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的架空】守护碧蓝航路的钢铁之雾: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

注:文字设定基于碧蓝航线和《苍蓝钢铁的琶音》的架空混合世界观,碧蓝航线采用部分设定,《苍蓝钢铁的琶音》则采用动画与漫画结合的设定。其实就是看着群友在群里讨论(这里需要@AWACS-Whitesnow),然后自己也开始感兴趣了,所以怎么爽怎么写的。

【基本信息】
名称: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ALN/FF Dubhe Strategic Strike Fortress,SSF-1102)
所属阵营:碧蓝航线(Azur Lane)/海雾舰队(The Fog Fleet)
舰船类型:战略打击堡垒舰/超战舰
舰船型级:000型/天枢级
舰船分级:人类史诗(Human Epic,HE)
下水时间:公元2021年5月16日
服役时间:公元2022年7月2日
所属:碧蓝航线明珠港区(ALP-144NC1703)/海雾舰队东洋方面巡航舰队
研发商: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DSIC)
三菱重工(MHI)
明珠先进船舶系统集团(P.A.S.S)
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日向”号大战舰战舰核心(Union Core)
生产商:
明珠先进船舶系统集团(负责提供人类制式装备和舰体设计)
海雾舰队东洋方面巡航舰队(负责提供海雾制式装备和足量纳米物质)
【性能数据】
排水量:152000吨(标准)、178500吨(满载)
长:475米
宽:65米
高:95米
吃水:17米
动力:1000000匹/未知(Full Burst模式启动时)
动力系统:
4×超战舰级缩退融合反应堆/塔纳特尼姆重力子主机关
舰船智能综合能量网络(IIEN)
4×重力子主推进引擎
10×重力子辅助推进引擎(平时收起)
8×重力子外挂推进引擎(平时折叠在次元储存舱中)
水上航速:125节(正常最大);200节(Full Burst模式启动时)
水上航程:无限/108节(正常);无限/150节(Full Burst模式启动时)
水下航速:50节(正常最大);85节(Full Burst模式启动时)
水下航程:无限/42节(正常);无限/74节(Full Burst模式启动时)
编制:0人(自律状态);6人(满载)
舰船主系统:
全舰计算环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nment,TSCE)
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核心+接入双层架构)
“宙斯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Baseline15/BMD8.5)
“艾利克斯(A.L.I.C.S)”联合指挥系统
舰载主机:
“海军法典(Admirality Code)”舰队自动化系统底层控制指令集
海雾标准共同战术网络(超战舰级服务器组)
主战舰核心(Union Core)“天枢”(附加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
舰载主机辅助运算模块(6×辅助战舰核心和ALAS/CC1600并行式蜂窝型辅助计算结构)
船电系统:
1×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1×ALN/FF-AESA-X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1×ALN/FF-AESA-S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
1×综合雷达系统(Integrated Radar System,IRS)(整合光电侦测/射控)
1×ALN/FF-QTR-04量子雷达/太赫兹雷达复合观测系统
1×海雾标准量子纠缠通讯系统
ALN/Mk-450舰载火控系统(加载心智单元集群辅助模块和联合多重命中体制辅助观瞄模块)
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终端
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
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CANES)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光电跟踪系统(Electron Optic Tracking System,EOTS)
EECM增强电子战系统(超战舰级服务器组)
