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无聊的碎碎念
说在最前面:
猫闲来无事写的这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某个特定的“对象”,而是对少歌杂谈内容里充斥的“魔法”滥用情况进行一个探讨。
毕竟猫也算是半个“魔法”爱好者,看到这类玩意总是不免血压升高,当然,无知并不是罪恶,傲慢才是,所以才要多交流嘛。
且,这篇并不算在少歌漫游指南一系列“充满自设”的解读作品内,只是一系列的发癫。
一,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滥用是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弗洛伊德父母子三角关系的滥用,仿佛精神分析可以用在所有地方,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既而言之,让我们轻松一点,先来个精神分析笑话:
两个考古学家对着一具四千年前的木乃伊束手无策,即是剥开缠绕其的绷带,详细的解刨尸体也无法确定他确切的死因,一位精神分析学者得知事情后自告奋勇表示:我能。
没有信心的考古学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放他进入了那间停着木乃伊尸体的实验室,只听里面叮铃咣当一阵乱响,随后精神分析学者踏着高傲的步伐从门里钻了出来,顺手将一张纸丢给了两位正在门后偷听的考古学家,上面明确的书写着那具木乃伊的出生年月,家庭关系,死因,还有死亡时间。
其中一位考古学家惊呼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那位精神分析学者加紧了单片眼镜:“没什么,只是对他用了精神分析。”
一个标准的精神分析笑话,是不是一点都不好笑。
是不是感觉精神分析是什么魔法玩意,一句“吐真言”就能让死人叽里呱啦说一大堆——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明白了精神分析最重要的一点,这玩意就是个玄学玩意。
对于“粗浅”了解精神分析的来说,这门学科就是个魔法,一个人,看了我一会然后就把自己的身份全套出来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而对于了解过精神分析的人来说,这玩意还是个“魔法”,当一个,没有重复实验归纳结果,只靠大量孤例就能硬堆起来的所谓分析学科,能够被称为心理科学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这玩意能运行就是个魔法。
就像弗洛伊德始终没法解释,为啥同样是原生家庭不幸,有的人能够患上精神分裂,有的人却能很健康的活到老,当然,这也是弗洛伊德学说在心理学界饱受批判的原因,认为他将人类心理问题简单的概括为父母子的三角关系是不科学的,这只是把所有人都当做精神病来研究,而不能重复验证。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精神分析并不是什么万应灵药,他得以存在于文艺作品的前提是,创作者会先假设一个前提,这是诸多魔法得以存在的原因。
举个例子,就像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连环杀人魔有三个特性,尿床,纵火,虐杀小动物”。
这三个标签成为了文艺作品中刻画连环杀手幼年经历的灵丹妙药,而其中虐杀小动物和尿床这两者常常会被演变成,幼年尿床——长大同性恋倾向(注:或者性功能下降),解剖动物欣赏颅骨——长大大杀人吃肉。(注:纵火因为表现效果好所以通常是原意,即为了满足自己的破坏欲望而点燃某些设施建筑,但前两者的表现则充斥着经典的刻板印象。)
但是,这句话实际上是精神疾病专家麦克唐纳从大量连环杀手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共性,比起明确的科学定义更像是一种都市传说,不一定所有的连环杀人魔都会在少年期经历尿床,纵火,虐杀动物,就比如我国著名的连环杀手“白银杀人犯”高承勇。
也不会发生出现这三种特质的人一定会成为连环杀人魔,也可能是间歇性精神病,冲动控制障碍。
