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星种群(Maxima Group)
●事先声明:
本文仅出于个人兴趣的翻译,原文为《Haworthia Study》2012年8月刊和《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2015年11月看。由于已经过去多年,文章中的有些内容也落后于当前研究,且本人翻译水平较低,带有习惯性的修辞手法及对专有名词的理解能力不强,带有较大的主观色彩,故不开放转载。翻译这篇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我不想每次看这篇文章都要通过谷歌浏览器的网站转译(真的好烂),并方便部分英语水平尚且不足的爱好者浏览及分享知识给更多硬叶爱好者,我翻译内容仅针对全文中我感兴趣的部分,所以植物养护学术派的人高抬贵手不要吹毛求疵。如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本文内容由Dr.M.Hayashi撰写;除非另有说明,照片由Martin Scott提供)
*另:尽管译者本人并不喜欢林雅彦化简为繁的分类方式,但是并不是说其分类就是一无是处。以产地为种群进行分类定种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杂交演化的过度状态,为现代的园艺实生提供经验参考。

大冬星(maxima)这一种群是由秋天星(minima)种群衍生而来的。在德鲁(Drew),漫天星(H.poellnitziana)与H.stellata【冬星×瑞鹤(H.pumila x H.marginata sensu-Bayer)】的自然杂交可能是秋天星类植物衍化为大冬星的转折点。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大冬星种群是通过漫天星得到的秋天星的扩大群。德鲁区域的漫天星、H.stellata和H.carinata(Ashton产地的H.marginata)之间进行的自然杂交触发并深化了该种群的分化。
在大冬星繁殖扩散到罗伯森-伍斯特卡鲁(Robertson‐Worcester Karoo)之前,秋天星的几个同类群可能已经在伍斯特悄然进化中。但是大冬星具有通过种子上的翼状结构进行传播的优势(译者发出了疑问?)。大冬星的种子比起秋天星的种子能够传播扩散的范围更广。因此,通过反复杂交的基因渗入,原本的秋天星种群最终被大冬星所取代,留下了多种多样不同表现的杂交后代。在伍斯特卡鲁地区可以找到一些与秋天星种群杂交表现的同类群(图1-3),因为该地区的秋天星种群被大冬星基因渗入的时间比起罗伯森卡鲁晚一些。
与其他地区相比,莫尔斯(Mowers)区域的同类群(H.moweris n.n.)具有密集的疣点,并且有些无性克隆株看起来很像秋天星(图1)。它被命名为H.moweris f.hanaii n.n.。由于典型的秋天星同类群中最近的一群都与莫尔斯距离超过了60km,因此不宜认为莫尔斯产地的f.hanaii来源于秋天星同类群的种子扩散,而是杂交后的结果。此外,这种植物个体大小远远大于秋天星或是H.minor(现已成为minima的同义词)。以上结果表明,H.moweris的原始种群是典型的秋天星。

同上,伍斯特南部的同类群(H.anulata n.n.)的叶子两侧存在密集的疣点。叶子也相对较长,这种植物看起来像是巨大化的秋天星。这一种群也可能起源于秋天星类(minima-like,译者认为可能是典型的minima种群或者是自然杂交代数不高的种群)植物。此外,该种群的一些无性克隆株具有环状的疣点(图2),被认为是冬星园艺品种“烟圈”的起源。

伍斯特东部的同类群(H.nivalis n.n.)在叶子两侧也有非常明显的白色疣点(图3)。很难将其与秋天星区分开来,尤其是其处于小苗或是即将亚成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冬星种群也包含H.stellata和H.carinata类植物的基因表现,这是大冬星种群的又一起源。

在斯威伦达姆(Swellendam)和斯通弗雷(Stomsvlei)区域之间,发现了具有较少疣点的同类群(H.subsparsa n.n.)的存在(图4)。在小卡鲁南部,蒙塔古(Montagu)和巴里代尔(Barrydale)的孤立同类群也表现出稀疏的疣点(图5)。与莱蒙特(Lemoenpoort)产地的H.sparsa类似,这些稀疏疣点的群落可能是大冬星在H.stellata遗传影响下产生的出现稀疏疣点形态的后代。具有特大疣点的同类群(H.prominens n.n.)分布在伍斯特卡鲁的布莱德河(the the Brede River)南岸(图6)。它的疣点是光滑的(抛光感),半透明似珍珠(通常是不透明的象牙质感)。



这种特征与阿斯顿产地的瑞鹤(H.carinata)的疣点相同。这种珍珠状的大疣点也可以在伍斯特西北部的H.enma n.n.中见到。在这个同类群中,经常能找到与肌色相同的疣点的无性克隆株(图7)。H.prominens n.n.和H.enma n.n.可能由阿斯顿瑞鹤衍生而来。

德杜恩斯(De Doorns)东部的奥斯普拉斯(Osplaas)同类群(H.osplasa n.n.)的叶子两侧有非常密集的半透明疣点(图8)。其特征介于珍珠状和象牙状之间。这个同类群可能受到了H.anulata(图2)和H.enma(图7)的遗传影响。

小卡鲁西北部的H.ohkuwai n.n.(图9-10)在叶子两侧有非常大且密集的疣点。这是大冬星种群在园艺中表现最好的一个形态(form,为了方便理解,译者在此处不将其翻译为变型)。从形态学和地理学角度判断,它很显然是由德杜恩斯东部地区H.osplasa n.n.衍生而来。


马奇斯方丹(Matjiesfontein)的一个同类群(H.martini n.n.)在浅绿的叶子上有明显较小的疣点(图11)。它明显不同于H.ohkuwai,看起来像是大冬星德维特(De Wet)产地同类群的后代(图12)。



以下是作者在2015年补充的内容。
H.margartifera var.corallina Baker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用于斯威伦达姆地区(H.swellens n.n.)附近的秋天星类植物。叶子两侧有着密集的白色疣点,整体看起来很白。但是种加词corallina并没有白色或泛白的意思,而是“珊瑚红”。
其应该是一个红色的物种,Baker形容它有50-63mm的叶子(极小),叶子上部存在稀疏的疣点(与大东星种群区别,而不是秋天星种群),并且疣点通常变绿减少。
H.akaonii Hayashi这个名字归属于罗伊博格【Rooiberg(伍斯特)】的一个同类群,接近顶部。这是一个株型矮小的大东星类植物,具有非常红的肌色和疣点且通常表现为单色(绿色)。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与H.margartifera var.corallina的名称和描述相近。
由于H.corallina的名称没有发表,H.akaonii才应该是罗伊伯格物种的正确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