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文化节】海报主题作品欣赏
作品一: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李娅轩

作品简介:
该作品是以中国传统剪纸和日历为主要表达风格,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代表对世界地球日的期待和对地球的热爱,通过表现地球不同地区对保护地球所做的贡献从而号召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里来。
作品二:
管理科学学院 中英工商管理 曾灿

作品简介: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换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使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海报的上半部分呼吁人类更新使用清洁能源(例如风能)作为城市驱动的燃料,且同时保护好树木植被,为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打下扎实的基础。下半部分则是呼吁人类保护好生命的摇篮-海洋,避免其受到污染并可以利用海洋能发电(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报中央地球被一双巨大的双手捧起,这是寓意着不久的将来人们已经可以完全利用绿色能源避免地球母亲遭受污染。
与地球同呼吸,与生命共璀璨。茫茫宇宙,星河璀璨,唯愿地球绚烂。
作品三:
传播科学与艺术 视觉传达 刘雨诗

作品简介:
一、画面介绍
此次海报以地球+地球科学的融合为画面主题。用地球和科技产品的相关联为展现基础,在进行联想为依据。用以展示“地球科学”的理念。
二、构成诠释
画面理念上,地球带来的是自然、社会、起源。而由地球所衍生出来的科技是蓬勃、无尽。而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正是地球科学的才能让地球发展更加蓬勃。二者是链接的,是吸引的。所以科技的发展和兴盛要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休戚与共,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画面构图上,运用了部分环形构图画面。将主题中心物—地球作为画面中心,简单直接的突出主题的中心物。在运用其他画面物品进行环绕。以带有引导性的画面线条,用画面带动视线的转换。体现以守护地球中心而进行发展主旨。
画面色调上,由于主题的定调。画面主色调为代表地球的蓝绿色,代表地球科学和科学科技的蓝紫色,这二者做为画面大面积运用色。物体以简单的浅色调为主,背景为细微深浅变化的深色,更好凸显物体的吸睛度。
画面元素上,主体—地球的刻画采用了类等高线的画法。以此展现作品“地球科学”的表达。而环绕物体的类型选择,则全权围绕地球相关的具有代表的科技产物为主要表达,并从画面中心向四周展开。
作品四: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徐一丁

作品简介:
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初心就是想做一个地球与人形成强烈的面积、明暗的对比,既能突出主题:地球,又能客观理性地将人与地球的关系反映出来。画面中两者没有进行生硬的联系,而是各占一隅,从另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反映地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黑色阴影中是一个背着包的小女孩与一个机器人的剪影,如果想体现“关怀”二字,小孩无疑是最好的代名词。机器人代表人工智能,两者肩并反映了人类与人工智能渐渐不可分割,两者在各方面都有了联系。作品整体没有过于强烈的颜色对比,显得更为稳重、平静,在统一的和谐里让人一睹人与地球美好联系的风貌。
作品五:
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 张伟乐

作品简介:
作品主题是环境污染对地球造成了影响,各种各样的污染正在融化这颗地球,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对应海报的标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设计说明:
海报主体采用一个正在被污染而融化的地球,地球内部采用剪影的效果,剪影是正在排放污染气体的烟囱,地球周围被黑色的污染物包围,地球融化成废气、废水等各种各样污染物。
海报背景采用水印,是Don‘t make me melt,别让我融化,是地球对我们的求救与呼吁。
海报最上方是标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对应主题。
作品六: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武晓茹

作品简介:
世界地球日 海报主要突出的是地球,所以我把地球作为主体物,在地球周边画上建筑物,表示我们的家园围绕在地球上,并且和谐共生。右下角写了地球日的日期,提醒人们地球日的具体时间。繁星点缀,流行划过,我们应该在这个世界。
作品七:
传播科学与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刘婵

作品简介:
该海报以黑色为底,辅以蓝色,充满着科技色彩。该创意以一颗数字“地球蛋”为摇篮,孕育着死去的海洋生物,凭借着数字科技和生物科技,将死去的海洋生物重建生命系统,让它们有机会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作品八: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 黄丹

作品简介:
海报整体以蓝、绿色调为主,呼应了海报主题,蓝色代表蓝蓝的地球,绿色呼应环保。文字部分“earth day”为世界地球日英文表达,而”气候变化—环境和社会问题之源头“是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既为当今最是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的东西。海报中心为手捧着的地球,寓意我们人类要好好保护我们美丽的星球,注意环境保护等。整体风格统一,色调一致,十分温馨。
作品九:
传播科学与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黄旭凯

作品十: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沈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