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摘』潮骚

2023-09-27 18:02 作者:岐亦Kimata  | 我要投稿

  《潮骚》   三岛由纪夫   95个笔记   ◆ 第一章   >> 在那里,自然一应被征服了,剩余的自然的威力就是敌人。   >> 然而,在这个海岛上,人们视自然为友人,一味偏袒自然。   ◆ 第三章   >> 松树绿色尚浅,然而近岸的海面却染上春天海藻的暗红。西北的季风从津市的海口不断吹过来,给来这里赏景的人增添几分清寒。   >> 神社院子里沉浸在夕暮里的桃花灼灼可见。   >> 健康的肤色和别的少女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她双目清亮,眉宇娴静。少女凝眸遥望西方海上,在那黑云攒聚之间,露出一点夕照的红霞。   >> 比目鱼已经搁在大白瓷盘里了,鱼鳃还在微微翕动。血水从鳃里流出来,渗进平滑、白嫩的肌理。   ◆ 第七章   >> 早春褐色的森林下面,伊良湖水道波高浪险,飞溅的水沫为早晨阴霾的景色涂上一抹银白。   >> 伊势海水冷,章鱼都躲到太平洋深水里避寒,章鱼罐就是专门等待捕捉这种所谓“沉鱼”的。   >> “海底一抹黑,就像瞎子按摩一样。”   >> 一张脸就像被海风鞣熟了的皮子,连皱纹深处也被日光晒黑了。   >> 牛尾鱼呈现着乳白色的腹部,被倒在涂满血迹的甲板上。比目鱼埋在皱纹里的小眼睛,还有那又黑又湿的身子,一起映着蓝天。   >> 新治身边有广阔的海洋,根本不会无缘无故梦想到海外去一展宏图。大海对于一个渔民来说,就像农民拥有的土地,海洋就是他们生息的场所。这里虽然没有起伏的稻穗和麦浪,却有变幻不定的银波碧涛,在这片柔土般的领地上漂流翻卷。   >> 远方的世界竟然如此广大,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这未知世界的印象犹如远处的雷声,殷天动地而来,随即又消隐了。   ◆ 第十四章   >> 青年们一到这里,就觉得和公共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愉快地品味着一个堂堂男儿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 门外,夜间的海洋就在眼前,那阵阵轰鸣的海潮,仿佛在年轻人那一张张灯影辉映的快活的脸上,倾吐着一种自然的不安和力量。   >> 他用手摸摸自己的面颊,一副灼热的脸孔仿佛是别人的。一种自己也闹不明白的存在伤害了他的自尊,愤怒使他的脸变得更加红润了。   >> 他这般年纪就懂得树立个人威望,每逢集会,必定晚到。   >> 我心中莫名的忧伤,  为何会掠过大海中央?  它掀起一阵疯狂,  张开羽翼跳跃,飞翔……   >> 灯光同样是油灯发出来的,那里宴会上的情景虽然看不见,但那油灯的火焰无疑正照耀着少女娴静的眉毛和修长的睫毛,将那摇曳不定的影子映在她的面颊上。   >> 一阵风吹来,松树梢头簌簌而动。风直达神社晦暗的内部,掀起森严的响声。海神好像接受了这位青年的祈愿。   ◆ 第二十一章   >> 海涛越过歌岛港的防波堤,水沫高扬。大海各处,银浪翻滚。   >> 论家畜就只有家猫了,它们辗转各处,走东家,串西家,用尾巴梢儿抚摩着断断续续印在石板小路上的房檐的阴影。   >> 这种出乎意料的幸福的相会,使得青年怀疑自己的眼睛。他俩就像森林中偶然相遇的同类动物,各自都满怀着警惕和好奇,面面相觑,兀立不前。   >> 被山峦遮挡的岛的南侧没有风。阳光普照下的太平洋尽在一望之中。断崖的松林下面,高耸着沾满鱼鹰白色粪便的岩石。近岛的海面因海底长满海藻,呈现黑褐色。怒涛扑打着一块高高的岩石,浪花四溅。   ◆ 第二十五章   >> 黎明前光线黯淡中的墓石群,一眼望去,宛如喧嚷的海港停泊着众多白色的帆船。这些不再鼓浪航行的船帆,在过于长久的休息里,化作了凝重下垂的岩石。那只铁锚深深刺入黑暗的地层,再也不会起碇前行了。   >> 捕捞玉筋鱼是在远海浅水里进行的一项高难度技术,这种方法是在坚韧而又柔软的竹竿上扎上鸟毛,以模仿海鸟追赶水底鱼群。