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观后感

一句话介绍一下这个展:由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国家美术馆联合策展的重磅展览,人气很高,在疫情解封后更是难能可贵,票价100元/人,展览至5月份。对美术有兴趣的朋友是不可错过的,对美术愿意尝试一下的朋友如果不介怀人多和票钱,也值得去感受一下,世界上太多东西是电视转播和照片转印无法传达其魅力真谛的。
我挑选了10幅令我最想谈论一下的画儿,这算是有剧透,另外顺序也是打乱了,并非展出顺序。
一、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之前只听过卡拉瓦乔的大名,对他的画作并不熟悉,这次在展览里终于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走进这片展区时,这幅画儿是引言的背景,就挂在右手边的墙上,不大一幅,被人团团围住。可还是非常显眼,只一瞥就感到极为独特的一幅画:男孩儿的神情,尤其是眉宇间的刻画和手臂姿态、手指动作的刻画栩栩如生,动感极强,玻璃瓶和左上的隐藏光源又给这幅画带来了冷暖对比和高光阴影对比,变化生动。在那个安静的博物馆里,如果把其他画作比作各有风采的模特大方展示着自己,或奇装异服、或拗尽姿势,那卡拉瓦乔的这幅就仿佛跳出比美规矩之外,他一只脚踩在音箱上扯着嗓子高歌,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后人在巨石上垒起了那么高的美术之塔,回看巨石时还仍能受到触动,我相信这种跨越时间的美在当时一定是一股百十倍的巨大能量。
二、昆廷·马西斯《宝库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



这幅画不大,但在现场很吸睛。它的颜料饱和度很高并且有一定的光泽度和均匀的厚度,看起来就像某种现代服装印刷工艺的效果。画刻意地错开了一点中心对称,也比较有趣。此外作者对人的脸部描绘很有特色,看起来就像在鸡蛋上画画一样,模糊并具有椭圆状的立体感,相比于那些布料、建筑细节等真实的质感呈现,面部五官、肤色、光影的呈现似乎要玩味很多。
三、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火》与《四元素:水》








四元素这个系列我很喜欢,如果去看展你会有感觉,这两幅画尺寸巨大,霸占着你的视野,而且细致入微地、大方地展示着生活民俗,这是之前展厅的画作中不曾有的。谁不喜欢接地气的画呢?为此我拍摄了多张细节部分,这个像是三文鱼的质感表现,还有准备杀鸟的妇女,都很生动。画作的名字我也喜欢,把百姓生活概括为四元素,厨房和红肉是火,鱼类是水,挺有趣的概括。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火中远处门外的场景,和水中远处渔船的场景,都来自于和圣经相关的故事,这种宗教故事具象化、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画作我是第一次见,觉得很奇妙。
四、萨尔瓦托·罗萨《墨丘利与不诚实的樵夫》


之所以对这幅画印象深刻,是基于两个原因:
1. 这幅画描绘的是那个经典的樵夫与斧头的故事;
2. 故事的主要人物只占据了画面一角,这幅超大画作基本都用来描绘风景了。
大片的树叶和云朵有一种横向动态,右下角有断木,整幅画的三分之二被阴影笼罩,情绪上给人一种风云莫测的不安感。这达到了一种奇妙的效果,即虽然画面大部分在刻画风景,但风景传达的情绪却暗示了故事的后续发展,整幅画像一张live照片,浓缩了时间与空间,将这则寓言故事的精彩一瞬的前夕表现了出来。
五、安东尼·凡·代克《约翰·斯图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



这次展览中有很多肖像画,相对喜欢这一幅。主要是因为严重缺乏鉴赏肖像画的能力,只能被这幅画上华丽又真实的金银绸缎细节所吸引。这个画很巨幅,记得是等身画,所以能近距离观察当时英国贵族的服饰。另外解说中提到的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弟弟外翻冲向观众的手肘和兄弟俩的眼神,都体现出贵族天然的高傲。
六、约翰·辛格·萨金特《酒杯》

萨金特的这幅画初看平平,但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特别像是40mm下会拍出来的照片。凑近看,除了酒杯画得蛮精细,周围下笔都比较粗,但离远了看,给人感觉光影十分和谐且真实,相近的颜色显示出了很大的动态范围。
七、文森特·梵高《长草地与蝴蝶》


梵高的笔触永远是那么线性且立体,用厚重的笔触和颜料堆叠本身的立体感来塑造画面中事物的样貌,看起来明艳而富有生命力。在大片的绿色中一些蛋黄色和靛紫色的点缀成了两处视角中心,结合对角线划分的明暗区块形成了杂而不乱的有趣构图。如果是同样的画面去拍照,肯定会显得没有重点而乏味吧,但通过画笔的详略勾勒就显得层次丰富了。这幅画作是梵高去世前几个月留下的,很难想象人在这个阶段,眼中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心灵中的感悟又怎会是这样的?
八、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





透纳的这幅画实在是太强了,近代艺术史都太强了。这个颜色的过渡之自然,色彩之丰富,令我观摩时赞叹不已。远处的建筑画出了一种从雾中透出的朦胧感,近处的人物感觉下笔不多、线条清晰,月光的倒影刻画得很棒,结合层次丰富的阴影,夜晚海边的氛围和寒意都仿佛能通过画作感觉到。我十分喜欢这种渐变的画面色彩和适当的细节,平衡感不错。
九、托马斯·劳伦斯《红衣男孩》




这幅画的存在非常耀眼,灯光下男孩儿的皮肤柔嫩白皙,服装的天鹅绒、蕾丝边、长筒袜的质感分明且逼真。这画其实很大,在现场是人气最高的、叹为观止的一幅画,画框也显示其尊贵,人少时可以离远点安静地欣赏,人多时挤到靠前位置也有一种仰望膜拜的感觉。公子的神情姿态在可爱中透着英气与高傲,肖像描绘和虚构的自然背景融合、以及这中心打光的表现方法也令我记忆深刻。看到这幅画时,让我回忆起第一次看油画展真迹时看到《无名女郎》的感受,就仿佛站在真人面前一样逼真。可惜这位帅气的男孩13岁就病逝了。
十、安托内罗·达·梅西那《书房中的圣哲罗姆》

这是进展的第一幅画,是展览中年代最久的之一,也是和我熟悉的油画风格相去最远的一幅代表画。它风格突出,精细的线条勾勒,充满着丰富的几何图形重复的构图。它是宗教,但画的是确有其人而非宗教形象。它看似真实,但在很多地方又微妙地错开一些角度,因而估计是现实中无法真实拍摄得到的建筑透视关系。而且,它还在画中又故意画了一个门框,门槛前站着两种鸟、摆着一只碗。颜色、构图和明暗对比上,都吸引我关注到中间的红衣大主教在读圣经。最后我才注意到远处的窗外还有一片大草原。我当然是记不得画这些东西有什么含义在其中了,只是这些综合起来,确实会带给人一种保持着距离的精致感。这幅画并不算是我喜欢的,但作为第一幅画它的特别之处很多,所以确实印象颇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