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科幻:《北焰洋》

曾经,这里是极光照射的地方,色彩斑斓的光芒在天空中舞动,将大地点亮。
如今,这里只剩下微弱的星光洒落在黑暗的夜幕中,仿佛是一抹凄美的残影。
2024年1月16日,距离全球可利用资源耗尽还剩27年。
夜幕下,一阵沉闷的引擎声响起,打破了北极的宁静,惊醒了沉睡的动物。
数艘作业船缓缓驶向冰山,冰锚被发射进深深的冰雪之中。
船队最前方的破冰船上,作业员陈奕民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他一边翘着二郎腿坐在驾驶舱的椅子上,一边说着:“上一次来这里是6年前的7月份,这里明亮得很,只有偶尔的太阳斜射现象。真不知道这次的老板在想些什么,让我们在漆黑的极夜进行作业,根本看不清楚。”
作业员高洪抿了一口茶叶,与陈奕民一同凝视着窗外。他突然气愤地把茶杯敲在桌子上说道:“我之前在格陵兰岛做北极熊生态考察,你知道老板让我在北极的白天做什么吗?在北极的夏天寻找冬眠的北极熊!这简直就是在耍我们!”
探险队的大多数成员已经登上冰山。他们身着各种特殊装备,在冰天雪地中有条不紊地奔波。
陈奕民若有所思地说道:“别再想太多了。这次我们只是跑腿,顺便提供后勤支持。这任务相对轻松多了。”
高洪点头称是:“说得没错。在船上好好休息一会儿吧,最多睡两个小时,之后还要接手核心任务呢!”
探险队分成了十多个小队,他们努力着寻找适合开凿的点位。他们随时向指挥船报告地形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物资运输中选择最有效的装置和路线。
作业任务如期进行。此时的天空晴朗无云,美丽的弧形极光在漆黑的夜空中带来跨越星河的浪漫,以绚丽的色彩呈现在极夜里最寂静的天空。沉闷的引擎声和物品碰撞的声响伴随着冰面运输车一同行驶,在一片冰天雪地中缓缓驶向指定的工程地点。总共有40多个地点可以进一步探索,但要选出最佳的工程地点,需要由这次项目的负责人——埃里克亲自考察并确认。第一次作业的实验将在这些地点中的一个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选点和临时基地建造,埃里克的团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作业实验。
在刺骨的寒风中,狂风呼啸,这块巨大的寒冰已经矗立在汪洋中数百年。现在,它将在一股强大的力量下结束它的固态历史。小型盾构机已经在冰山内部的不同方向上打好了冰洞,并在寒冷的冰山内部铺设好了热电转换装置组成的阵列。
高洪和陈奕民终于完成了繁重的运输任务,身心俱疲地靠在驾驶舱的椅子上。他们用手撑着扶手,喘息着。过了片刻,高洪朝陈奕民说:“真不知道这次埃里克要搞什么实验,居然让我们躲得那么远,都要退到海边了。”
陈奕民安慰道:“别担心,忍耐一下就过去了。做这种工作本来就需要忍耐。对了,你为什么选择来这里工作呢?”
“因为这里很宁静,可以远离尘嚣的纷扰。最重要的原因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
高洪说着,情不自禁地抬头看向天窗。此刻,天空中出现了从太阳表面飘来地球的带电粒子,虽然规模不大,但每个粒子都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乘着淡绿色的光带,飞向地球磁极深处的星空。
“每当我望向遥远的星空,看到那美丽的极光和令人陶醉的夜景,心中的烦恼与不安总能迅速抛之脑后。” 高洪感慨地说道。
在一阵短暂的休息后,他们开始为实验做最后的准备。此时,指挥室里传来号令:
“各部门准备,报告你们的状态!”
“5,”
“安防组准备完毕!”
“4,”
“数据组准备完毕!”
“设备组准备完毕!”
“3,”
“能量组准备完毕!”
“2,”
“摄像组准备完毕!”
“可以开始实验!”
“1,”
“起爆!”