舰载声呐系统:
ALN/FF-USW-2A15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1×ALN/2S23双波段舰壳声呐系统;1×海雾高精度声呐系统;72×海雾标准自航式声呐浮标)
ALN/ASS2100机载吊放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载反潜直升机上)
部分舰载武装:
4×ASEGS/FF-3P46三联装460mm线圈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前二后二)
1×ASEGS/FF-3P20三联装203mm轨道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
8×ASEGS/FF-2P12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侧舷各四,可在重力机关涉动下与舰体主体分离成为大型浮游炮)
128×ALN/FF-PTBC单装120mm浮游机动光束炮(平时折叠在次元储存舱中)
20×IV-XX通用垂直发射系统(8单元标准,冷热共架,冷发射模式时为电磁弹射)(共20个模块,160个单元)
【一种装填示例如下:
10个模块装填海雾标准多用途打击弹药(可选装侵蚀弹头和振动弹头),共400枚(一坑五弹)
4个模块装填ALN/SAM-151“黑白兀鹫”防空导弹,共64枚(一坑双弹)
6个模块装填ALN/FF-ASEM高超音速反舰弹道侵蚀导弹(Hypersonic Anti-Ship Ballistic Erosion Missile),共48枚
该方案下导弹总装填量为512枚】
(注:导弹垂发系统的装填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一种示例方案。)
2×ALN/UWS-61-4 610mm四联装电磁弹射鱼雷发射管
1×ALN/FF-ASCS-12 610mm电磁弹射鱼雷发射模组(安装在舰体底部)
【一种装填示例如下:
128×海雾标准610mm引导鱼雷(可选装侵蚀弹头和振动弹头)
24×SVT4700f“潘多拉(Pandora)”610mm超空泡音响鱼雷
36×SVT47001“重锻潘多拉(Re:Pandora)”610mm超空泡反鱼雷鱼雷
12×海雾标准主/被动诱饵运载器】
SIDS舰载综合诱饵系统
【代号不明】海雾高精度狙击炮系统(舰体一侧)
【代号不明】海雾相位点光束鱼叉(舰体一侧)
【代号不明】舰首超重力撞角
【终极武器】
64×塔纳特尼姆重力子子机关(最大64×超重力炮,威力为超战舰级)
1×收敛时空轴炮
舰载机:
2×MH-80Hf“海隐翼龙(Sea Pterosaur)”通用隐身直升机
舰船防护:
“不破之盾”舰船智能复合模块化填充装甲系统(由钛合金蜂窝装甲框架、强制波动装甲面板复合而成,水线下部装甲额外增加微动瓦片面板)
ALN/FF-LDA高能激光点防御阵列(4872×ALN/CILS-45“敏捷”激光照射模块)
2×海雾标准克莱因力场护盾系统(舰体表面一层,舰内结构一层,总额定容量为7×10^17 J)
次元空间曲率变位系统(Mirroring System)
水下声学对抗系统(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System,UACS)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
其它:
心智模型复合感知资讯网络
ISDS整合式防卫管理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AECS电子对抗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舰载纳米虫巢(生产海雾纳米物质)
舰体电伺服/重力子复合变形机构
1×机库&舰载机自动运维设施
1×光学/雷达复合助降引导系统
【基本介绍】
在千岛群像完成与海雾舰队东洋方面巡航舰队总旗舰的对话后,原海雾潜水艇伊-401,现海雾“大和”号超战舰在即将崩毁之际,利用总旗舰权限对整个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下达了“最终指令”。
这一指令不仅解散了整个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体系内原本等级森严的上下级指挥体系,同时还将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与海雾的其他舰队分离开来,原本铁板一块的海雾舰队就此出现了内部分裂。
