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主任:「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判断和应对?
请输入正文(4万字以内或图

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在儿童期伴随着害羞,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害怕通常会有回避行为,这种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如果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与新的人的社交关系变得尤其重要的时候,变得愈加害羞和回避,则可能发展出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性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害怕见陌生人等等。成立以后,这些问题会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他们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遭受父母拒绝的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的父母都不喜欢我,还有谁会喜欢我呢?”因而他们回避与他人的交流。

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旦人们认识我,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差劲,当必须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自信和神经质,心想我一定要时时处处都取悦对方,否则他就会批评我。
他们倾向于低估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正向反馈,认为对方只是出于礼貌,或者还没有发现他们有多么无能,如果只是对社交互动有些回避或反感。
可以通过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进行适当调整,而当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就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