在地下500米的冰天雪地中,百万吨级的氢弹爆发出炽烈的辐射。那一瞬间的高温,让周围大片寒冰瞬间蒸发,分子结构彻底崩溃,形成了炽热的等离子体。距离爆炸中心70米的所有冰体瞬间转化为蒸汽,高温依然在不断融化着周围的冰块。而在距离爆炸中心80米的地方,排列着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开始贪婪地吸收着这巨大的热能,将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冰面上方的临时基地。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冰下核爆实验只损坏了18个热电转换装置,但实验数据以及吸收的能量已经足够满足预期范围。整个项目只需根据此次实验结果稍作调整,便可迈向能源的量产阶段。
在主运输船的主基地指挥部内,一场总结会议正在进行。埃里克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这次的任务非常重要,虽然不是绝密任务,但请大家尽量不要声张。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这种特殊能源获取方式的量产化,以帮助人类顺利度过能源危机。我会全力支持你们,大家尽情去做,为人类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到50名知晓这次任务具体内容的科学家、工程师、安保人员和军人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了让人类能够应对几十年后的能源危机,这种方法虽然冒险,但也是值得尝试的。此次通过氢弹轰炸冰山,并在适当距离提取其热能,为人类创造更多能源的计划的名称为——北焰洋计划。
2036年,北焰洋计划进行12年。
由于北焰洋计划对环境的影响,从2024年12月开始,各国派出的侦察船多次发现北冰洋海域附近发生了多起惊人的现象:大群海洋生物因核辐射影响而发生病变或死亡。其中,令人震惊的是多头北露脊鲸的死亡,其死后形成的小型生态系统也成为了辐射感染病变的灾区。与此同时,由于冰山消融和核弹释放的热能,北极部分地区的气温上升,迫使一些生物不得不迁徙到更高纬度的地区。北极熊、露脊鲸等众多生物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糟糕的是,异常的海上风暴频繁出现,给许多海上作业的渔民、商用船只和科考船的出行与收益带来巨大挑战。
各国不断派遣探险队前往北冰洋海域进行搜索,但都遭遇到前所未有、难以预测且违背常理的风暴和海啸,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前功尽弃。国际社会对此事件高度重视,于是派遣核潜艇海军联合舰队进行侦察。然而,海军舰队侦察归来后却坚称是亚洲某些国家在秘密进行深海核武器实验。他们发现这次事件是由埃里克的计划引发的,而埃里克此时的规模和军事力量已经相当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海军舰队高层最终决定不采取武力来强行制止,以免引发更大的冲突。
此时的北焰洋团队中,埃里克已经在实施“北焰洋计划”的海域附近的岛屿和浅海区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生产力几乎涵盖了整个军用工业体系——从小到自动手枪,再到大到核潜艇与导弹,都能在这些军事基地里进行生产。借助“北焰洋计划”的顺利实施,埃里克成功将整个团队扩大到6000人,并将军事设施扩展到相当于5个师的规模。整个团队的科技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眼看着埃里克的计划即将成功,但眼观全世界,人类将要面临的灾难,远不止能源危机。
全球各个航天局同时观测到名为“灭神星”的小行星突然改变了轨道。它原本与地球轨道的交点相距8.3万公里,然而这个距离突然偏移。可能是宇宙中其他小陨石的撞击导致了它的轨道改变。经过严密计算后,人们发现它距离与地球相撞的区间仅剩1.3万公里!也就是说,灭神星受地球引力影响而有可能直接撞击地球。这颗小行星直径达1.2公里,就算是撞击海面也会引发巨型海啸,摧毁附近岛屿和沿岸城市。如果撞击陆地或浅海,冲击波将摧毁半径300公里内的所有设施,同时引发全球大地震,地球表面任意一处的震级都不会小于里氏9.1级。紧急情况下,全球各地的天文台立刻与联合国、国防部取得联系,紧急讨论拦截小行星的方案。
各国提出了一种方案,通过核弹网在离地球10000公里左右的位置拦截小行星。现阶段,人类能够采取的唯一方法就是核弹网,需要尽可能多的国家发射尽可能多的核弹弹头前往可能到来的地点。然而,许多人认为即使使用核弹也无法摧毁小行星,因为全球核弹的总威力远远不足,而且核弹到达太空后可能无法飞到10000公里的距离;即使到达,其爆炸后的能量在大气层外仅能以辐射的方式扩散,其威力大大减弱。
