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年看山计划第十五题:2017年下半年四川省考第3题

2022-09-12 23:59 作者:中指的申论教室  | 我要投稿

从给定资料出发,以“知识的价值”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数限800-1000字。


【指点】

     这题特点比较突出,通过这个题目让大家学习全文仿写的同时,初略了解“递进式”文章写法。

     作为命题作文,且题目立意具体,一般不会写跑题偏题。但由于立意范围过于具体,导致很多同学用并列式写法很难流畅写出文章。这里需要跟大家说明“并列式”文章适用性的盲点:并列式文章的3个分论点一般呈现并列层次,这要求我们在构思的时候要“甩开膀子、拉开架子”,才能舒畅地铺开3个具体方面。当命题过于具体、细微时,我们的写作空间变窄,导致没办法施展拳脚,全面铺开3个方面并列思路。中心论点已经很小,如果强行铺开3个分论点的话,会出现更为琐碎的分论点,在具体论述时需要拿着显微镜去写一些“无用”信息,导致文章难写出深意。遇到这种横向难以展开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尝试构建“递进式”文章,从纵向进行写作。

     这篇材料主要介绍了:付费知识的发展背景、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完善保障方法等方面内容,也符合递进式文章的核心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下面通过一篇人民日报文章的仿写,练习递进式写法。


【中指范文】


【原文+仿写】(我给出大体思路,大家可以以此练习出完整文章)

原文: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红利

仿写:守护知识的价值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1日 05 版)

【原文】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抛出的引才“政策红包”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城市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上升,有的城市新增大学生比率攀高,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各地“扩招”式引进人才,反映出对新型人才的求贤若渴。(背景段:人才工作现状和人才工作的必要性。最后一句的背景可以积累,当做人才、创新等主题的背景)

【仿写】

近年来,从知乎live的方兴未艾、到1对1分答的不断火爆,让我们感觉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付费知识仿佛成了下一个风口。有的企业划重金打造知识类节目,有的企业则是搭建平台吸纳知识,在科技进步、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平台、讲者、知识消费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可以详细说,平台赚钱,讲者在刺激下不断输出新知识,消费者获得知识提升素质),体现出新时代下知识的价值。


【原文】

虽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但回头看,一些城市脱离实际、偏离需求的引进实践,还是值得反思。有的人才引入结构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并不合拍;有的人才政策顾此失彼,“优惠”外来人才,“冷落”本土人才;有的满足于人才流入数字增长,重引不重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引才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尽如人意。如果人才资源厚了,优势却得不到发挥,那么引得再多也无济于事。(问题段:总体点问题+具体一些问题现象+问题评价+结论。这段要学习有层次的描写具体问题,且从内容上这几个问题也适合积累,做过上半年四川卷的同学应该能感受到这几个问题是目前人才工作的通病)

【仿写】

知识的片面认识值得反思。具体可展开写:炒作噱头、网红带动、抄袭侵权。


【原文】

看历史,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土壤,人才流入后依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看今天,能否涵养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营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宽容优越的创业氛围等方面,也会对人才去留产生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专注引才优惠政策,简单许诺物质条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人才流入转化为人才红利。(剖析段:从上一段问题引到问题本质,再得出更深一层次结论。这里一定要区分好两段的层次深度,上一段的结论挖掘到要发挥人才优势,这一段剖析到要寻找简单人才优惠政策之外的内容。剖析时历史、今天这个角度可以,我们还可以用主客观,还可以用政府、人才、企业(多主体)或者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本质。)

【仿写】

看历史,优质的内容;看今天,体验的提升。换句话,想要发挥知识的价值,不能简单堆砌知识量、只注重知识本身是不够的。


【原文】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当下,只有搭建干事创业的支撑系统,加速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才能形成对人才的感召力与吸引力。近年来,江苏丰县在强化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省级科技产业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三站三中心”40余家,创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用武之地,才是聚才用才的“强引擎”和“栖凤巢”。(对策段:名言+引出平台载体建设+具体工作。由于分析的内容都在前面段落,所以这段以对策为主。名言很好,平台载体建设简单了解,最后一句的两个比喻词积累一下。)

【仿写】

知识本身。追求真善美。真,通过真实性消解谬误传播真知。善,知识的现代化解读,为人们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美,通过分析人们习惯,传递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人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人愉悦。


【原文】

当然,没有良好的服务环境,人才引来也留不住,留住也用不好。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句万能套用了快,文化兴则民族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人才强(青年强)则国家强等等,都可以套)。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免除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善于团结人才、使用人才,营造天朗气清的创新创业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由此而言,提升公共政策的开放度、社会环境的包容度、优质服务的贴心度,才能实现高质量引进人才、高效率用好人才、高水平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对策段:与上一个对策互补,上一个引才,这一个用才。从大作文积累角度来说,这段的对策比上一段更精彩一些(实际工作来说上一个更实))

【仿写】

外部:平台载体、监管保护、氛围营造。(与上一段形成内外呼应)


【原文】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说爱才体现的是一种执政理念,那么如何聚才、留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按照并列式文章,这四个才都能够拓展出一个分论点来,可以思考一下)。只有为人才搭建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舞台,让各类人才的智慧活力充分涌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氛围充盈社会,才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人才流入转化为人才红利。

【仿写】

如果说正视知识的价值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么如何发挥、守护知识的价值更考验政府、市场的能力,只有通过xxxxx,让xxxxx,才能让知识发挥出有形的经济价值,彰显出无形的人性价值。


2022年看山计划第十五题:2017年下半年四川省考第3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