这个三特性的标签,就是“魔法”得以存在的“前提”,因为前提存在,所以假设才能继续,通过假设的推论才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若是按照上面的逻辑,那么野原新之助长大后必然成为恶贯满盈的杀人魔(暴论)。
如果前提本身就不是定律,那么由此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是无用功。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所有孩童都有回归母亲的欲望,而欲望在逐渐成长后被名为父亲的存在所阻碍,因而产生心理的扭曲,这种不能性从0-3岁一直持续至成年,逐渐发展成“怪癖”,也就是所谓的“人要用一生时间治愈幼年的伤痛”——
就比方说,吉良吉影对手的迷恋源自对指甲的痴迷,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心理扭曲的根源源自幼少时期其父母对啃噬指甲的阻碍。(毕竟不可能举现实中的例子,所以虚构了一个标签。)
因此弗洛伊德将怪癖的形成时期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其中,口欲期是在早期母婴哺育阶段的残留,而肛欲期源自对父母指导排泄而产生的操控父母感,俄狄浦斯期是由前两者(也被称为前俄狄浦斯期)共同决定,表现为对父母的模仿,攻击,依恋——
那么,这三个时期的分界点是什么时候呢,答案是:0-1岁,1-3岁,3-6岁。
好了,那么请问,少女歌剧作品中,有谁,能够适用于这个时期的。
没有,直截了当的说,没有,光恋的初次相遇是在五岁,那也是俄狄浦斯期的末尾逐渐转进漫长的潜伏期,换而言之,这里并没有可供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存在的土壤。
因此这一切的前提并不成立。
而进入潜伏期后,现代人能够存在自由意志去超越回归母亲的欲望,比方说存在一些自己的喜好,衣服的颜色自己决定,不会刻意的去模仿父母,而会选择成为杂志上的或者电视上的明星。
这在少女歌剧中表现为对舞台本身的向往,各自的一些小癖好,比如说阿叶会去收集达摩像,又或者是白先生和苏兹达鲁猫。
这类超越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随着各方面的成熟和来自生活环境的压力,这时候青少年会产生反抗的情绪,反抗权威,反抗家庭,反抗环境,这也是少女歌剧明面上矛盾的由来,就比如说纯纯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父母要求回家读书而自己想要继续登上舞台,双叶的矛盾来源于封闭的京都环境和东京大城市的反差。
这一类的心理问题往往不能用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解决,其局限性在于将所有正常人当做精神病研究,但忽视所有人都会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做出合乎自己选择的判断,这种判断不能简单的用精神分裂来概括,不然精神分析学就是精神分裂学了。
(但很大一部分人对角色用精神分析的结果就是看上去像个精神分裂,只能说很乐了,说你呢,樋口。)
(而且相比之下,说真的,少歌这点矛盾和老前辈少革的矛盾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毕竟一个是真的有精神疾病。(所以学姐到底是怎么看上那腌臜玩意的)(缺德))
至于拉康派,抱歉,不熟,猫是荣格那套的,哲学太魔法了,学不来学不来。
二,存在主义危机
这个词其实并没有给滥用,但是有些人把这个词想表达的含义给挪用去了一些别的地方。
存在主义危机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性的词汇,就拿一部作品来说吧,萨姆·门德斯的《美国丽人》,这片子讲述的是美国天主教信仰下的中产家庭之间的爱情与仇杀,当然,这片子花了大部分的笔墨去描绘男主对他女儿同学的性幻想,以及一些包括恐同必深柜,因爱不得而痛下杀手的情节。
但是,抛开这些花里胡哨的内容,这片子的内核其实就是一则寓言,对美国中产阶级泡沫的寓言,任何华而不实的虚假泡沫最终会被时代大潮湮灭,就像剧中被精心浇灌的玫瑰花一样,在这一寓言所做出的悲观预测中“自我毁灭”。
