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牌桌上,有人赌运,有人赌气,有人赌命


脱脱剿灭了徐州的起义军,又对付上了盘踞在高邮的张士诚的起义军。
在脱脱看来,只要消灭张士诚,红巾起义就算是失败了一半了。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大元朝廷的一纸诏令,却彻底打乱了脱脱的计划。
元顺帝怕脱脱在外头领着百万大军反叛自己,让他先别剿匪了,赶紧回来吧。
摆明了,皇帝根本就不信任脱脱。
诏书传到军营之中,可以说是一片哗然。
这帮士兵,这么多年来那都是跟着脱脱风里来雨里去,刀口舔血过来的,那和脱脱那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士卒们知道这件事儿之后,都纷纷跑去劝脱脱,表示脱哥这事儿你可得慎重啊,咱们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现在正是攻打张士诚的紧要关头,这个时候要是回去了,那可真就功亏一篑了。
脱脱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从来不是什么愚忠愚孝的大臣,他明白他和元顺帝的合作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是皇帝本身就对自己不信任也好,还是奸臣挑拨也好,反正自己这个丞相肯定是不能再干了,领军大权估计也没了,但他还是选择了解下兵权,乖乖回元大都。
临走之前,元军中的一位中层将领悲从中来,他告诉手下,脱脱丞相这一趟回去,肯定是要被安排削官贬职套餐,丞相没个好,咱们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丞相,估计也没有好果子吃,以后也是死。

既然横竖是个死,那我宁愿死在丞相的前边儿。
于是,这位将领拔剑自刎,登时就死了。
面对手下将领的自尽而死,脱脱没有说话,他就如在元大都里一言不发的元顺帝一样,沉默的收拾着自己的行囊,然后黯然的离开了高邮。
就这样,返回元大都的脱脱被解去所有官职,流放云南,没有元顺帝本人的命令,终生不许再回来。
离开大都时,没有人送别脱脱,孤身一人的脱脱回望都城,突然就想起了当年自己和元顺帝合力扳倒叔父伯颜的那段岁月。
他也终于意识到,当年叔父看自己的眼神里所包含的那种情感。
叔父,侄儿已经被朝廷解去所有的官职,流放云南,如今以后大概也没有机会再做官了。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想要拯救一个王朝的命运,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单单靠我自己,是不够的。
如今,我已经不堪重负了。
当年我曾经拼了命一样守护我所珍惜,我所在乎的东西,到如今发现这一切其实只是徒劳。
我的前途和命运就此走上绝路,想必这大元江山,也不会久了。

脱脱至云南,奸臣矫诏赐死脱脱,脱脱无可奈何,饮毒酒自尽。
此时,距离元朝灭亡,只剩下十二年的时间。
当年脱脱打得红巾军差一点就偃旗息鼓,可如今多年之功,只能毁于一旦。
让我们把时间的轮盘,倒回至正十一年。
我们知道,在学界上来说,打响反元斗争第一枪的,是刘福通和韩山童。
但是韩刘二人起义太过仓促,前脚起义,后脚就被官军给端了,起义军的精神领袖韩山童还死了。
刘福通幸免于难之后,很快重新组织人手,占领了颍州。
这个颍州啊,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阜阳。
占领颍州之后,刘福通也没闲着,以颍州为中心,四处攻陷城池,招募人手,一时间起义军的数量增加到了十多万。
刘福通的势力虽然很大,但是当时的他还缺乏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起义军的精神象征。

毕竟当时的大部分红巾军都信奉白莲教,而韩山童是白莲教的精神领袖,韩山童一死,你刘福通临时做这个起义军的话事人可以,但你长期这么干,肯定就会有非议,所以刘福通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精神领袖。
这个全新的精神领袖,就是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有读者可能会问了,精神领袖这种东西虚无缥缈,刘福通完全可以自己当,或者“制造”一个“傀儡”出来,何必大费周章的去找韩林儿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和韩山童有直接血缘关系的韩林儿,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
韩山童被捕身死的时候,他儿子韩林儿由于害怕,所以脚底抹油一般的就跑到了江西上饶一带的武安山中,之后又四处流亡,最后让刘福通在安徽宿州的砀山县找到了韩林儿。
刘福通非常兴奋呐,他立刻带着韩林儿来到了他们才刚刚攻占不久的亳州,建国大宋,拥戴韩林儿做了皇帝,我们一般称之为“小明王”。
宋政权建立之后,刘福通一顿操作,排除异己,收拢权力,成为了新政权的头号权臣,开始指挥已经发展壮大的红巾军进行北伐运动,打算和大元朝廷掰一掰手腕。
针对这一场北伐,刘福通还做了相当仔细的部署,他把他能指挥的红巾军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从山东出发,中路从山西出发,西路则从陕西出发,最后在元大都交汇,一举合力歼灭元朝。

