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公孙大娘,盛唐第一舞者,杜甫白月光:一舞剑器动四方

2023-07-28 01:13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公孙大娘


她是开元盛世第一舞者,颜值与实力并存,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她是张旭、吴道子的缪斯,还是杜甫晚年的回忆杀,杜甫写她“一舞剑器动四方”。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公孙大娘的一生,公孙大娘是郾城北街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她哪年出生哪年去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就连真实姓名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痕迹,只知道她复姓公孙,是公孙家的第一个女儿,所以人称公孙大娘,用大娘这个词搁现在那太容易挨骂了,搞不好还得挨两下,但在唐代其实是用来形容正处在妙龄的女孩儿,因为那会大家都喜欢在姓后边加上家中的排行来喊人,例如《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每次看到高适都热情的喊他高三十五,唐玄宗时期,大唐娱乐圈产业那可是十分发达,乐、舞、诗三栖全面开花,歌坛天王李龟年,舞坛天后公孙大娘都是唐朝顶流,乐舞这行就业形势大好,几乎人人都想来这行分一杯羹,赚点小钱,所以这行也很内卷,纯靠技术跳出名堂载入史册的,也就公孙大娘一个人了,公孙大娘算是从民间出道的,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街头献艺了,她跳的是剑器舞,就是穿戎装执短剑跳舞,舞者自由甩动短剑,让其发出有规律的声响,舞蹈风格刚柔并济,与《长安三万里》中舞女跳的柘枝舞相比更有力量感,《柘枝舞》呢原来是女子独舞,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柘枝舞者在鼓声中出场,舞姿婀娜俏丽,长安三万里中的柘枝舞者一出场,那可是瞬间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公孙大娘的演出主打的就是一个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啥都没有,那精神支持一下也是可以的,在街头开始舞剑的少女身旁围绕着寥寥几声的喝彩,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了新的转动,在民间演出没多久,公孙大娘就因为舞技出众,积攒了大批铁粉,她每次演出就像开露天演唱会似的,那场面简直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公孙大娘的名气是彻底打响了,名号都传到了皇帝耳朵里,正巧唐玄宗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不仅斥巨资办了个皇家音乐学院,精挑细选了300名有天赋的音乐才子教他们上课,还搜罗了天下最有实力的乐师、舞蹈家,组成了个皇家乐团,让这些人随时随地给他和杨贵妃在家里开演唱会,玄宗这小日子过得真是舒坦啊,不过唐玄宗这人不只是喜欢音乐,自己也是有点实力的,乐团演奏中出现错误,他还能及时纠正,乐团的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指点,所以皇家乐团这些人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唐玄宗一听说居然还有这么厉害的舞者没被他收编进乐团里,心痒痒的不行,那是一刻也等不了,火速组了个局,连夜打飞的把公孙大娘接到宫里来给他现场表演,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那是一绝,杜甫后来写她:“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可想而知公孙大娘的舞蹈水平放到哪儿都是一骑绝尘,跳完一曲唐玄宗都挪不开眼了,生怕这人才跑了,立马拍板把公孙大娘签到了公司旗下,公孙大娘正式有了编制,她在皇家乐团表演的同时还搞了个兼职,在皇家音乐学院当老师代课,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咖雷海青、贺知章、李白等人合伙出演文艺汇演节目,生活非常充实,说起公孙大娘,那必然逃不开的三个人就是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和诗圣杜甫了,毕竟曾有“一舞成三圣”的说法,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是毫无根据,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有个拿手绝招《裴将军满堂式》,这个裴将军指的就是《长安三万里》裴十二的父亲裴旻,裴旻的剑器舞那可是能当得起一句“冠绝当世”,和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并称为盛唐三绝艺。有一天,张旭参加了个宴会,正好看见公孙大娘舞剑,手持宝剑、身姿曼妙翩然起舞的公孙大娘让张旭看直了眼,一瞬间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让他从剑舞中领悟到了狂草书法的内核,最终成“草圣”之名,有“画圣”名号的吴道子,也是在公孙大娘的舞姿中悟出了自己的风格,衣袖随着身姿飘动,就像被风吹过一样,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就像是盛唐气象的另一种象征,豪情壮志但又满含柔情。公元717年(开元5年),刚刚5岁的杜甫跟他家长出去玩,路过郾城的时候看到了公孙大娘的表演,大热天儿的人挤人的着实不太好受,但大家都伸长着脖子瞅着舞台的方向,眼睛都不眨一下,一位女子一袭红衣戎装,手拿长剑,剑上还系着丝绸,一举一动之间尽显大唐盛气,到底有多绝呢?公孙大娘小迷弟杜甫如下发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不愧是杜甫,这彩虹屁吹的,隔着屏幕我好像都看到公孙大娘在我面前舞剑了,这时候的杜甫正是少年,稚气又活泼,他坐在大人的肩头看着台上的公孙大娘,一招一式间尽是开元盛世的繁华,这一幕就像刻在了他的DNA里,时刻50年的岁月仍是他心底的那一抹彩色。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无数人的命运都是从此刻开始了大转折,长安城破,唐玄宗出逃,曾经辉煌的皇家音乐学院倾塌,歌舞升平的盛世幻境被彻底打破,这时候的公孙大娘已经50多岁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龄老人了,老板跑了,学校倒闭了,公孙大娘失业了,无法抵抗的历史洪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更别提一个高龄失业的老人了,她就像李龟年一样,只能匆匆加入南逃的浪潮中,至此以后失去了踪迹,她具体是哪一年去世的,也没人知道,红透半边天的大唐第一女明星就这样被时代浪潮彻底吞噬。

767年(大历二年),56岁的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又看到了一场剑舞,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个干瘪老头,台上还是意气风发的女子在舞剑,但却再也不是往昔人了,台下人也不再是曾经懵懂的少年,台上的舞者技术非凡,一招一式好像都带点记忆中的影子,杜甫越看越眼熟,就上去搭个话,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李十二娘正是公孙大娘的徒弟,似是故人来,却物是人非,杜甫的心情难以言说,他写下的那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五十年的光阴好像是翻了一下手掌就转瞬即逝,梨园弟子和旧人都不在了,只有记忆里的那抹亮色证明公孙大娘曾经的存在,杜甫看着台上起舞的李十二娘想的是什么?是曾经冠绝长安的公孙大娘,是那个单纯快乐的童年,还是那再也回不去的大唐盛世,公孙大娘的一生就像烟花绚烂又了无痕迹,她靠着一身舞技冠绝长安,开元盛世的街头到处都是她的传说,闪耀半生,却随着开元盛世的倾塌一起谢幕,时代的风沙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历史书上短短的几句转折点,蕴含着的是一代人翻天覆地的命运变化,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我们隔着1000多年的时空,仍能再次窥探到公孙大娘舞剑的风采,幸好还有杜甫。关于公孙大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口气看完公孙大娘,盛唐第一舞者,杜甫白月光:一舞剑器动四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