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火器一度领先,为什么没能够保持住它在火器上的早期优势
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保持住它在火器上的早期优势,并进而对这个世界展开500年的战争呢?这或许是整个军事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
因为欧洲人受益于独特的西方式的战争。他们自古希腊人那里继承了这种战争方式,而这种战争方式也造就了他们的火药革命。西方以高质量和大批量地将这些武器生产出来,而这没有发生在欧洲之外的地方,所以它们赋予了西方军队绝对的霸权。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欧洲人火器用得好,只是因为他们仗打得多。这是由于欧洲分裂成了众多的小国家,彼此争斗不休。而与之相反,中国在1368~1911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因此,中国人很少打仗,也没有理由在改进火器方面太下功夫。而对于征战不休的欧洲人来说,改进火器的效果却事关生死。因此,欧洲人使得火器趋于完美,而中国人没能做到这一点。

但问题是,中国尽管在1368~1911年之间的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但是也经历了很多战争,而且其战争规模往往会让欧洲人之间的小打小闹相形见绌。在1411年和1449年,明朝皇帝两次派遣超过50万人的大军对抗蒙古人;16世纪,明朝一直在抗击海盗;16世纪90年代,明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发生了惨烈的大战;1600年,中央政府又征调25万人镇压四川的叛乱。那么,为什么这些战争都没能引发欧洲式的对火器的改进呢?

历史学家肯尼思·切斯在他的著作《火器:1700年前的全球历史》中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欧洲和亚洲人打了多少次仗,而在于他们进行的战争的类型。最初的火器笨重、缓慢,射速不能以一分钟几发计算,而要以几分钟一发计算。它们只能适用于打击同样笨重、缓慢的目标,比如城墙。这也是为什么火器最初的重要改进出现在攻城火炮上。

火器最早的革新温床在中国南方。因为在14世纪中叶长江流域对抗蒙古统治者的战争中,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通常是攻克城池,以及在行动受限的河段上击沉对方的大船。早期的火器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但在长江流域的战争结束后,主要的战场就转到了中国北方的草原。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供轰击的城池,而射速缓慢的火器在移动迅速的骑兵面前毫无用处。因此中国的统治者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增加骑兵的数量和兴建长城方面,而不是用于火器的进一步改进。

而欧洲,在刚接触到火器时,与中国南方的情况有更多的相似点。欧洲到处都是城堡,有着大量限制军队行动的地形阻隔。而且,由于欧洲远离草原,所以军队中总是由大量移动缓慢的步兵组成。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火器加以微小的改进就可以取得显著的功效。到了1600年,长久以来日积月累的改进,使得欧洲军队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军队。

如果明朝皇帝有一颗水晶球,能预见到在17世纪火器可以有效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话,他们肯定也会从长期着眼,对火器的改进进行投资,最终研制出小颗粒火药、火枪和铸铁火炮。但在现实世界,没人能预见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是对当下面临的挑战做出反应。欧洲人潜心于火器的改进,是因为在当时这是有意义的行为;中国人没有潜心于火器的改进,是因为在当时这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行为。而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欧洲人几乎征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