东路军的统帅,叫做毛贵。
这个毛贵呢,他原本是徐州芝麻李的部下,脱脱攻灭徐州之后,他侥幸出逃,一路辗转,中途还曾经到濠州城打过一段工,说不定还曾经见过朱元璋,最后他又离开了濠州,投奔韩林儿的大宋政权,成为了东路军的统帅。
中路军的统帅有两位,一位叫做关先生,一位叫做破头潘。
西路军的统帅,那就更多了,李武,崔德率,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等众人,不胜枚举。
这三路北伐军中,东路军属于是主力部队,东路军的统帅毛贵也是最能打的。
这位仁兄率领着东路红巾军,顽强英勇,奔袭千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白天走路,晚上打仗,和元军在各个战场上展开了猛烈的交战,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有两次甚至直逼元大都,搞得大元朝廷人心惶惶,高度戒严。
东路军进展神速,但是之前的作战计划就说好了,是要三路合围元大都,那瘦死的骆驼它也比马大啊,所以单靠毛贵一个人,他是搞不定的,他必须需要另外两路起义军的配合。
那么问题来了,另外两路起义军配合吗?
说实话,不是很配合。

关破二人所率领的红巾军,也攻占了不少地方,他们翻越太行山,攻入山西,直逼太原,转战辽阳,最后又攻取绛州,沁州,冀宁等地,声势搞得也很大。
但是,中路军光忙着在山西地区占地方,抢地盘了,早把支援毛贵的事情给忘到了脑后。
这支红巾军,光顾着自己痛快,反而把本职工作给忘了。
中路军攻破了大同,还占领了元朝上都,也就是今天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元朝施行两都制度,也就是有大都北京和上都锡盟两个都城,皇帝一年到头就在两都之间巡幸,所以上都陷落,对元朝的打击那也是很大的。
最后,这支中路军越来越嚣张,竟然跨过鸭绿江,开始讨伐在红巾起义中一直在帮助元朝的高丽人。
中路军打高丽,一共打了两次,两次都是一开始的时候势如破竹,差点把高丽给打没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取胜,比如天气太冷啊,行军速度慢啊,被高丽人偷袭啊,反正因为各种状况的出现,这一支红巾军基本上就算是消耗殆尽了。
西路军的目标,是打下陕西,然后到大都汇合。
打仗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要打下陕西,那么就必须先拿下整个陕西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潼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县。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从古到今,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元军和西路红巾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围绕着潼关做争夺,一来二去,这就耽误了不少时间。
我们要知道,元军本来在潼关就有重兵驻防,人家有坚实的后备力量,但西路军是孤军深入,他们是打不起这样的消耗战的,所以西路军损失惨重,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后来元朝又派出名将察罕帖木儿围剿西路军,西路军基本上就算是全盘覆灭了。
这么来看的话,中路军和西路军,基本上就没怎么发挥作用。
红巾军北伐的成果不太理想,倒是刘福通本人,他自己也率领了一支队伍,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刘福通本人率领的这一支队伍,我们把它称为中央军。
这支中央军从亳州出发,打下了开封和洛阳。
这个开封和洛阳,那是军事重镇,如果是平时,刘福通就是用上吃奶的劲儿,他也拿不下来,但问题是当时三路红巾军出动,搞得大元朝廷是天翻地覆,元军忙着四处征讨起义军,这就给了刘福通偷袭进而轻取这两座城池的机会。
之后,刘福通迁都开封城,韩林儿的大宋政权,正式步入全盛阶段。
当然,这只是刘福通和韩林儿以为的全盛。
如今往前看,事事都不能后悔,如今往后看,一切也永不重来。
开封府的月色安静,山与山之间不言语,乱世轰鸣,刘福通的命运,还在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