可以说,存在主义危机是一种暴力的虚无,其浑身上下都充斥着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的气息,自庞大叙事崩解后的残躯中诞生的它充斥着无穷无尽的毁灭欲望。
人类上一次存在主义危机发生在一战,当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与热血最终被指挥官的傲慢与统治者的贪婪葬送在每一片土地上,战争的烟云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见证无数人毫无意义的死去后,毁灭性的虚无便从那名为“民族的荣耀与自豪”的庞大叙事中诞生。
正因如此,洛夫克拉夫特在见证一战那阴云密布的残酷后,才会以爱伦坡那阴郁的文风描绘一只只人类无法理解的怪物,就像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与笼罩在上空的阴影。
而自日元泡沫破裂以后的二十年,在那纸醉金迷的泡沫破裂之后,对自毁性的探讨便从未在日本动画业界停止,95年,eva,96年,高达w,97年,少女革命,10年,魔法少女小圆,11年,回转企鹅罐,这些作品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缓解因庞大叙事崩解而造成的存在主义危机。
一脉相传的,少女歌剧作为一部在10s后制作的电视动画,不免得沾染上了上个世纪的味道。
光在tv部分的自我毁灭性就是典型的例子,模仿耶稣的行为,将自我囚禁在舞台之中,无论多少次也无法阻止她继续通过自我毁灭的形式寻找自身意义。
这里引用一下猫之前那篇塔罗与神话原型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潘之死确实是因为基督的诞生。整个旧世界神话的消失给这个世界制造了一个空洞,如果没有神学的填补,这个空洞就会像真空一样使人窒息。”
虚无的,令人绝望的,真空,这是现实中观众内心深处存在的,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用新的娱乐来填补真空本身,来抗衡存在主义危机带来的自毁性欲望。
这便是狄俄尼索斯,已然死去的冥府之王,还未诞生的众神之王。
而少歌给出的答案是,牺牲,就像飞蛾扑向火焰,然后成为太阳。
就像华恋在tv中所做的。
也就像光在剧场版中所做的。
无论事尽变迁,双星依然闪烁着星光。
舞台引人自毁,吗?自毁的到底是谁呢?
三人格分析
就像前文提到过的,乱用精神分析人格模型只会让角色看着像人格分裂,所以分析的时候能不能找点靠谱的工具,哪怕整点MBTI都比弗洛伊德好。
因为猫对荣格那一套相对比较熟一点,所以以下内容基本取材自人格原型理论。
首先,荣格将人格原型区分为直觉,思维,感觉,情感,四个机能类型,再由外倾和内倾两种态度产生区别,随后提出人格面具与阴影,以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随后,约翰比伯在荣格的基础上将人格的原型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区,一部分来源于人格面具,另一部分则是人格面具下的阴影,而人格面具的部分又可以分为:
英雄(想要成为的自己,对应原型区的直觉机能。)——阿尼姆斯/阿尼玛(拉丁语的阳性与阴性,可以被认为是对自我认知中相反自我的映射,同时也是一些挫折和邪恶思想的汇聚地,同理,对应感觉机能。);
原父原母(来源于长辈传授知识与过去经验教训,更加稳重和保守,是思维机能的体现。)——永恒儿童(维持童稚的形态,无法面对紧张,无法面对挫折,也同样更加激进,意味着情感机能。)
阴影的部分则是:反英雄(英雄的阴影,可以被理解为因为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人而产生的压力。)——恶魔(同样,无法成为相反自己的压力也会积累,最终再度沉淀。);
巫师巫婆(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会使得自身更加保守,该原型则象征着人格中不愿意变更与抗拒新事物的部分,无法被满足且挑剔。)——小丑(童真的状态会积攒更多压力,这一部分来源于儿童在面对逆境时主观产生的恶作剧心理,包括通过扮丑吸引他人注意力亦或是对他人施加恶意缓解压力。)
好了,你应该能够理解人格面具理论了,所以以此为理论依据分析一下少女歌剧吧。