对于东煌、重樱等东亚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顶好的消息,它代表着电波通讯和海上航运线能够重新恢复,但对于从海雾舰队中分离出来的东洋方面舰队来说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坏消息,因为自具备“独立宣言”般同等效力的总旗舰最终命令下达后,昔日的同僚就变成了现在的敌人。而对于实力远超自己的其他海雾舰队而言,如果两艘超战舰尚在,那东洋方面巡航舰队至少还有一战之力,但现在武藏大和双双沉没,失去最大战力和主心骨的东洋舰队在其他海雾舰队面前根本就是砧板上的活鱼,除了跳一跳挣扎一下以外就毫无反抗的能力了。
因此就在大和“独立宣言”般的最后命令下达后,几乎就在短短几天内,东洋方面巡航舰队内部以金刚、日向等一批明事理识大局的心智模型就迅速地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他们要和几天前还是不死不休敌人的人类达成战略合作。利用人类充沛的陆地资源和海雾的先进科技,共同筑起自保的铜墙铁壁。
自然,遵循最后指令获得自由意志的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中,仍然有不少异见者认为海雾舰队强无敌,无需和人类达成合作。但在东煌、北联、重樱三国象征性地向一批机密坐标分两批发射了几枚分别搭载核弹头和振动弹头的弹道导弹后,这些异见者就因不明原因不约而同地转换了口风,纷纷支持起与人类的合作来。
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计划总是进行地很顺利,在东煌、北联、重樱、新罗等国的代表和海雾舰队代表---大战舰金刚和长门的心智模型于重樱分散首都东京签订和平条约后,整个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就这样投入了人类的怀抱。在完成了基本的交流后,人类和海雾东洋舰队就要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了。
加入人类阵营的海雾东洋舰队无疑是一支相当强大且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强的武装力量。在遵循海军法典命令执行封锁海洋的任务期间,海雾东洋舰队在他们的管辖海域内建立了数百个纳米物质生产工厂和补给基地。正是这些基地和充沛的物资补给使得东洋舰队在以往与苍蓝舰队的战斗中总是有种一掷千金的感觉:对伊-401来说算大杀器的侵蚀鱼雷在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海雾大小姐船上只能按普通兵装来算。伊-401需要窘迫到拆日向的超重力炮来增强武装,而在这些大小姐眼中,超重力炮顶多算诸多超级武器中的一种,以至于她们换装备的时候能够像换衣服一样随便。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敌人变成了现在的盟友。以往在东洋方面巡航舰队看起来还行的补给储备(在人类和苍蓝舰队看来简直丰富得过分)和生产能力在整个海雾舰队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根据金刚的计算,哪怕就是不出动重巡以上的舰船,海雾舰队只需源源不断地爆轻巡和驱逐,就足以靠船海战术将整个东洋方面舰队彻底淹没。而作为东亚国家海上交通线保护神的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一覆灭,人类又将被逐出海洋,虽然在以前看起来这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奈何一句话说的好:“我本能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在体验到抱上海雾舰队大腿的无上快感后,各个东亚国家就像被黄毛干了个爽的女主,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但是身体已经违背大脑的意愿开始享受起如浪潮般的快感来。
于是就在这种你情我愿(大雾)的暧昧气氛中,人类和东洋方面巡航舰队达成了诸多战略协议。而其中的一项,便是集中所有资源和技术,建造或者说“重现”曾经的“超战舰”级心智。鉴于在东亚部分的海上运输线和电波通讯已经恢复的状况下,人类各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恢复和重建。一时间能投入的资源有限;而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也需要大量纳米物质和心智核心来大建,曾经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在离家出走以后也得学会怎么紧巴巴地过日子了。因此,最后双方商定的结果是取消二号舰乃至后继超战舰的建造计划,只建造一艘战舰。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类与海雾签订条约后,重新取得稳定联系的东亚各国也正如重樱统制军军务省次官补上阴龙二郎手里那份“环太平洋统一国家构想”里设想的那样联合了起来。不过就最终结果而言……事态可能超出了任何一位制订这一计划官员的想象:东亚各国确实如同计划所说联合在了一起,但在这个“共荣圈”里扮演主要角色的,不是重樱,甚至也不是东煌、北联,而是以这三大国家牵头成立,充当人类方面统一传话筒的超国家组织---碧蓝航线(Azur Lane)。
