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如何看待新海诚的新作动画《天气之子》?

灾难的表象
《你的名字》中的灾难是陨石,陨石炸落的整个过程都被展示出来,而且,陨石是和烟花一起被展示的,这给陨石的爆炸增添了一种莫名的美感。整个灾难的过程有一种明显的审美化。我们看到的灾难,是一种被完整表象的、高度审美化的灾难。
而《天气之子》则不同,《天气之子》的灾难和《你的名字》中的灾难是完全相反的。陨石炸落是一瞬间,而暴雨是持续了几个月;陨石被完整地表象出来,而几个月的暴雨注定只能被部分表象;陨石带来的是光,而雨带来的是黑暗;陨石被高度审美化,而持续不断的雨注定被“去审美化”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完全无法捕捉这种灾难,它是液体,流动的液体,它无穷无尽,它给人带来的伤害更多是不可视的,和陨石带来的直接打击形成鲜明对照。

陨石是一种绝对的打击,在这种打击面前,村子的其他矛盾似乎无关紧要。而东京的大雨则不同,它本身似乎没有那么恐怖的直接影响,更多的是把其他的矛盾牵引出来。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作为意识形态的灾难》,在里面我区分了两种灾难,一种是简单易懂的类似怪兽的灾难,第二种是不可视的类似迷雾的灾难。大雨当然属于第二种,大雨本身没什么,有了大雨不会有毁灭性的灾难(起码短时间不会,不会像陨石那样一瞬间把世界毁了),这就意味着大雨解除也不能拯救世界。倒不如说大雨意味着世界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不需要拯救,因为这个世界无药可救。大雨解除后一些问题可以被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就消失了。两位主人公只能“解决”一些人的一些局部的问题,而所有人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辞去祈雨的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与传统的英雄式灾难不同,英雄式灾难中,英雄的目的就是一劳永逸地解决灾难,至于灾难过后每个人的问题?抱歉,英雄不管那么小的事情。但是《天气之子》中的灾难就是这种“日常的灾难”。这种日常的灾难的无穷无尽是“导致一个世界毁灭的灾难”所试图掩盖的东西。

陨石之类毁灭世界的灾难,会让人预设出一个灾难前的和睦世界。而大雨正是对此的批判,它表明世界一开始就毁了。大雨的这种暧昧的灾难表明灾难是循环的,总是、已经在那里的。《天气之子》的老奶奶结尾时也这样说:
你知道吗?东京的那一片地区,原本就是大海……所以,只是变回原样而已,我有时会这样想。
有趣的就是,下面镜头立刻就转到大叔的“你搞什么,这三年一直在想那种事情”。
这里我简直是拍案叫绝。老奶奶是《你的名字》的人物。而《天气之子》正是《你的名字》三年后的作品,老奶奶的话就可以看做新海诚对《你的名字》的批评,而大叔的话就是对这种批评的吐槽,什么,你这三年都在想这个吗?
大家可以说我这里是过度解读,但是我感觉这个还真挺明显的,我完全没有看日本批评家写的《天气之子》的影评,所以他们可能也有人写了……也说不定。
外部的视角
这里我们就要看另一个重要人物,大叔了。在《你的名字》中,新海诚还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展示了世界系的套路。世界系因为要突出“你和我”之间的关系,除去男女主角之外的其余角色都会“无知化”,也就是说,对正在改变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而享有特权性知识的两位主角则直接以“世界”作为彼此的爱情的秘密。《你的名字》就是这样,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余所有人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而《天气之子》则不一样,男主和女主进行的故事已经不再是秘密,反而是完全暴露在警察们和一个成年大叔的视线之下。并且男主最后能去楼顶见女主,正是靠了大叔的帮助。在一个可靠的大叔的守护下,男主和女主的“幻象空间”得以展开。而且电影的最后男主去见女主也正是在大叔的建议之下。并且,大叔也是把这部电影彻底撕裂的要素,他在电影的最后说:
你觉得你们改变了世界,那怎么可能啊,傻子,自恋也要有个度。
不要介意,青年,反正这世界,本来也不正常。

大叔的立场非常暧昧,一方面他明说男主女主不可能真的改变世界,另一方面他又暗示男主和女主改变了世界(就是让世界变得更糟了),并且还宽容让他们“不要介意”。
大叔是一位出色的父亲,一个优秀的监护人。与男女主角的爱情并行,整个电影的另一条暗线是大叔和警察的斗争,是不正经但圆滑的大人(大叔)和正经但死板的大人(警察)的斗争。大叔是一个新时代的优秀大人的形象。一方面,他非常现实,另一方面,他也会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孩子的幻想。当然,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一个优秀的大人得学会这一点。

很明显,大叔的立场就是新海诚本人的立场,一个阐释者的立场,一个在暧昧的时代需要采取的一种暧昧的立场。大叔绝对不矛盾。矛盾的是现实本身。大叔说的话翻译一下就是:虽然现实如此,但是你们幻想一下对自己有好处的话,就尽情地幻想吧,因为你们的幻想,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城市,到处都是城市
男主在影片最后确认自己到底有没有改变世界,不是凭借任何证据(虽然硬要说的话不是没有证据,但是男主确实思考的不是证据),而是纯粹的一种心理活动。他纯粹地只是说服了自己。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大叔的潜台词说了出来。不要忘了,男主最后在见女主的路上一直重复大叔和奶奶的话。如果说《你的名字》排除了大人,以孩子的形式给与观众美好的幻想的话,那么到了《天气之子》里,需要幻想的不再是观众,而是角色自身。男主最终以一种标准的想象解决了现实的僵局。他的确定性和大叔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少年时期无比确信的孩子,到了青年时期,受到大人的影响开始动摇,那么变成大人的时候,他也会是另一个大叔吧。

在《你的名字》中,剧情对立围绕着城市和乡村展开,而随着三叶去往城市,在男主“现在不存在的小镇景色,为何会让我如此魂牵梦萦呢?”的独白中城市的景色逐渐展开,此时男二女二也来到了城市,一切都被折叠进了城市中,随后新海诚展开了一段壁纸般的城市,对城市的各种“日常”做了高度审美化的处理。到了《天气之子》中,乡村这种设定一开始就被除外了,除了城市什么都没有。《天气之子》更集中展示城市的阴暗面,并且将目光对准整个东京最肮脏的城市——新宿。不要忘了男主一开始总是跟一本书一同出镜——《麦田守望者》,《麦田守望者》的主角也是走在罪恶的城市中的少年。但他的梦想是麦田。一个朴素的问题是,为什么拿着《麦田守望者》的男主要离开乡下来到城市?自己的乡村不香吗?也许就像艾略特说的那样,城市化是最大的巫术。废弃的代代木大楼是最出色的祭坛。代表着(废弃的)城市的自然状态。

《天气之子》中舍弃了这种乡下-城市的二元对立,同时也放弃了此世和彼岸的对立,对应着乡下=神社的彼岸和作为城市的此世。神社被折叠进入代代木大楼中,在一个废弃的大楼中,散发着古老的自然力量。一种可能的解读是:自然的力量不是预先存在的,归根到底不过是城市塑造的一种幻想。最大的都市传说就是自然本身。
此世和彼岸的取消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拥有两个世界,我们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被两种视角给割裂了:大叔的视角,孩子的视角。这两种视角互相对抗,他们每一方都不能完全证明自己,但可以暗示对方的问题。

作者狗子的更多内容:

屋顶现视研关于《天气之子》的系列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