首先,把华恋放到面前,剖析她想要成为的对象(女英雄)和与自身相反的对象(阿尼姆斯)
华恋想要成为什么呢,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芙洛拉(heroine),与之相反的则是台下的观众(animus),而女英雄意味着更加外显,反之则更加内向。而光将华恋引入舞台便是将其的倾向条从观众推向了芙洛拉,有着更强的直觉,反而理解更加淡薄。
与之相反的则是积累的阴影,她成为芙洛拉靠的是自己的不看,不听,不说,对自我封闭,割舍了女孩子原有的乐趣与喜悦,同时也是成为之后的失落,当她没有想要成为的对象后她便重新回到了被引入舞台之前的状态。
这也是为何华恋是傲慢的原罪,封闭自我,只是一个劲的向着目标狂奔,就算面对困难也会想着自己解决,而在丧失目标后又逐渐委靡。
接着再从另外两条支臂说起,来自长辈或者过去经验传授了什么,比如说,nonnon哒呦的口头禅,形象对过去演绎角色的模仿,还有土气的背带裤,阿宅的审美,但相对于华恋对童稚状态的维持来说,这一部分的影响有些过于微弱,思维稍弱,而情感较强。
而与之相反,由于长辈和过去经验影响较弱,华恋的阴影则奇妙的呈现小丑的倾向,扮丑,抱着香子大腿哇哇大哭或许是她排解压力的一种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猫一直想说华恋适合的不是福尔摩斯这种有着严密逻辑推理的侦探,而更偏向于擅长情感推理的明智小五郎,嫉妒战其实就说明了这点,她不擅长逻辑推理反而擅长共情。
而这八个端点之间人所处的位置是可调的,就像华恋能够变成福尔摩斯,变成亚瑟,这个模型只能反映某一时刻人心理所处的位置,并不能作为个人一定是怎么样的论据,人总归是复杂的。
四,正确的废话
以下内容基本是猫的一些碎碎念,看到这里的基本上应该算是愿意去研究这些东西的人,所以听猫这个懒得做视频的码字工说点有的没的,当然不愿意听也可以。
这一部分简直是杂谈的重灾区,核心就是把剧情复述一遍,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痕迹,没有推论,只是纯粹的复读。
那要你来干啥,当复读机吗?
就比如什么,revue没有输赢,舞台人在舞台上会不断成长。
对啊,我们都知道会成长,没成长我们看什么,看俩人摆烂瘫在那里睡大觉,然后一看十二集?
哪怕讲点戏剧结构,哪怕说点手法,哪怕整个活说这个故事是典型的XXX结构,那都可以好吧。
没活可以鳖整。
说你呢,樋口。
说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结果整了个“双重人格”鹤姬八千代,说什么幼年母亲不照顾所以假象了一个姐姐出来保护自己的内心,结果编着编着发现自己圆不回来就直接整烂活。
先不说别的,孩童对成年人的模仿集中在俄狄浦斯期到潜伏期之间,这时候如果孩童看见大人与其他人的交流过程,那有大概率幻想出一个心理学上的空气朋友,通过这个不存在的空气朋友为媒介模仿大人与其他大人的交流,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谁小时候没假想过一个好兄弟好姐妹出来陪自己玩飞机玩娃娃,
且这类空气朋友有一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也有一部分会随着成长而投射在自己的好哥们好闺蜜身上,只有极少部分会把空气朋友当做现实存在的东西,但这,也,不是,什么,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什么,那玩意专业名称叫解离型人格障碍,虽然影视作品经常出现整个悬疑反转,但这玩意真的不是什么常见的病症,对,病症,要吃药的!
球球里门鳖双重人格了。
为什么我们热爱少歌,因为相比之下本篇的人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很合理,因为合理所以才会被激励,能够共情,你再看看你现在写的什么玩意,边境故事给你整的多阴间。
更别说塔罗篇现实主线烂尾,打架呢?打架呢?就因为未成熟所以可以暂停打群架是吧。
那问题来了,如果tv主线看到这玩意你会不会骂少歌这个片子和契丹一样是个骗钱玩意。
说真的,不会处理问题的怕不是您老人家。
碎碎念就到这吧,至于神话原型外校部分也没动力做了(叹气)不过看样子也没啥人期待就是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