真正进入你的课程评价;
而非自以为刻苦努力,在老师哄人起来回答问题悄悄计分时默默低头记笔记。
一厢情愿是没有好结果的。

至于具体方针,
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要去。
通常课程成绩的计分方式和需要完成的作业都会在第一堂课上交代。
不论一门课多么无聊,至少去看看老师严不严、事折不折腾,
记住该门课程负责人的长相和地址,以免无处投奔。
你在实习、工作后也是如此,
第一天到单位,千万不要显得比老同志们还懂,
摸清情况后就可以愉快摸鱼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你获取知识更加便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和升级,
大学阶段需要你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升自己,真正开始决定什么是自己所认为的重要事情,并为此负责。
结婚
恋爱及婚姻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比较私人,
又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大学期间体验到,因此单独放在最后。
到了大学,拆散恋爱的不再是学校和家长的反早恋大军,
而是未来的可能性。或者,严肃一点,阶层下降的风险。
在我知道的案例中,
有单纯为了获取保研相关资料和前辈交往,完后就把人家甩了的;
有实习期间和后辈交往,安排后辈替自己写毕业论文的;
有已经发生了事实性关系,大学毕业那年闹翻,现在还僵着的;
有真正工作后环境见识比以往相差太多导致性格价值观变化,双方合不来散了的。
当然,也有谈婚论嫁,最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
在大学,你已经有了学校、有了专业,
但你的职业、人脉、资源都是不固定的,
相较于成熟的社会人来说,几乎等于没有。
甚至你在初入社会遇到阻碍时,还要反过来依靠你父母辈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
未来,想读研不在一个大学了怎么办?找工作不在一个城市了怎么办?
如果你不能在类似疫情期间搞定和实习单位要求之间的冲突,这些更复杂的问题你多半也很难处理好。
不过呢,正因为年轻,伤口愈合得也快,
越长大以后想犯错就越来越困难了,
如果能够遇到真爱,大胆追逐也未尝不可。
更多还是自行体会吧。

我们说高考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战,
也不过是人生的一站。
那些以为天塌下来过不去的坎,
随着你渐行渐远,也慢慢回归它原本的模样。
人生路途中一个微不起眼的小点,
无限迫近时,仍然能占据你的全部视线。
他人往你的水杯里倒上一半的水,
你可以看到水杯里的水,也可以看到水杯里的空气。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怎样做会更好,
只是另一半终究只能由你自己将它填满。
其他
• 例如你在2017年入学,2021年毕业,你的称呼是2017级本科生,2021届毕业生。
• 你的身份证有大用。在你去旅馆、去派出所、去银行、去打疫苗、去医院、去延续注册/年检、去考试前,再三想想要不要拿上身份证。
• 学校官方让办的证还是得办。我的大学有E、F两个校区,我的专业在E校区,大一的时候让办F校区的图书卡,我不知道有什么用就没办。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在F校区图书馆里面看文献,让我进去找TA,我没卡保安不让进。等到要离校了,离校转单上还让我拿卡去退了给签字盖章。
• 高考作文要求字数800字。大学很多课有小论文,通常要求字数1000字、1200字、1500字等,具体浮动范围不定,极值不好预测,如我们卫生服务体系小论文要求4000字(作为参考,中篇接近3000字)。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你关心的?哈哈。
(我们*军训*的论文要求是1500字和20%以下重复率哦ರೃ∀ರೃ)
毕业论文正文(不含目录、摘要、参考文献、附录、致谢)至少1万字。我们学校的学位申请在论文字数这一栏这个小数点和万都是不能删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