重樱未能在这一“共荣圈”内扮演主要角色这点尚且在各国政治家的预料之内,毕竟重樱只是在与海雾的交流方面发挥了先驱者作用,论国力和实力而言远远不如隔海相望的东煌和北联。而在弱肉强食实力为尊的国际局势中处于弱势也是很好理解的。说到底,想要通过几个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振兴整个国家的设定注定只能存在于热血少年漫中;按照客观定律运行的现实世界是不存在这种神奇设定的。
然而,像东煌和北联这样陆海兼备,国土面积宽广,拥有超强国力和实力的国家也没能在这个东亚所有国家的联合体中成为主要角色,就让诸多政治评论家们大跌眼镜了。虽然在和平条约刚签订时,东煌乃至北联的许多政治家们确实对巨大的海外市场和同样巨大的利益垂涎三尺,并都对自己的国家将会在这一国家联合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点充满信心。而且事实上在条约签订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表象也确实一直存在。直到东洋方面巡航舰队和人类开始进行大规模接触,进行技术交流和物资交换的深度合作阶段时,这些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的官员们才惊讶地发现,他们不能代表自己的国家与海雾进行接触,而只能代表“人类阵营”,也就是东亚各国协力组建的超国家防卫合作组织“碧蓝航线”,去和海雾接触。虽然自己的国家确实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但很显然,自己国家的利益和所谓“人类全体”的利益而言哪个对这些政客们更重要,也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了。
由于海雾战舰生成的心智模型实际上本身并没有特定的个性、好恶以及价值观,正如同尚未发展完全的婴儿一样;但由于能由类似神经传达的电波信号逐一改变模型的设定,因而能产生类似暧昧、悸动,甚至是愤怒等露骨的情绪表现。然而,在东洋舰队与人类进行深度接触后的一系列事实证明,即便海军法典从一战期间就开始对人类进行评估,在近一个世纪时间内收集到的庞杂数据仍然无法让海雾生成的心智模型达到真正人类的思维水平。这点在海雾与人类第一次会议上,单纯的舰娘们被人类代表们耍得团团转时就已经表露无遗。与会的东煌代表在会后无奈地表示,如果没有千岛群像、刑部莳绘等对海雾充满善意的人的帮助,“恐怕整个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都要被骗得连最后一条内裤都典当出去,最后还得帮人类数钱。”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单纯的心智模型要是落在有心人手中,就能发挥出可怕的力量。虽然人类现在已经获得了振动弹头的量产能力,但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马上给所有部队都配上振动弹头,加上振动弹头只能对海雾舰船本体造成影响,它依旧不能穿透克莱因立场护盾。所以至少在可预见的数十年内,海雾舰队仍然具备对东亚各国绝对的压制能力。
因此,代表各国意志成立的超国家组织碧蓝航线注定是一个终日扯皮争论不休的臃肿组织。而且由于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势力试图利用海雾的力量,各国一致同意对海雾的交流乃至合作一定要放到碧蓝航线的框架内才能进行。通俗地来说,就是人类方不论跟海雾进行了什么交流,达成了什么协议,都得以超国家组织碧蓝航线的名义去谈,而不是自己的国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某些人或组织试图搞事的 “不愉快”状况发生,同时也能给海雾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对于双方的继续合作十分有利。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人类和海雾开始了他们的合作,而其中的一个大项目,正是建造一艘“超越超战舰级”的全新战舰。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角: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