然而,很多发射的核弹并没有朝向小行星,而是飞向地球的城市!这是由于人类面临天灾即将降临的恐惧,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天灾摧毁、其他国家可能幸存的场面。于是,有些国家选择自己动手先消灭其他国家。
在距离小行星撞击地球仅剩15分钟时,第一枚核弹头落在了日本本州岛。2036年的人类核弹威力大幅提升,也更加难以被拦截。许多超级大国如美国展开了核弹头拦截,使用拦截导弹、激光拦截装置与机炮扫射数百公里外的核导弹,但只能拦截其中一部分。小行星离地球仅剩5000公里时,大气层上空早已充斥着核导弹和它们的尾迹。然而,这些核导弹几乎都不是指向小行星的,而是把目标直指地面,各自选择着自己的打击目标!这场人类最后的抉择,将决定着人类自己最后的命运。
天灾尚未降临,人类却不自量力地给自己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此刻,地球上仅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空天战机,即使是埃里克的团队,科技虽然短期爆炸,但也仅有10架空天战机。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仍然有许多人心甘情愿为全人类献身,而非让世界陷入毁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拥有志愿奉献的勇士。这些飞行员都登上战机,决心驾驶着飞向小行星最近的地方,试图拦截它,甚至有人选择冒险去拦截打击人类地区的核导弹。
这些战机中的空天战机能够爬升到地球亚轨道大气层之外,并以惊人的15到30倍音速飞行。只花了短短几分钟,它们便到达地球亚轨道上离小行星最近的位置。然而,此时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响,速度可达每秒32公里,离撞击地球只剩下短短的100多秒。
英雄们驾驶着空天战机对准小行星发起自由开火,释放出所有导弹、机炮和激光能量,甚至动用了部分战机自带的核导弹。一些更加伟大的人直接驾驶战机向小行星撞去,希望无论如何都能进行一点拦截,尽力保护人类的家园,哪怕前景渺茫。
然而,尽管朵朵绚丽的火花在小行星表面绽放,英勇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却无法阻挡小行星前进的步伐。虽然他们付出了最后的努力,但小行星的威胁依然笼罩着地球。
面对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人类终究显得如此渺小。
灭神星撞击地球前2小时,北极圈内。
处于北极圈内的北焰洋计划团队在一年前偷偷研制出一艘神奇的飞船——“方舟号”,它的800吨的总体结构早已暗地里完工。这艘特殊的飞船不仅能在海中航行,还能启动可控核聚变引擎进入太空。当它在海中时,通过调整配重来悬停于深海;一旦要飞向太空,只需卸下配重即可。北焰洋计划中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是找的俄罗斯的一位军事科学高层人员租用的,埃里克将其搬运到一座北极圈内的岛屿上,只花费了11年便研制出可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引擎。该引擎轻而易举地安装在了已经建造完毕的飞船上。
然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北焰洋计划团队内部的矛盾却愈发剧烈。为期12年的时间里,他们仅仅造出了一艘容纳200人的飞船,而团队的人数却高达6000人。在资源争夺中,特别是拥有武器的军人和安保人员之间,争吵不断,甚至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使得团队的人数迅速减少到只剩 800多人。
早有预料的埃里克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将自己信任的人,包括贴身安保人员、军官、科学家、技术人员和高洪、陈奕民两名作业员,共147人,提前安排在了一处地下避难所,位于北极圈内的一个岛屿上。与此同时,埃里克本人来到了北焰洋计划的主基地,并乘坐空天战机升空,来到保存唯一一艘飞船的地方。他动用10架空天战机和主基地的火力,抵挡并消灭了其他想要抢夺飞船的人,以保护飞船的安全。他之所以没有派遣空天战机去拦截灭神星,是因为灭神星本来就无法拦截,还不如将空天战机作为自卫武器,以防万一。
随后,埃里克远程遥控飞船,让它自动驾驶到指定地点,并成功地接走了避难所中的所有人。10架空天战机的飞行员与飞船在离地5000米的高空悬停汇合。接下来,埃里克果断地舍弃了10架空天战机,只与同行的100多人一同登上地球上唯一的逃生飞船,向着遥远的星河飞驰。
