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的神棍之路,三国张氏家族之巨鹿张氏
三国张氏家族之巨鹿张氏
籍贯:巨鹿郡
代表人物:张角、张宝、张梁
三国乱世的大幕,是由席卷全国的大起义揭开的,领头的人是一个巫医,叫作张角。
东汉的国运,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已经江河日下、气息奄奄了。汉帝国沦落到这种地步,是因为宦官干政和外戚专权,而核心原因在于皇帝年幼、皇权失威。

东汉近两百年的时间,共计十三位皇帝,其中九人未满十六岁即位,除光武帝、明帝及末代皇帝献帝外,其余均没有活过三十六岁。夸张的,殇帝出生百天即位,一岁夭折;冲帝不到两岁即位,半年就病死;质帝八岁登基,一年多后被毒死。桓帝、灵帝登基时,也分别只有十五岁和十二岁。可是,小朋友能治国吗?

中国古代帝国的权力一般有五种,皇权、后权、宗权、相权、将权。如果这些权力能够相互平衡、相安无事,那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如果这些权力出现失衡,一家独大的话,必然会引起朝堂动乱、互相倾轧斗争不止,一个处理不好,国家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皇权过盛,容易滋生独裁暴君,如秦始皇、隋炀帝;后权过盛,则将导致外戚专权,如西汉王莽、东汉梁冀;宗权过盛,则将引发诸王夺位,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相权和将权过盛,则君弱臣强,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先兆,这在历史上例子就很多了。

拿这一标尺来审视东汉一朝:皇帝幼冲登基,往往需依赖亲近宦官以左右朝政,从而导致皇权由宦官所代理;太后正值盛年,且有临朝监国之责,从而使得外戚势力膨胀。皇帝欲除跋扈的外戚将军,则必放权给亲信宦官;太后欲进一步加强对皇帝的掌控,则必求助于娘家兄弟子侄。两派势力如翻鏊子一般来回折腾。同时,两次“党锢之祸”让清流朝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宦官之盛让许多世家大族都不得不对其俯首,相权与将权一并而衰。再加上东汉沿袭西汉对诸侯王的抑制与削弱,宗室有爵无权,也就无法羽翼皇室了。

正是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朝政昏暗,腐败盛行,再加上天灾频发,民生多艰,帝国的底层出现了骚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压,一场大起义正在酝酿。
在此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爆发过两场足以改朝换代的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新莽末年绿林赤眉。此两场起义之所以发于草莽而能致大帝国解体,主要的原因在于,秦与新莽皆是肇建,立国未稳而行苦民之政,前朝旧势力犹存,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而东汉传至灵帝,已经历百余年,拥有极大的政治惯性,尽管小规模的叛乱此起彼伏,但对这个庞大帝国而言不过是癣芥之疾。想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起义,就需要优异的领袖、严密的组织、缜密的计划和具有指导性的纲领,而宗教正具有这些特征——让“驭民之术”成为“起义教科书”。

张角家世不明,仅能知道他是巨鹿郡人。在熹平年间(172——178),也就是黄巾起义的十多年前,张角就已经在冀州进行传教活动,他起先拉拢信众的手段是医术。
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灾荒与疾病频发,张角就像一个赤脚医生,走村串乡推销他的“符水咒说”。这个“符水咒说”又是什么呢,就是张角拿着一根九节杖念着古怪的咒语进行的祷祝仪式,然后让病人磕头悔过,最后让生病的人喝下一碗符水。很显然,张角的手段与华佗、张仲景“望闻问切”的手法截然不同。他利用宗教仪式,让病人相信张角是通过神力救了自己,病人因此纷纷对张角产生虔诚的信仰。

张角当然不是万能神医,不可能每次“符水咒说”都能治愈病人。对此,张角也及时制订了另一套计划:如果符水没有效果,就说是因为病人心不诚、不信道。通过这种手段,张角很快发展了大批的信众。
实际上,在汉末,假借巫术鼓动民众从事反抗活动的现象已有不少。熹平元年(172),东南沿海会稽郡一带便爆发了许昌、许韶父子发动的叛乱,史书称之为“妖贼”,可见其亦是利用巫术起事,但很快就被臧旻、孙坚剿灭。同样在熹平年间,三辅地区还出现过一个叫骆曜的巫师,通过传授一种叫“缅匿法”的隐形术来煽动叛乱,也被迅速扑灭。可见,单凭巫术惑人,不足以建立起可跟强大政府军对抗的势力。张角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张角的政治主张简明扼要:“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它很明确地表达了张角的政治目的,即暴力推翻汉朝,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可是,张角如何才能煽动那些安分守己的小农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跟着他做颠覆政权的大事呢?我们下期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