而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伊-401舰长千岛群像在风波平息后回到了横须贺海洋技术综合学院继续进修,完成学业后加入碧蓝航线海军,之后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迅速升至海军上校,最终成为“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的第一任舰长。
整体设计:
虽然海雾一向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先进的科技为世人所知,但在舰船设计这方面则简直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海雾舰队的总体设计水平连修习舰船设计专业的挂科生都不如。不过海雾在这方面显然非常有自知之明,即便有少数心智模型对此不服,但在看到人类各大国雪藏的堆积如山的各类图纸资料后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设计阶段海雾基本上不来打扰这些肩负巨大压力的设计师们。给了他们足够的宽容和时限让他们能够不断迭代自己的设计。加上东亚各国都将建造这艘战舰当做严重的政治任务,东煌国家主席甚至要求秘书每天向他汇报天枢号的建造进程。在这样一种紧张的氛围下,来自东亚各国的设计师们无不兢兢业业,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正在建造的战舰日后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自己所珍视的一切。上述几大原因加起来,构成了天枢号集人类和海雾众长的卓越设计。
为提高船舶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经过人类和海雾的共同讨论后,决定由人类一方提供他们的基于并行式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迭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海雾一方则贡献出她们空余的“战舰内核(Union Core)”,负责为人类AI的运算提供硬件支持。并在综合各项指标后利用人类已有的优良母型船的面积曲线进行变换。耗费近500个小时后得出了在当前约束条件下最优的舰体型线设计。
由于设计时只需要搭载少量人类乘员作战,因此天枢号极大缩小了船员宿舍、食堂等设施的规模,进而节省大量空间可用于增强舰船其他子系统的功能。综合信息中心(传统战舰上作战信息中心与舰桥功能的集成)位于舰桥,能够供六名乘员使用,舰上的其他保障设施也是为了6人份的生活而设置的。但实际上,高度自律化的天枢号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在完全无人的情况也能执行任务。
从舰桥通过电梯往下可到达医务室,其配置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三甲医院,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能够同时进行两台手术,但由于舰上一般没有成员,因此负责打理舰体的一众自律机械们遵循设计时就被确定下来的“去设施化”原则:医务室的设施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被安装到位。
从舰桥可通过唯一的一条走廊来到舰艉处布置的大型船艇舱,这里能够容纳4艘11米长的刚性船体充气艇,以便于在舰上载有人类并出现紧急状况时弃船逃生。附近有一个简易铺位架和舰上唯一的武器库(人类船员专属),携带了一些常见的单兵武器以防不测。
从外部观察,尽管该舰小山一般的庞大外形极具威慑力,但若仔细看,就会发现该舰的外壳朴实而棱角分明,覆盖全舰浅灰色的涂装是专供她使用的新型隐身涂层,虽然在吸波效果上不及市场上的主流隐身涂层,但却拥有优秀的耐高盐高湿度能力。为了尽可能地减小RCS,舰上的各种设备为了隐身都尽可能地凹入或嵌入舰体中,只有各类舰炮的炮塔突出于舰体上。由于不再需要模仿二战战舰的外形,加上海雾们在看到人类设计师的初稿后惊为天人,决定也不打算装了,直接摊牌,她们就是喜欢科幻风格的战列舰设计。因此,天枢号的武备安装颇有人类的风格:四座三联装460mm双模式主炮以前二后二的形式安装在舰体上,在二号炮塔后部则是舰上唯一一座三联装203mm双模式炮,剩余的8座副炮则以侧舷各四的布局布置。由于先前伊欧娜和千岛群像的配合已经让人类获得了人类-海雾协同作战的宝贵经验。因此天枢号从设计初期就只计划搭载极少量乘员,而拥有战舰核心(Union Core)的她甚至可以完全无人自律作战。在这双重因素面前,天枢号的舰体内部没有给人类留下一点空间,全都分配给了变形机构、武器系统及其支持组件等其他舰载子系统,而将舰上所有载人空间集中到战舰上层建筑,也就是舰体前部的第一舰桥。此举让设计师们得以肆无忌惮地在舰体内安排人类和海雾的各种系统。