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振宁与邓稼先跨越50年如何“共同途”,科学家精神怎样被理解?

2022-08-25 12:59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1986年,杨振宁特意回国探望病重的邓稼先,并带来了一束鲜花。许鹿希见到礼物脸色凝重,邓稼先强忍着疼痛和杨振宁聊了很久,一起拍照时嘴角还是渗出了血迹,没想到这一次见面将是永别。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安徽人,两人相差两岁,从小就是好朋友兼同学,加上父辈情同兄弟,两个孩子也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两个孩子深受父亲影响,文理兼容,聪明伶俐,一起上完小学和初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父亲前往昆明,邓稼先因为当众撕碎日本的旗子,被特务看见,引来大祸。

杨振宁知道后,就写信给邓稼先,告诉他:“报国之法何其多”,让他赶紧离开北平。两位小兄弟才得以在西南联大再次见面。1941年夏,邓稼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一次,日军轰炸学校的时候,杨振宁已经跑进了防空洞,但是邓稼先藏在教室附近。情急之下,杨振宁拎着邓稼先的衣服连抱带拉,把邓稼先拽进了防空洞。轰炸结束之后,邓稼先原先所藏地方已经被炸出一个大坑。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大物理系聘请为助教,1947年考取了留学资格。

因为杨振宁了解到普渡大学理工水平高且收费低,就在给邓稼先的信中写道:“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前往美国留学,顺利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

2年后,邓稼先以出色的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才9天,邓稼先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回国的轮船,和100多名留学生奔向祖国的怀抱。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开始着人生的征程。

邓稼先回国后秘密地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与世隔绝,隐姓埋名。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3年后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把压在中国身上的担子放下来了。消息传到美国,杨振宁十分的高兴,但是也有很多的传言,说是他的师姐寒春帮助中国实现了两弹。1971年,杨振宁终于可以登上回国的飞机,阔别22年后,杨振宁和邓稼先在北京相见,这是自杨振宁1945年公费留学后第一次回国,曾经翩翩少年,归来已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项获得者的大科学家。

有人说,凭借邓稼先的聪明才智,在美国工作也是诺贝尔奖的好苗子,但是报国没有如果,正如邓稼先拒绝导师挽留时说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别。”据许鹿希回忆,这次相见,杨振宁间接救了邓稼先,当时邓稼先的姐姐已经含恨而去,他也在学习班。如果不是杨振宁点名要见邓稼先,可能结果不一样。经过周总理亲自协调,邓稼先火速回到北京,两人见面相拥无言,阔别22年,两人都在各自领域大有成就,少年时的理想终在实现。

杨振宁还是没忍住问邓稼先:两弹到底有没有美国人帮忙?问这事杨振宁是为了以后在学界为两弹正名。当时这事还是高度机密,邓稼先当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立即请示高层,在得到首肯之后写信给杨振宁。信中写道:“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正在上海参加宴席的杨振宁看完,躲在卫生间泪流满面。

从1964年到1986年,22年间邓稼先一共参加了32次核试验,亲自前往罗布泊15次。邓稼先一心扑在工作上,与许鹿希结婚33年,实际在一起的时间也就6年。因为多次亲临现场,加上1979年一次失败的核试验,亲自查看事故原因的邓稼先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本该住院疗养的他再一次坚定地拒绝,而是继续工作。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定为直肠癌,疼得厉害。许鹿希没忍住说了几句,邓稼先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1986年,杨振宁先后两次回国看望邓稼先,也在美国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但是还是没能留住好朋友。当手握鲜花等杨振宁再见到邓稼先时,他已经疼痛的十分厉害了,就连合影时嘴角还渗着血。

杨振宁问邓稼先:搞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给你多少奖金?邓稼先笑着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悲痛欲绝,邓稼先一生,不为名利,只为国家……

1986年6月24日,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民众才第一次知道邓稼先的名字和事迹。

邓稼先在病床上静静地躺着,问妻子:希希,你说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许鹿希说:记得,记得,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了!说完偷偷地抹泪去了。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和祖国,巨星陨落,星夜暗淡。听到噩耗,杨振宁立即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他在写给许鹿希的信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1987年10月杨振宁飞到北京特意为邓稼先扫墓,许鹿希将邓稼先弥留之际叮嘱的礼物送给了杨振宁。蓝色的盒子上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家乡的特产: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是邓稼先对相处半个世纪老友的嘱念。

有人拿杨振宁和邓稼先相比,谁对中国的贡献大?网上曾经讨论很激烈。实际上在杨振宁100岁寿辰上的《千里共同途》的讲演就能说明一二,只不过现在细节还不能揭开面纱。我们能看见的就是杨振宁自从1971年之后奔波在大洋之间,为中国科技、教育发展做了不少事情,但是深层次的有待以后揭晓。

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们的学术在国际上都很知名,这些足以让他们在国外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们深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赤忱、纯粹,让我们热血沸腾!


杨振宁与邓稼先跨越50年如何“共同途”,科学家精神怎样被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