这需要憋足气力,屏住呼吸才行。   >> 海滩上已经一片昏黑。答志岛、菅岛微弱的灯光照耀着水面。众多沉睡的渔船,在闪亮的星光下并排而立,船头面向大海高高翘起。   ◆ 第二十八章   >> 他所听到的潮水的喧骚,是海里巨大的潮流和自己体内青春的血潮共同演奏的乐章。新治在每天的生活中并不特别需要音乐,因为大自然本身肯定是需要充满音乐的。   >> 孤独使他完全放弃了相信人性的恶。   >> “恶意没有善意走得远。”   >> 衣柜、长橱、旅行箱,陪侍闺女做嫁妆,  但愿此物莫回头,伴郎度过好时光。  我劝亲娘别勉强,世道常应放眼量。  东边刮风西边雨,大船遇险要返航。   >> 来到斜坡拐弯的地方,灯塔周围的夕暮变成了日落后的残曛。尽管松荫里一片漆黑,眼前的海水依然保留着最后的余晖。   >> 拐过女儿坡,风也煞了,只见薄暮沉静的光芒从云隙里不住流泻下来。   >> 海里对面是围绕歌岛港的短短的地岬,一头断断续续,几块岩石劈开波浪高高耸峙。地岬周围特别明朗,一棵红松跨立于顶端,沐浴着残照,鲜明而秀丽地映入青年的视野。忽而,那树干又失去了光亮。抬头一看,天上的云彩变黑了,星星在东山的一边荧荧闪耀。   >> 初江寻找手里掉落的手电筒,两人的背后,手电筒正张开淡淡的扇形的光亮躺在地上。手电光中铺满了松叶,海岛的夕暮深深包裹着这一点光明。   >> 大海呀,它只给这个岛送来有益的东西,保护小岛留住一切美好和善良的东西。在这个没有一个小偷的岛上,我要永远忠诚、认真地干活,做一个表里如一、充满爱心和勇气的大无畏的男子汉!   >> 村子里一齐燃亮了灯火,简直就像开始过节一般辉煌灿烂。所有的窗户都大放光明,不再像是煤油灯的灯光了。村庄仿佛从暗夜里醒来,浮出水面了。原来因故障很久没有使用的发电机修好了。   ◆ 第三十八章   >> 在她们看来,死亡和危险时时躲藏在日常生活里,隐蔽在身旁的大海之中。   >> 不过,对于这种世上常有的长相,老是认定为不美,其实和认定为美人都是同样没有道理的。   >> 歌岛总是从水平线上露出模糊的、像神秘的头盔般的形状来。船向波涛倾斜,那头盔也随之倾斜。   ◆ 第四十一章   >> 前一天,不合季节的湿风卷着船帆,奇异的晚霞遮蔽了天空。浪涛奔涌,海滩传来轰鸣声。海蛆、球潮虫一个劲儿向高处爬行。夜里,强风挟雨而来,海天响起一派悲鸣和笛子般的尖叫。   >> 在暴风雨狂躁之中,静静飘荡的是于拂晓的薄暗里统摄着全家的唯一的气味儿——那经过熏蒸的、冷寂的、促人冥想的厕所的气味儿。   >> 这不是蓝天、国旗和金珠子装点的节日,而是暴风、怒涛以及刮得树梢左右披拂的狂风的呼号打扮的节日。   >> 由于青年的心里缺乏想象,不安也罢,喜悦也罢,他不懂如何凭借想象的力量,将这些扩大而使之繁杂起来,以此消遣忧郁的余暇。   >> 因为他觉得,只有大海可以和自己进行无言的对话。激浪高高涌上防波堤,发出可怖的轰响,溃散了。   >> 云彩迅速地涌动着,阴郁的天空忽明忽暗,瞬息万变,深层里似乎预示着晴天,含着光线却不透明的云朵时时出现。但是,转眼之间就消泯了。   >> 男人出海打鱼,乘着机帆船到各个港口运货。妇女们和这个广阔的世界无缘,她们只是做饭、汲水、采海藻,夏季到来时,潜水到深深的海底去。海女中颇为老练的母亲,知道海底薄明的世界才是女人家的世界。白日里也是一片昏黑的家中,分娩时悒郁而痛苦的内心,黯淡的海底,这些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亲切的世界。   >> 她绝不会为着一桩从未经历的事而自寻烦恼。   >> 他不是为了抗拒风雨,他只是感到自己宁静的幸福和宁静的自然确确实实关联到一处了。眼下,于这种自然的狂躁之中,他心里正感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之情。   >> 站在松林里俯瞰大海,白浪滔滔,滚滚前进。地岬尖端高耸的岩石也时时被波涛淹没。   >> 从二楼的窗户里远眺太平洋那宏大的景观,雨云充满了整个视野,满眼是翻滚的白浪,四周涌动着晦暗的云层,迷离惝恍,使人联想到一种浩瀚无边的景象。   >> 青年朦胧地感觉着徐徐变暖的身体以及户外暴风雨的响声,沉浸在无可置疑的忠实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之中。没有天生的想象力使他烦恼,而且,等着等着,他的头靠在膝盖上睡着了。   >> 从一座灯塔到另一座灯塔,由一个孤岛到另一个孤岛,这种生活所激起的对知识的渴望,一直使她在女儿的生活中描画着美丽的梦境,因此,姑娘内心里的这点小小的不幸,根本不放在这位母亲的眼里。   >> 在那里,自然一应被征服了,剩余的自然的威力就是敌人。然而,在这个海岛上,人们视自然为友人,一味偏袒自然。   >> 千代子学习疲倦了,她把面孔抵在玻璃窗上,观望将自己圈在室内的风和雨。暴风雨很是单调。波涛的轰鸣宛若醉汉唠叨不休,惹人生厌。   >> 她不懂词意,只见一连串的铅字,其中高高低低,犹如飞旋的鸟的幻影,晃得她眼睛发疼。那是海鸥。千代子想起回海岛时,她对飞越鸟羽铁塔的海鸥下过赌注。那小小的一卦,说不定就意味着这件事情。   ◆ 第五十七章   >> 坐下来一看,软软的,就像天皇陛下的宝座。我想,要是妈妈也能坐上一次这种椅子该多好。   >> 澡堂屋檐下彩色的木雕斑驳陆离,热气萦绕着檐端。夜很和暖,海面一片宁静。   >> 给乡村的夜带来浓重底色的,是那一排排又黑又厚的屋脊。但是,这座渔村的屋顶都是砖瓦和薄铁板,在夜间不像茅草葺顶的房屋那般威严而凝重。   >> 路灯的光芒描画着泉水的轮廓,一方石槽承接着从布满苔藓的岩石缝里流下来的清水。这清水越过柔滑的苔藓流溢出来,不像在流动,看上去宛若在苔藓上面厚厚地涂抹一层透明而美丽的彩釉。   >> 安夫爱读都市廉价杂志上经常刊登的“被征服”女人的独白故事,最高的一招,就是叫她有苦说不出口。   ◆ 第六十二章   >> 至于那些光闪闪的、擦身而过消失在远方的电车、汽车、高楼大厦和霓虹灯等令人惊奇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呢?这个家和出发前一样,有碗橱,有房柱上的挂钟、佛坛、矮桌、镜台,还有母亲。有锅灶,有脏污的榻榻米。对于这类东西,本来不说什么也可以,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母亲,都在缠着他讲讲旅途的见闻。   >> 此刻,忽然一阵轰响,竖坑里升起高高的飞沫。薄暗之中,瞬间的飞沫看上去如雪白的幻影。   >> 寂静的屋子里,只是弥漫着喧骚的潮音,整个房间,似乎变得空无一人了。   ◆ 第六十五章   >> 新治读着读着,想到自己和初江的一段情分被拆散,以及这位女子一副真诚的心灵,悲伤和欢乐轮番袭来,犹如阳光和日阴交替映照在他的脸孔上。   >> 新治也没有都市恋爱青年那种易于伤感的神经。成人们的哄笑绝不会伤害他,反而使他感到一种宽容和温馨。推拥着渔船的平滑的海浪抚慰着他的心胸,一旦默默无言地沉静下来,这劳动的场所就变成了他的无比宝贵的安息之地。   >> 他从来不发这样的牢骚。与其说自己穷,倒是觉得说出这种牢骚话来,更证明自己软弱,因此羞愧得几乎掉下泪来。   >> 他双眼敏锐,炯炯有神,但已失去青年时期的明净,代之而来的是凝重而沉滞的浑浊,犹如耐得住烈日曝晒的皮肤般的浑浊。   >> 正义的人们,即使默不作声,也必定会取得胜利。   >> 每天单调而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像旋涡一般紧紧卷裹着每一个人,使他们的肉体和心灵都承受着深深的煎熬。没有一个人像自己一样热衷于感情问题,千代子想到这里,心里有些内疚。   >> 当联络船离开码头,暖洋洋的甲板上只有她一个人时,从早晨起就不断加以回味的那种幸福感,在孤独之中获得了完善。   ◆ 第七十二章   >> “真是一只奇怪的蝴蝶,学着海鸥飞翔呢。”   >> 蝴蝶只能在视野的一角里飞翔,它似乎眩惑于海面的广阔与闪光,映入眼帘的相邻的岛影看似很近,实际遥远,它绝望于这样的距离,这回在海上低低地飘忽了一阵子,又飞回防波堤来了。蝴蝶停在晾晒的绳子上歇息,单从影像上看,仿佛给绳子打了一个粗大的结子。   >> 等着等着,她的勇气逐渐萎缩了。她明白过来了,自己所抱的空想显得多么狂妄啊!   >> 他眼望着“未知”,心中感到平和,然而,一旦乘上“未知”扬帆远行,不安、绝望、混乱和悲叹,一股脑儿相携而来。   >> 这位年轻有为的青年,断然停止了思考,因为不论有什么样的效能,他从思考的新习惯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直接的危险。   >> 他虽然不善于对星星的运转进行精密的测定,但他凭借自己的身体,能够感知黑夜的大环和白昼的大环在不停旋转。假如置身于与自然相关的一端,就不能不感到自然的正确的秩序。   >> 没有月光,天上笼罩着一层薄云,可以看见稀疏的星星。石灰岩的石阶将夜的微光全部集中起来,新治的足下,仿佛悬挂起一条庄严的白色大瀑布。   ◆ 第七十九章   >> 冰冷,窒息,海水渗入防护镜的难以形容的苦痛,二三寸前就能捉到鲍鱼时的浑身的恐怖和虚脱感,再加上各种伤痕,猛踩海底浮起时锐利的贝壳刺伤的脚趾尖儿,硬着头皮潜水后灌了铅一般的倦怠……这一切沉积于记忆的底层,经过一次次的研磨与反复,越发感到恐怖。经常是在没有做梦余地的深深熟睡中,噩梦突然将姑娘们唤醒,深更半夜,逼使她们透过寝床边平和而静谧的黑暗,凝视着自己手心里的满把汗水。   >> 海湾青碧而明净,红藻包裹的圆形的岩石,在没有波浪侵扰的时候,清晰地浮现于水面之上。其实那地方是相当深的。海浪掠过岩石腾空而起,波纹、波谷和水沫,完好地投影于海底的岩石上。波涛一旦涌起,又立即飞溅于堤岸上。于是,深呼吸般的叹惋之声,弥漫着整个海堤,遮蔽了海女的歌声。   ◆ 第八十一章   >> 晨光裹着一团雨雾,海港上的两排街灯,一直延伸到鸟羽车站。站上的货物列车响起了粗野的鸣叫。   >> 唱片只有几张,大都磨破了,生锈的唱针划出了沙沙拉拉的歌声。这些歌表达的不外乎是海港、水手、雾、思恋的女子、南十字星、酒和叹息。   >> 风嘶浪吼,反而给包裹着他们三人的无边的暗夜,增添了一种狂暴的静谧。   >> 钢索犹如濒死的生物,一声巨响,在黑暗的甲板上弹跳、蜷缩,弯成个半圆,不动了。   >> 他侧耳倾听。台风在他英勇的头颅上空呼号。大自然不论是静谧的寝床,还是狂欢的宴席,他都同样具有被邀请的资格。   >> 浪峰撞击着船头炸开来,飞溅的水沫下面,是看不见的卷曲、盘旋的黑的波涛。一股股暗波极不规则地反复回旋,暗藏着支离破碎的危险,猝然涌向眼前,又忽而滑下去,汇成翻卷的不知底里的深渊。   ◆ 第八十七章   >> 青青的芝麻粒儿,沐浴着晚夏的阳光,在颜色鲜亮的草席粗疏的皱褶里,留下一个个可爱的纺锤形的影子。   ◆ 第八十八章   >> 既然不必一口气跑上去,那就心满意足地一级一级脚踏实地地登上去好了。   >> 大自然亦垂赐他们以恩宠。升到顶端回望伊势海,夜空布满繁星,云彩呢,知多半岛的一角低云横斜,时时飞跃着无声的闪电。海潮的喧骚也不太剧烈。仿佛听到了大海那健康的、有规律的、安详的鼻息。   >> 海面上灯火熠熠,天空里星光闪闪,似乎在一一照应。   >> 少女的眸子里浮现着矜持的神情。她愿自己的照片永远守护着新治。然而,这时青年耸了耸眉毛,他很清楚,闯过那次冒险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   ◆ 第九十二章 译后记   >> 《仲夏之死》皆以大海为舞台,但创作的理念和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前者写出海的可恶与死亡的沉郁与恐怖,后者颂扬海的宏阔与丰饶,是一曲以大海为主题的生命的赞歌。   >> “热带和死的情绪,是我终生不渝的主题……玛雅之神一直饥饿,不断寻求着食饵。因此,人死一事,就是自然被自然所吃掉,生命为生命所吞噬。即便自然已死,也会像小虫一样被蜘蛛吃掉。”(《旅行画本》)   >> “在那豪华纷乱的夏天,我们被死亡深深震撼。”   >> 然而,海洋毕竟是一切生命的本源。比起一时的恶来,大海更富于长久的爱。

『书摘』潮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