埃里克一直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用氢弹轰炸冰山来获得更多能源,从而研制出可控核聚变引擎,帮助人类度过能源枯竭的危机。但埃里克早已尽其所能地为人类研究新能源,而人类在危机面前却依然如此不团结。同时,埃里克在北焰洋计划开始时早已做了准备,秘密地建造了“方舟号”飞船,为突发情况留下了后路。
随着方舟号飞船成功升空,地球上剩余的人类将直面小行星的撞击。
大气层内部的飞鸟们突然感受到周围的空气渐渐升温,一只在天空翱翔的海雕被一股热浪震得飘摇不定。灭神星——这颗来自天外的小行星表面因与空气摩擦而被瞬间点燃,化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古代的人类为了战争与权力而发明了投火器,而如今,竟也是是一块如此简易的烈焰石块在审判着人类的命运。
2036年4月2日,灭神星与地球表面相撞。
恐怖的冲击波和爆炸产生的高温,瞬间将撞击点周围的一切摧毁。扩散的冲击波覆盖了数百公里的范围,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即将席卷整个地球。
撞击引起的浓烟遮天蔽日,方圆数百公里的地区陷入一片黑暗与恐慌。撞击所释放的能量有些甚至蔓延至地下,引发的最小地震都有里氏9.1级,将地表摧毁得支离破碎。这场可怕的灾难蔓延全球,摧毁了人类大部分的居住地,加之之前核导弹的爆炸不断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几乎所有的人类地区都遭受到了毁灭。
幸存的地区也无法幸免于难,环境剧变使得后续生存困难重重,国家之间的生产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而且,灾难发生后的资源争夺与杀戮愈演愈烈,让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几乎不可能。最终,几乎没有一个人类地区能够逃过这场可怕的劫难,地球表面的人类被彻底宣告灭绝。
方舟号缓缓驶入近地轨道。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躲过地球上的灾难。飞船依靠惯性在近地轨道上航行,同时利用太阳能补充电力。此刻,他们深知地球已无法回归。即便回到地球,也找不到可利用的资源。地球上的人类生产力已经彻底崩溃,而灾变导致许多动植物无法生存,地球的生态区连最基本的食物供应都无法满足。而且即使返回地面探索,也会消耗大量的飞船能源。不回地球的话,他们可以考虑在月球上暂时安家。然而,去月球所消耗的能源更多。因此,将飞船停留在近地轨道上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如果必须移动飞船,也只能耗费少量能源进行近地轨道的变轨,以便探索停留在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拆解并获取必要的物资。此刻,每个人都依靠飞船上为数不多的食物和水艰难生存。
科学家钱兴力提出了一个计划:让飞船上的全体人员轮流进入冬眠,直到地球恢复部分生态系统后再返回。期间,他们可以前往其他空间站补充物资,并与那里的人取得联系。目前,飞船上的食物、水和生态循环系统只能维持半年时间,为了尽可能延长每个人的生存,全体船员需要共同节约资源。这艘飞船上乘坐的,几乎是地球上最后的157个人类了。
五个月过去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依旧恶劣,方舟号依然无法回到地球的表面。船上的人们开始感到不耐烦。在无奈之下,方舟号不得不与当时人类最大的空间站——1500吨的星河号国际空间站合并,并共享物资。方舟号是当时最快、唯一能进行长距离运输的飞船。在埃里克的指挥下,他们整理了所有地球卫星轨道上载人飞船的水和食物。虽然国际空间站只有5名工作人员,但加上方舟号上的157人,他们现在总共有162人,加上当前的所有食物和水以及生态循环系统,最多只能再支撑3个月。
就在人们即将爆发资源争夺战之际,宇航员加里提出一个计划:可以在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加工室里制造人体冷冻装置。他们可以从不同轨道上的其他飞船或卫星中获取所需的材料。埃里克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计划。然而,一个月后,他们取尽了地球轨道上所有航天器上的可用材料,也只能制造出14台人体冷冻装置。加上国际空间站原有的40台,废弃飞船中收集到的21台,以及方舟号上的10台,总共只有85台。埃里克试图安抚大家的情绪,并立刻做出决定:一部分人进入冬眠,另一部分人尽全力节约资源。目前剩下的资源,如果节约使用,最多还能再维持7个月。
