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裁|汉服剪裁制衣“省”的运用初探
提要:汉裁工艺中运用省的手法大致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适体,二是造型。这篇文章尝试从适体角度来展开,探讨古代汉服制作中通过削幅和打褶两种方式来实现适体的目的。
从众多文物中我们发现,削幅以经向为主,褶子可分活褶、死褶、复合褶。而适体理念贯穿古代汉服的各个时期,服从于缠绕披挂式平裁的制作方法。
省,汉字,关于字的渊源释义截图如下:从字义上可概括出,省,微、小、减少。若与服装相联系,可取其意为对布料作减少处理。

现在制衣术语的省字,服装行业多读为 [sang],与洋裁息息相关,是英文Darts的中文意译,而不是类似拉夫领(RUff)的音译。省是基于北欧窄衣文化的产物——洋裁语境下的剪除缝合或折叠多余面料后缝合的“死褶”。

另外引用一个网络省道的定义供参考:所谓“省道”是用平面的布包覆人体凹凸曲面时,根据曲面曲率的大小而折缝的多余部分。对于洋裁而言,Darts是勾勒人体曲线必须的裁剪工艺,请注意其目的是突显人体曲线,继承西方文化中一贯的对人体美的歌颂。

洋裁为突显人体曲线的省,不是汉裁所追求的,但汉服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们运用“对布料作减少处理”的方式,去适合人体。即,汉裁省通过对布料作减少处理,去实现适体的目的。所以,本文从汉字汉裁自身发展的特色上,依然用省这个字来概括这些汉服细节工艺。
观察历代汉服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削幅和褶省两大类。
本文虽然保留省这个称呼,但需要提醒的是:
(1)减法思维是中国人一直存在的思维方式,其应用范围不局限于服装。
(2)因为地球人类均为二手二足一身躯,服装作为服务于人体的事物,无论什么裁法,都可能获得表面相似的结果,但汉裁的省不等于西式省!
(3)省可以通过削幅和打褶方式实现,削幅和打褶既可以形成省,也可以形成其它结果。
一、削幅
经(纬)向削幅,是通过减的形式达到减量或增量双向效果。

01
经向削幅
经向削幅可以获得服装的大体修身,运用削幅手法获得大省,是我们的先祖在服装制作中极具智慧的创造,马山楚墓N1绵袍的制作方法,在后衣身主裁片上大胆运用经向削幅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对服装立体构造的把控能力,可以说是汉裁工艺以自己审美追求适体的代表作。

这是常见汉服后中缝和马山楚墓N1绵袍文物的后中缝对比图,显然,N1绵袍在剪裁时将后中缝削了一块,缝制后自然获得肩袖的斜线即落肩量。因此N1绵袍也成为通过经向削幅获得大省的典型代表作品。对此件袍服的分析详见汉服世代公众号原创文章:《汉裁|马山楚墓N1素纱绵袍上衣剪裁拼接处理细节——兼答读者问》。

这种运用削幅手法获得大省的方式,千年之后又在宋明时期的服饰上出现。汉裁作为一种历代传承的比较稳定的制衣方式,类似手法或许并不绝于历代服饰中,只是受限于时间和地下环境无法保留下来。
明代女子内衣的主腰,肩带往中间固定这个做法,隐含的削幅理念,完美地配合了人体的自然肩斜。

这类正裁斜拼运用暗含大省的制作方式,更多的是在裤类制作中运用,这种将布料折叠剪裁出“人”字型裆片的手法,早在秦简《制衣》中就有记载,是历代裤子制作中极为常见的基本模式。

南京高淳花山墓出土芙蓉牡丹花卉纹罗开裆夹裤、福建黄昇墓黄褐色罗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山东鲁荒王墓合裆裤等,历代裤子多用此法作为基础制作方法。



经向削幅,即在布料的经纱上进行一定幅度的斜线剪削,从而获得相应的裁片,然后运用斜拼斜的方式缝纫,此类制作方式可以大致获得一个适应人体斜度的大省。


02
纬向削幅
在历代文物中纬向削幅通常在袖根到袖口位置,这种情形的削幅都是属于外观造型工艺,而不是为了适体。除此之外还有明代上衣身下摆弧形起翘,即是运用纬向削幅,使下摆两端高于中间的水平线来局部调整衣身侧线,追求外观视觉上衣身下摆平铺状态下的圆润,穿上身后下摆整齐平直的造型。目前为止,暂时没有发现典型的裁片是纬向削幅作减法以适合人体的例子,如果未来有实物,我们将及时补充。


