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登场古北水镇,国风汉服新玩法,与数万名游客跨越千年对话端午

您还记得前几天被40多家官方媒体报道的古风历史剧跨越千年的对话——《屈原》吗?




从剧本编写到落地排练,历史剧《屈原》历经半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于6月22—23日在古北水镇的日月岛大戏台粉墨登场。演出现场人山人海,掌声如潮。

依托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内心高洁、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心系楚国、天真偏执的楚怀王;狡黠善妒、只顾私利的美人郑袖;诡辩善谋、纵横反覆的张仪;嫉贤妒能、上下其手的上官……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大戏台上汇聚、鲜活、碰撞,上演了一出壮怀激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古北水镇的节日活动极具创新性,让小镇数万游客在端午旅途中有机会能够观赏一部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舞台剧,更是体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游园学士的对话。剧目本身有强烈的代入感,互动环节更是幽默风趣而诙谐,寓教于乐。满足了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是景区深度文化融合的又一次创新探索。

穿梭过去,沟通古今从书本中到戏台上水镇专属历史舞台剧《屈原》再现千古第一文人涤荡起伏的一生近距离感受端午节背后赤城的爱国情怀在古北水镇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创造、发现更多故事


他长身鹤立,满目悲凉,带着对故国的无限眷恋,满腔热爱,牵引着观众的思绪,走进他救国图存的伟大逆行,走进那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走进他悲壮而伟大的一生……

全剧分为三幕三场40分钟,以游客互动开题,采用倒叙史诗结构,将家喻户晓的屈原故事,从戏剧性、创新性、传承性的角度进行浓缩,通过诗化的戏剧表达,传递出古朴深远的东方文化精神意韵——被贬斥而流浪的屈原,因楚国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内心悲苦莫名、思绪万千。

历经与心中的楚怀王、张仪等人物辩驳诘问,浸入了自己为家国不计生死、为理想敢于斗争、为高洁情操甘受孤苦的人生回忆。他坚守理想,高唱战歌,自沉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伟大的爱国者之歌。


从零到一,主创团队为呈现一部诚信之作,保证最好的艺术效果,做了许多努力。本剧特邀专业编剧博伦执笔,由专业制作人、导演、资深汉服同袍十七担任导演,由佛伦汉服提供专业的服饰指导。演员服饰全部参照马山楚墓直裾系列出土文物(马山10直裾,马山13直裾,马山14直裾,马山15直裾)一比一复原。同时,在演员配置上,剧组邀请了专业演员谷蒙蒙(饰屈原)、爆炒腰花(饰楚怀王)、ANNIE(饰郑袖)和资深汉服同袍一头活猪(饰上官)、静语(饰甲胄)、子寒(饰甲胄),本剧的导演和编剧更是亲自披挂上阵,分别饰演了舞女和张仪,一起匠心推出这部汉服舞台剧。


《屈原》的演出是脱离常规剧场在景区的首次尝试,是创新更是艰难的挑战。流动的观众、脱离剧场的环境、仲夏四十度的高温,无一不是对剧组上下每个人的考验。但剧组全体疲惫而不气馁,将最好的表演呈现给了观众们,也呈现给了自己。借用十七老师的一句话说:“相信我们自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将最好的呈现”。


全场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而波折起伏。演员谢幕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广场。数名观众纷纷表示:太好看了、很有意义、很难得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下次来还会有,影响非常深远。


屈原文化中蕴含的求索奋斗精神、心系人民情怀、爱国民族情感,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屈原》通过致敬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赤子情怀、风骨气节 、坚定意志和家国情志,旨在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化、弘扬千年历史爱国情怀,蕴养着编剧、导演与演员对舞台的热爱和职业的尊敬。


汉服来啦将继续努力彰显传统节日审美旨趣、传播汉服知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内容:剧目演出,游园学士,花船巡游,司马台长城
图文摄影:李存鑫
#公众号介绍
汉服来啦
带你走进汉服综艺现场
感受民族服饰文化魅力
遇见汉服,让你更年轻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汉服文化于我,更多是一种情怀,是一份自幼时便耕织于心中的信念。无论是日常出行,亦或是登上央视春晚,北京春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众多汉服综艺大舞台,都旨在呈汉服之美,展国风之韵。
行走在路上,我们是一群复兴者,一群形象宣传大使,我想要将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寓意传递给每一位爱好者,同心同力,将民族精神发扬。服饰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文化皆存。而如今,我们跟随时代脚步,继承革新,初心不改,坚持原创,不同的形制穿出不同的风采,活灵活现成为行走的文化——这就是复兴。欣慰于愈来愈多人传承意识的觉醒,感慨于因热爱而生发出的魄力,也期待着有更多人加入,与我们同吟:得遇汉服,初心不忘,始于情怀,旨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