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一战前欧洲人民对战争持疯狂的态度?

2023-10-19 20:53 作者:同享九制乌梅  | 我要投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冲突的起源,在今天仍复杂不明、值得研究和充满争议。对这场战争的起因的解释,包括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欧洲权力平衡的逐渐打破、联盟体系的日益僵化、理论和技术对先发制人的强调、个别领导人的愚蠢鲁莽,这一切都触及了一些真实。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虽无形却很关键的导致战争的因素:许多欧洲民众只是想要战争,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市民生活中的阴郁和社群感的缺乏。

到1914年,欧洲自上次席卷整个大陆的冲突通过维也纳会议解决以来,已经历了一百年的和平。在那一世纪中,现代技术文明随着欧洲的工业化而蓬勃发展,由此带来了惊人的物质繁荣,促成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出现。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了严厉的最后通牒,竟在柏林受到欢呼,狂热的公众进行游行示威支持奥匈帝国,尽管德国在这场冲突中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在1914年7月底到8月初的关键七天中,外交部和德皇的官邸发生了好几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示威;当德皇在7月31日从波茨坦回到柏林时,他的随行车队竟被要求战争的群众淹没了。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做出了导致战争的关键决定。

在那个星期里,同样的场景一再出现在巴黎、彼得格勒、伦敦和维也纳。群众的狂热反映了一种情绪,即战争意味着民族团结和永久的公民身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农场主与工人这些公民社会中典型的区分的消除。正如一位见证者对柏林街头群众的情绪所作的描述,“人们互不认识。却全都为一种最热情的情绪攫住了:战争、战争和团结一心的感觉”。

1914年8月欧洲各国首都爆发支持战争的示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中产阶级这种安全、繁荣、缺乏挑战的文明的反叛。日常生活中日益增强的平等意识不再令人满足。优越意识大规模地重现:它不再是个别君主的优越意识,而是整个民族寻求对自己价值和尊严承认的优越意识。

1914年9月,一位德国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赶赴前线途中所作的评论可谓典型:尽管他谴责战争“可怕、毫无人性、愚昧、落后,并且在一切方面都充满破坏性”,但仍同意尼采的说法,“重要的始终是为之牺牲的那种心甘情愿,而不是牺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为什么一战前欧洲人民对战争持疯狂的态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