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诸葛亮为何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曹操、孙权?(上)

序言:诸葛亮的人品可以说是没得挑,在刘备嘱咐“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把持蜀汉军政大权,在蜀汉高层基本都是自己人的情况下,诸葛亮还能做到不被权力侵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能力上来说,诸葛亮把已是烂摊子的蜀汉政权恢复过来,再次促成吴蜀联盟,还能打得曹魏龟缩不出,可以说诸葛亮是近乎完美的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真是挖到宝了。但其实曹操和孙权也都拉拢过诸葛亮,为什么三个人中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呢?
曹操请诸葛亮:五斤鸡舌香不成敬意
仅看《三国志》的话,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交集的地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参与的事情不多;“汉中之战”诸葛亮没在前线;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操早就去世了,两个人应该是没有见过面。不过曹操倒是听说过天下有诸葛亮这么一号人,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送去五斤鸡舌香。
《魏武帝集·与诸葛亮书》:“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鸡舌香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口香糖。含在嘴里可以清新口气。当然鸡舌香的意义并不这么简单,曹操也不是因为关心诸葛亮的身体健康和人际交往,而是为了拉拢诸葛亮。(曹操很爱干这种事情,也曾送“当归”给太史慈。)而关于鸡舌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汉桓帝时期有一个叫做刁存的侍中。这个人岁数大了,或许是肠胃出了点问题,有口臭的毛病。汉桓帝实在是顶不住,于是给了他一枚鸡舌香让他含着。当时含鸡舌香奏事似乎没有成为朝官礼仪,刁存不认识这个东西,还以为皇帝要给自己毒药吃,回家和家人告别写遗嘱,闹了一个大乌龙。也许是因为这件事,尚书郎含鸡舌香奏事成为一种制度。曹操送诸葛亮这个东西,很明显就是劝诸葛亮入朝当官。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
孙权请诸葛亮:张昭搭桥,以礼相待
孙权拉拢诸葛亮的时候,是在“当阳之败”之后,“赤壁之战”之前。当时刘备让曹操打得啥也不是,正好鲁肃来结交了,于是刘备就派诸葛亮去江东谈联盟的事情。诸葛亮通过谈判技术将刘备和孙权摆到同一个层次的位置上,促使孙刘两家结成联盟,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的功劳。这个时候孙权也动了拉拢诸葛亮的想法,是张昭搭的桥,但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袁子》:“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仅从这段话上看不出孙权招揽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不过按照裴松之的反驳中可以看出来,当时诸葛亮已经辅佐刘备。所以大概率就是在孙刘联盟的时候,裴松之作注的时候也是把这段史料放在孙刘联盟的后面。
裴松之注:“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以分,谁能间之?”
刘备请诸葛亮:放低姿态,三顾茅庐
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奇怪,刘备请诸葛亮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过由于史料上有冲突,稍微带一下。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在新野给刘表看门的时候,放低身段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而《魏略》中的说法截然相反,是诸葛亮主动见刘备,还一度受到刘备的轻视。
《魏略》:“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当时新野丢了,刘备在樊城,诸葛亮在襄阳,曹操马上就打过来了。诸葛亮觉得刘表不成气候,于是主动找刘备,并且给他提出扩军的建议,才得到刘备的重视。不过从史料价值上来说,《魏略》的主观色彩比较浓,要低于《三国志》。但《九州春秋》中也持有《魏略》的说法。两处史料差距太大,所以裴松之虽然倾向于《三国志》的说法,但还是有“良为可怪”的评价。
裴松之注:“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