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人凭实力为国争光,有人靠虚假宣传做假洋品牌

2022-03-10 17:06 作者:深眸财经  | 我要投稿

本届冬奥会,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冰墩墩、雪容融卡通可爱形象,中国制造的科技水平着实让远道而来的运动员们惊奇不已。譬如冬奥机器人餐厅,譬如冬奥智能床。甚至有运动员因为太喜欢冬奥村里的高科技按摩床,在回到家之后就网购了同款产品。

 

用实力赢得赞誉是正面例子,但同样也有反例。例如在家居床垫行业,虽有企业凭借科技实力为国争光,但也有企业却通过洋味十足的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这个“洋品牌”,不用我说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企业是谁了吧?对,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慕思。




1,为什么吃力不讨好,还要虚假宣传?

塔克曼有一句名言:“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于言语。”伪造消费者眼里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很多虚假宣传企业的司空见惯玩法。

就拿最近唬人界祖师爷般的人物“贾老板”来说。乐视的前车之鉴,似乎根本没能磨灭他的意志,虽然身在美国,但雄心壮志要在汽车领域东山再起的心不变。但最近,这位来万家还是出了事情。2021年10月,华尔街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针对FFIE的长达28页的调查报告,全方位质疑公司的财务、汽车预订、量产能力等。该机构甚至直言,不认为FFIE能卖出一辆车,称公司只是他“捞钱的工具”。

 不像贾老板那样直接被揭露,慕思的“假洋”噱头是在国内霸道多年后,才被大众看清。如果让你打眼一看,画像上这个眼神迥烁、略蹙眉头的白胡子老人,配上颇具外国风格书写的LOGO,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端外国品牌。但实际,这家企业来自东莞,并且正准备上市捞笔更大的。

2021年10月,证监会发布《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直接向慕思连环提出59问。其中在第26问,证监会直接向慕思抛问:慕思广告海报上的这个洋老头究竟是谁?

  尽管一开始遮遮掩掩,但经过证监会不断盘问,最终还是道出实情。原来,海报上的这位老人名叫Timothy James Kingman的美国人,慕思曾在2009年与其签订协议,约定Timothy James Kingman授权慕思有限使用带有其肖像的照片及其底片,使用期限为永久使用。然而据网上资料报道,这位老人已经于2012年6月1日离开人世。

这种营销方式不禁让人咂舌,雇佣外国老人当模特,然后包装成法国睡眠专家,利用肖像权将品牌刻意营造出一股“洋味儿”,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买单,这不仅是对大众底线的考验,也是对形象人物的恶意营销。如果要问证据是什么?实际在慕思的早期广告里,就已经有着“源自1868年”和“法国皇家设计师”等概念的明确误导信息。

 

放证监会鸽子三个月后,在2022年1月29日,也就是慕思和保荐人回复的最后时间,这件事仍无下文,慕思的事情就被视作撤回了。而最近,想要冲击IPO的慕思还在摇旗呐喊,但互联网并不是没有记忆。


2,除虚假宣传,偷税漏税也难逃法眼

大家都知道,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薇娅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13.41亿人民币”事件,直接让大众彻底打开并看清了主播群体收入的“潘多拉魔盒”。可这风头还没过多久,最近又一网络主播顶风作案被抓个正照,她就是拥有着2400万粉丝的“驴嫂平荣”。

新华社报道称:税务部门查实,在2019年到2020年期间,平荣存在隐匿直播带货佣金收入,偷逃个人所得税1926.05万元;未依法申报其他生产经营收入,少缴税款1450.72万元。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0.6倍罚款,总共是6203万元。

如果说光涉及造假、偷漏税其中之一,就够让人瞠目结舌了。但偏偏慕思,却实现了“双项全能”。

去年,几十家经销商实名举报慕思涉嫌偷漏税。最早举报的湖北经销商郑刚,他表示自己一家干了13年,向慕思公司共汇入贷款近3000万,而公司开具给他们的增值税发票仅有100多万。郑刚认为,光他一家就涉嫌偷税300多万,如果估算全国一千家规模,那么总额很可能多大数十亿。

是什么让这位老代理商,不顾一切也要揭露慕思呢?郑刚表示,在2020年10月,慕思公司因上市需要,不顾市场行情及经销商承受能力,强迫其再扩2000平方新店,而无法实现的夫妻二人,最终被慕思终止了代理权。


3,打假只是手段,打响国货骄傲才是目的

不难看出,在这个快餐式赚钱的时代,真正能够沉淀下心来,并且做好一件事的企业,仿佛已是凤毛麟角。虽然我国现在制造业水平还处于世界前列,但却不足以弥盖“品牌实力”在国际匮乏的事实。

成为“制造大国”易且快,但变为“品牌强国”难且艰。

其实光靠证监会督查,还远远不够。从本质上来讲,能够让“造假”、“披洋牌”、“偷税”等现象无所遁形的,还是得靠国人对于民族品牌意识的崛起。只有充分形成国货自信的坚固长城,才能筑起隔绝这些邪魔外道的真正防线。

几个正面例子就能说明一切。比如华为,完美诠释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便是面对美国的几轮打压,依旧岿然不动,不光研制出自己的核心芯片,而且还在铁路,煤矿、办公楼等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再比如比亚迪,从1995年二次充电池起家、2003年创立比亚迪汽车品牌,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已成为翘楚,像DM-i超级混动、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聚焦世界关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小宗商品到大宗商品的创造,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品牌的魅力和影响力,但这离我们成为“品牌强国”还远远不够。世界复杂变化的局势,也为当下国人敲响警钟,如果我们此刻不觉醒民族意识,那么能钳制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还会持续存在。

有人凭实力为国争光,有人靠虚假宣传做假洋品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