埃里克向大家保证,若再过5个月后,地球的生态环境依然无法恢复,他们就会乘坐方舟号全员迁移到月球,并依靠人类之前在月球上建造的基地里储存的物资,暂时生存下去。至于之后的路,只能到后面再寻找解决办法。
当第85位冬眠者步入冬眠仓时,毫无察觉的是,宇航员哈里森早已偷偷篡改了程序系统。在无声的操作下,所有冬眠仓内的温度开始剧烈地跳动,犹如狂风暴雨,将无辜的冬眠者们一一夺去生命。与此同时,哈里森突然掏出隐藏在国际空间站、未对外公开的一个枪械武器——一把冲锋枪,毫不犹豫地对准众人开火。
瞬间,整个空间站陷入地狱般的混乱。为了生存,人们不再顾及彼此,甚至舍弃了曾经的战友,或者抓起一切可以用作武器的东西,无情地向身旁的人砸去。哈里森的子弹不多,最终被几名勇敢的人合力击倒,但这并未平息战争的残酷。那些杀掉哈里森的人们仍然继续着杀戮,因为他们知道,资源的争夺关系着生死存亡。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162个人类是地球上最后的存活者。资源的抢夺只会让最后的火种变得越来越微弱。在这毫无意义的战斗中,人类最后的希望正逐渐消失。可唯有团结,才能让人类的命运重新点燃。
终结自己的希望与命运的,终究还是人类自己。
高洪与埃里克早已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在进入冬眠时,他们没有按下冬眠按钮,而是悄悄地切断了冬眠仓的主电源,然后假装进入了冬眠状态。等待着这场血腥杀戮结束后,他们离开冬眠仓,手持消防斧。视线所及,只有一个人还存活着。那个生还者仍紧握着冲锋枪的枪托,疯狂地击打着周围死者的头部,鲜血四溅,仿佛怕那些尸体突然复活一般。
高洪与埃里克二话不说,紧握着消防斧,毫不犹豫地冲向那个生还者。他们迅速准确地砍向他,终结了他的疯狂。鲜血很快染红了二人的双手。
高洪放下沉重的斧头,蹲坐在地上,喘息着,满脸焦虑地说道:“我们该怎么办?或许我们是地球上仅存的两个人类了。”
埃里克筋疲力尽地说:“我已经思考了好几个月,每天都出谋划策,可如今情况还是越来越糟了。我实在太累了。你聪明机智,或许能想出办法来。”
高洪苦思冥想,然后坚定地说:“我们先将这些地方清理一下,然后回到冬眠仓里。毕竟,地球的生态系统何时才会恢复,我们实在无从得知。我们只有通过等待,来寻找最后的希望。”
埃里克点头表示同意:“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他继续沉声说道:“要是当年我没有实施‘北焰洋计划’,人类到今天,恐怕连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剩了。”
高洪找到陈奕民的遗体,将他缓缓地安放进一个冬眠仓内。他轻轻拍了拍仓门,对着陈奕民的遗体说道:“安息吧,朋友。你将去往天堂。而我,将直面地狱。”
埃里克与高洪一同走进冬眠仓,满怀着对未来渺茫的希望,进入了冬眠。然而,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40天后。
“辐射警报!辐射警报!”
突如其来的警报声划破了冬眠室的宁静。二人被惊醒,匆忙从冬眠仓中爬起,目光紧盯着最近的显示器。屏幕上闪烁着太阳的状态——不,那不能叫做太阳,而是一颗绚丽的超新星!
埃里克对高洪说道:“你看到了吗?太阳之花绽放了,那是整个宇宙最夺目的爆炸。我们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尽到了作为人类的责任。这朵绚烂之花,就当作上帝赐予我们的告别礼吧。”
高洪叹了口气,回答道:“没关系,我早就预料到总有一天会面临生命的终结。只是没想到,它会以这样的方式来临。”
埃里克用左手扶住舷窗的边框,示意高洪去看窗外。他说道:“你不去窗口看看吗?太阳蕴藏了数十亿年的极光,在此刻全部绽放了出来。”
二人走到窗前,那朵绚烂之花在他们眼中愈发清晰明亮。超新星的冲击波迅速接近地球附近。他们的身体化为等离子体,与冲击波融为一体,化作太阳系最后的绚烂极光。
“反物质导弹发射成功。太阳已发生超新星爆炸,太阳系内的一切热能、等离子体资源、轻元素资源均可利用。”
“太好了,这次的行动进展得很顺利。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资源和能源来研制可控反物质能量了!”
一支庞大的舰队环绕着太阳系,整个太阳爆炸的状丽过程被他们尽收眼底。
数十亿年后,太阳系中的星际物质再度凝聚,形成了新的恒星和行星。生态系统在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上重新启动,智慧生命重新进化。
万物生灵将开启新的征程,还是步入下一轮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