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感一定来源于行动

之前的视频已经说过了,意义是人超越本能之外,可持续的自我认同感。
意义感是这样一种体验,我们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满意,并且期待下一次继续做下去。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让我们感到满意的基础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意义感超越动物本能,因此这种满意不是本能得到满足的满意。本能获得满足,比如吃饱了饭,睡饱了觉,是得到了某样需要的东西,是一种感官需求的满足,是为了生存的满足。所以其实前面就说了,意义感的获得,是我们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满意,而不是对自己获得的事情感到满意。比如你可以是个富二代,衣食无忧,从小到大呼风唤雨,你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但你不太可能从这其中获得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其实无非就是去做是能让自己满意的事,这里面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去做,一个是让自己满意。你只有去做了,才能有获得意义的机会。而到底能不能得到这个机会,就看你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自己满意。让自己满意,其实无非来自两个点,一是这件事情的目标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二是自己实现的成果。
所有摆在我们面前等着我们去做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两个问题去衡量。一是,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吗?二是,我可以完成这件事情吗?不管是最细微的事情,比如倒垃圾、洗澡、打扫房间、出门散步、向朋友撒谎、偷走邻居的玩具;也不管是影响很大的事情,比如创业、做公益、照顾家庭、报复社会;甚至是最宏大的事情,比如解读生命的意义、追寻世界的本源、造福或是诅咒人类,都可以问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而知道这些事情对我们究竟有没有意义。一个智识正常的人,不会否定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意义。但是把目光放到更微小的事情上,问题就开始变得有争议起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有没有意义?可能你正忙着去上班,嗤之以鼻觉得是浪费时间,也可能你觉得很有意义,因为你为生命的可爱感到愉悦。打扫房间有没有意义?可能你崇尚的是一种乱中有序的美,所以不想随便打破平衡,也可能你觉得维持生活环境的整洁是你保持生命秩序感的重要条件。
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即便当下是有意义的,又对我们冗长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这又得回到我们最初的定义了。意义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认同感。而所谓持续,就必须来源于接连不断的行动。塑造良好的价值观,然后努力依据这些观念去行动,建立意义感和积极行动的正循环,获得源源不断的自我满足,在这个过程中磨炼和修正自我,最终获得可持续的自我认同,那就是生活意义的本质。
概括出来之后似乎非常简单,但又与生活的繁琐和痛苦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还必须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是良好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其实是道德哲学里面最本源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对的?虽然人类的、族群、个人的立场千差万别,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对人类普适的价值观,比如公平、正义、爱和自由。很多东西的对错难以评判,但仍有很多东西已经足够作为我们生活下去的依靠。很多先哲也提到过这样一个精炼的原则,不要给他人带来痛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痛苦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人可以否认给他人带去痛苦是不道德的。从这个起点出发,相信我们已经可以走得很远。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克服本能积极行动?理性告诉我们,行动起来才会有机会获得意义感,但人却依然有惰性。论资历的话,人的惰性要比人的理性更古老。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好动并不一定是一个优良品质。但是在现代社会,意义感的获得与积极行动不可分离,而屈从惰性和日常懊恼则形影不离。要想打破惰性和懊恼的恶性循环,最重要的是以最小成本建立意义感。前面已经说过了,意义感可以来源于极微小的事物,比如打扫房间、为自己精心准备个晚餐,你永远可以找到自己当下条件下,做得到的,而且可以获得意义感的事情。当然,人类的痛苦形式各异,而且有些痛苦是不可消除的。鼓励人们在痛苦的间隙中寻求意义感,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对努力生活的一种诠释。
可延伸的问题还有很多,有机会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