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念周恩来诞辰123周年 | 他的书法,你绝对没想到

2021-03-05 14:08 作者:墨点课堂  | 我要投稿


2021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


他年少奋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

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

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

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开国总理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昌起义”,再到“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的一生,在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频繁隐现,至今令人怀念和敬仰。



1917年,周恩来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当时,他才19岁。



周恩来,是一位历史的先驱,是一位仁慈的老人,是一位智慧的伟人,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书法人。今天恰值周恩来诞辰123周年,站在书法角度,一起来回顾周总理的笔迹与心迹,深切缅怀一代伟人。



也许周恩来的书法在他的赫赫功勋之中实为不显,但从这副“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作品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作为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另一面。



如上图,这是20年前,有一本《周恩来字帖》出版。这是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手迹中选取的,从中能够感坚实的书法功底,以及浓浓的碑味儿。下面,是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



一个大大的愿字,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从中似乎能够看出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对书法的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
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如果过分解读一下,这恐怕代表了一种愤怒,同时又夹杂着隐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题字“皖南事变”。1941年1月6日,作为抗日队伍的皖南新四军军部9千余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题字作品登报如下:



再看一封写给蒋介石的信,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求索、变化与风貌,无不体现着老人饱满的心境、胸怀。有向毛主席致敬的风格,彰显爱民情怀。


而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一句“超”一句“来”,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亟待发展,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于是,到了周恩来的中晚年,手迹愈发老辣,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其实,周总理的字和鲁迅(周树人)的字,有几分相似,或者说有相近的基因。据考证,周恩来和鲁迅是同宗,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周敦颐,那个写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宋朝老先生。


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给《新华日报》题词(1939年7月7日)


为王缁尘题词

为《学文化》创刊号题词




今日留言互动

你最喜欢周总理哪幅笔迹

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纪念周恩来诞辰123周年 | 他的书法,你绝对没想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