古代汉服制作除了服装主体框架下的大削大减,亦有着眼细微之处的小叠小褶——褶省。
二、褶省
如果说经向削幅获得大省是一种大致适应人体的方式,那么褶省则是在细节或局部上进行调整来适应人体的。同时,在整块布料上运用折叠的方法代替剪裁切割,这种以折代剪的手法使整个裁片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有利于拆解再利用,是中华民族惜物善用精神的充分体现。
褶省是建立在人体立体的理念基础上,裁片局部采用打褶的方式适应人体轮廓的一种缝纫工艺。
汉族传统的褶裥工艺以简约式为主,主要有活褶和死褶两类,同时还会运用到活褶与死褶相结合的复合工艺。《汉服通论》172页
甲、活褶:通常仅在裁片一端缝合固定后呈开放形态的褶裥,活褶在服装上运用得非常广泛,时间也很长久。一般常见的有合抱褶(工字褶、几褶,旧称襞积),顺褶。褶裥可熨烫定型或不定型,这里不再分类。
01
上衣的褶裥运用
工字褶:又称几褶或合抱褶。指将织物向两侧折叠双向收窄,中间呈平面的对称褶裥,因此也称为对折。工字褶属于双面式活动褶类型,褶裥的正面和反面呈现不同的状态,即一个是收缩后的光面,一个是收缩后的开衩面。《汉服通论》172页

唐代分裁连属制接襕半臂,在接襕处两侧腰间及前后中缝对应处各有一个合抱褶,打褶的方式是光面在内开衩在外。


内衣上也有合抱褶的使用,如下图的男用抹胸下端中间就有一个明显的合抱褶。

02
裙(裳)的褶裥运用

这件纱裙运用两侧对合收缩的方式打褶,褶裥中间呈平面形成合抱褶,22个工整的褶裥均匀分布在裙身中间。
双向合抱褶裥:其本质是工字褶,只是运用双向左右合抱打褶的手法,使若干褶裥向中间靠拢,既有工字褶的大光面和小光面,又有左右倒伏聚拢的顺褶,整个褶裥呈大褶套小褶多层套叠双向合抱的形态。《汉服通论》172页


孔府花鸟裙和四季花蜂蝶绸裙的褶裥,是在一个合抱褶的基础上,再通过两侧一左一右向中间折叠收缩对合打褶的方式来完成的,左右褶裥于正中位置汇合呈合抱形状,单幅裙身内侧中间形成一个合抱褶光面,单幅裙身正面两端形成两个大光面。
顺褶:指织物向一侧折叠单向收窄,并按顺序排列的褶裥。褶裥的朝向左右均可,但无论左右整幅裙的褶裥朝向应保持一致,特殊造型除外。顺褶属活动褶类型,褶裥分量的大小及熨烫的角度没有硬性规定,可以灵活运用。《汉服通论》172页




绯碧裙的褶裥,是运用一侧折叠单向收窄方式打褶的顺褶。
03
裤子的褶裥运用
裤褶的收缩部位在裤身与裤腰连接处,同样也是为了适应腰臀曲线,男女裤装均有褶子。
男裤褶裥
在南宋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发现,如江苏金坛周瑀墓的开裆夹裤、常州周塘桥南宋墓出土棕色绢平口交裆裤等,此类交裆裤属于男女通用型,这种褶裥工艺也延续到明代。


观察这条绢交裆裤发现,在裤腰两侧各有一个开衩在外的合抱褶,裤腰两端运用以折代剪的方式折角后缝合收口,背面中间则是左右各打有一个相对的顺褶。
湖北张懋夫妇合葬墓平纹绢夹裤,蒋玉秋《明鉴》 第173页文字描述:裤腰一侧有系带两条,裤身正中明显可见捏褶收腰的结构处理。

女裤褶裥
泰州徐蕃夫妇墓发掘简报记载,出土的素绸棉裤是右侧开口的,从图片褶裥的形状来判断,裤腰两侧褶裥应该是开衩在外的合抱褶,因为这种左右对称合抱的褶裥,即使右侧开了口,仍然可以在前后裤腰两端相对打一个褶子,前后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开衩在外的合抱褶。南宋黄昇墓出土的黄褐色牡丹纹罗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在两条裤腿外侧打褶。

内衣的褶裥:
在南宋墓葬出土的抹胸上,也有不少活褶的应用,但是各家的研究结论表述并不一致,由于我们无法近距离接触到文物,所以把搜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供大家讨论。形成三角褶的因素有多种,天然织物的回复性能好,通常清洗后的褶子下端的褶痕会散开,仅在裙腰(裤腰)缝合处保留三角形状的褶子。缝死的褶子也可以形成三角形状,我们不能看到三角形的褶子就断定缝死与否。


乙:死褶:指将织物折叠收窄的部分缝死,织物表面可见缝合痕迹。《汉服通论》172页
死褶的形状以三角形为主,褶份无需剪掉,将褶份对折后沿斜线直接缝合即可。

裙身的死褶:

上图为阿斯塔那379号墓葬出土修复的唐裙,《阿斯塔那古墓379号墓葬出土绢裙修复报告》王丽梅 陈玉珍 徐东良 一文中,推断其可能为唐代六幅裙。文中描述:此件为服饰残片,由6片上窄下宽的绢纵向拼接而成,其中3片中间纵向对折缝合,呈长约15-25厘米,宽约2.5-3厘米的三角形,绢片纵向缝合宽度约为1厘米……


内衣的死褶:
张玲在《那更罗衣峭窄裁》 第177页中说到:福州茶园村宋墓出土的单层“素绢抹胸”,其上口线并非做活褶,而是缝纫了一个宽3厘米、长14厘米的省道,对抹胸上口线同样起到收拢的作用。
裤子的死褶:
裤子的死褶在南宋福州黄昇墓、德安周氏墓等墓葬出土的交裆裤上均有出现。



丙:复合型褶裥:是在一个工字褶的基础上,将褶裥的一部分缝成死褶,余下部分为活褶,这种复合工艺运用在裙装和裤装上,使得死褶织物表明平整,裙身或裤身贴合身体;而活褶部分又因为褶裥的活动性,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来,如褶裥闭合时的工整之美和褶裥打开时的开衩之美。《汉服通论》172页

下裙褶裥的特殊处理:德安南宋周氏墓驼色如意珊瑚纹罗裙(即平常大家所说的三裥裙),将一个光面在内的合抱褶缝合一段距离形成固定的死褶,其余放开形成活褶,这类包含两种工艺和形态的褶裥称为复合型褶裥。




上衣褶裥的特殊处理
复合型褶裥工艺在上衣的运用上与下裳略有不同,通常在前后身下摆一端缝合固定一段距离再放开的褶子。这种形式的褶子对人体的贴合度比活褶高,同时也能获得布料开合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在明代短上衣文物里较多出现,即是通常说的肩褶或胸褶。
肩(胸)褶:指在前后衣身近领位置沿肩线向下摆底端打褶,以半弧形为主兼有其他形状,褶裥朝向衣身内侧,胸背部以上为活褶,胸部以下为死褶或全部死褶。缝合后整件衣服在褶裥闭合时可以平铺,肩线基本呈水平状;褶裥打开时肩线微翘呈倾斜状,此时衣服无法平铺。运用肩(胸)褶调节上衣肩袖水平,增加肩部及腋下的运动空间,收缩腰部,达到塑型的目的。此类服式也属于立体构造手法,仅在少量女性的短上衣款式中运用。《汉服通论》第173页

定陵方领女夹衣J55:4的肩(胸)褶,是左右衣身各打一个有弧度的顺褶,褶裥的朝向是向中缝相对,从整件上衣来看左右两边的褶子呈往中间合抱状,褶裥的特殊处理是上部活褶下部死褶,这种打褶方式和定陵绿紬立领女夹衣的肩(胸)褶是相同的工艺,考古报告描述如下:前后片各打两个褶,褶上部长16.5厘米,为活褶,下部缝死。
南宋褶裥罗裙与定陵上衣的肩(胸)褶,虽然其基础褶略有区别,但是都运用了活死褶工艺手法,所以本质上都属于复合褶。
一定程度上来说,死褶与活褶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获得制作者想要的效果,如同是裙子,毕家滩出土的红绿间色裙是活褶,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墓出土绿地印花绢裙是死褶,而南宋德安周氏墓驼色如意珊瑚纹罗裙是长条形死活复合褶。历代裤子的制作,腰间死褶活褶均有。
三、汉裁省与洋裁中
Darts省道的区别
第一,两者基于不同的制衣理念,欧洲国家从古代开始,欣赏人体美,服装也是为突显人体美而存在的,从古希腊罗马的披挂缠绕式服装到北欧的窄衣合体制衣文化,虽然裁剪方式不同,但都是基于同样的目标存在。华夏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织物作为信仰的反映,穿在身上时注意人衣和谐,人与衣互为美点。
第二,部分褶省在洋裁与汉裁中均会有相同的表达形式,这是出于服装的适体共同要求,表现也会有所相似,但中国汉服的剪裁本质是缠绕式,现行洋裁贴合人体套壳式,制衣的出发点不同。
第三,以折代剪是中国人处理布料时的一贯思维,不仅用于服装的褶省,也用于服装的缘边,一些生活用品的缝制。

领口的折角处有非常明显的折痕。

西方Darts缝在省里的布料可以被剪掉,也是形成服装裁片的方法之一,汉裁褶省无论采用哪种褶子,都不剪开,尽量保持服装裁片及布料的完整性。
第四,汉裁工艺,通过削幅或打褶的方法,获得垂直线条的省,服从于汉服穿在人身上时的自然垂挂状态。横向的省在袖子上的运用是为了外观造型与适体的减省无关,此外是明代上衣身下摆的起翘,将前后衣身下摆左右两侧剪削一定幅度的布料,使下摆两端高于中间的水平线呈圆弧状,但这种纬向削幅的目的,是为了局部调整衣身侧线织物垂度,当衣服穿上身后衣身侧线与衣身中线保持水平状态,这种手法也是运用纬向削幅来达到外观造型的目的。其他情形因缺少有力证据暂时不涉及。
省是一个古老的汉字,现在却被赋予洋裁的概念,这篇文章也是基于现在情况下审视古代汉服在合体上的努力,依然保留了省这个名词。由于我们能搜集到的文物资料有限,得出的结论若有错误,希望大家斧正。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此文只作为引子,研习小组将不断学习探索,也欢迎大家在汉裁群里或者在其它平台留言讨论,感谢大家!
汉裁虽然是个新生的概念,但是它的制衣理念和工艺技术是伴随着华夏衣冠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流程是既成熟又庞大,需要集众人智慧不断添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