比如20座共160单元的VLS就大规模应用侧舷搭载,在舰体一侧布置有10座共80单元的IV-XX舷侧通用垂直发射装置。而浮游炮则收纳于舰体内部的次元空间舱中,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启动。直升机飞行甲板以及附带的下沉式机库位于舰体后部,可以搭载两架直升机。由于海雾的飞机全都是二战时期的老爷机,人类的直升机乃至战斗机又不可能马上应用海雾的强制波动装甲。因此至少在目前,天枢号搭载的是人类的MH-80Hf(f代表海雾版)通用中型舰载直升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安排具备VTOL功能,搭载海雾强制波动装甲的先进舰载喷气机替代MH-80的位置。
天枢号的舰体上层建筑分为两个分明的部分:舰体前部包括人员舰桥及其上的射频综合桅杆的部分;和舰体中后部包含鱼雷发射管的大型通用武器系统存放设施和航空设施。天枢号舰体塞不下的12个塔纳特尼姆重力子机关就位于这个存放设施里。电磁弹射鱼雷发射管面向侧面,能一次往一侧发射4枚鱼雷;此外,舰体下部龙骨处也安装有额外的鱼雷发射管,能一次性射出12枚鱼雷。
为了容纳海雾的各类超规格武器,天枢号的舰体则跟海雾超战舰类似,都是能够在引力涉动和机械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足以让所有人类材料学家都气到脑溢血的夸张变形:舰体从中部裂开,露出里面的重力子机关阵列,主装甲带往两旁展开。舰体两侧因主装甲带展开而空出的空间则分别交给曾在海雾妙高号重巡洋舰上使用过的高精度狙击炮系统和足柄号重巡洋舰上使用过的相位点光束鱼叉系统。同时在天枢号的舰体后部还安装有海雾羽黑号重巡和伊欧娜都曾经应用过的展开式重力子推进引擎,在全速推进(Full Burst)模式下能够赋予天枢200节的可怕航速。此外,天枢号舰体下部还搭载有一套海雾标准高精度声呐系统,配合随舰搭载的72枚声呐浮标,可以实现远比当初海雾那智号重巡洋舰使用时强大的探测功能。
舰船防护:
虽然海雾战舰的综合战斗力水平可以吊打人类任何一艘战舰,然而这并不代表人类在他们战舰上应用的技术和设计思路就是落后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包括部分“开眼看世界”的海雾都认为,海雾战舰的防护设计思路是极其落后的,受限于伪装成二战舰船的外形,海雾舰船们就从来没有过在人类现代战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主/被动复合防护体系思想,自然也就没有人类战舰上多层次全方位的主/被动防御体系。
举个例子,一枚导弹正在向人类战舰飞来,人类战舰通常会提前发射防空导弹进行远程拦截,当导弹抵近时再利用舰上的密集阵近防系统进行最后的末端拦截。而在相同的场景中,海雾根本不会浪费导弹来拦截这么个小玩意,顶多在导弹抵近时利用舰上的激光高射炮意思一下,在兆瓦级激光和完全不需要考虑火力通道的疯狂输出面前,任何导弹都不过是渣渣。而且海雾除激光高射炮外,还有同样强到离谱的克莱因护盾系统和强制波动装甲,驱逐舰级以上的海雾战舰甚至能够脸接核弹不受任何损伤。说到底,强大的海雾舰队在很多方面都不过是拿着原子弹引爆按钮的原始人,只是依靠极高的技术力强行机械降神而已。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介入海雾战舰的设计制造流程后,很快就按照自己的习惯为天枢安排了基于屌炸天海雾科技的多层次全方位主/被动复合防护体系,使得其整体防御固若金汤。
天枢号的舰体用材料主要基于海雾方提供的纳米物质(Nanomaterial),海雾战舰的船体、武器、导弹、核心乃至于心智模型等全部都是由这种神奇的物质构成,而且海雾战舰还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将纳米物质组合成任何物体,且具有应有的功能。虽然根据人类的研究,这种物质确如海雾所说是一种纳米材料,但人类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它的原理,负责该项目逆向工程研究的科学家在被助手喂下速效救心丸并送往医院前撰写到一半的报告显示,这种物质不论对人类还是海雾而言都处于神秘的黑箱状态,不过能确定的是它具有一部分生物的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修复。而据海雾和知情者所说,这种物质实质上是精密的系统工程,且有一定的使用限度,超过限度之后就会损毁失效,此时的纳米物质会变成银色的砂状物,也就是人类所说的“银砂”。虽然海雾的纳米物质仍然充满神秘,甚至于海雾自己也没完全搞懂它,但好在海雾提供了足够造三艘天枢号的纳米物质供人类开发小组使用,因此人类也就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先用着,什么时候能量产了再行讨论。
舰船装甲方面,虽然在被封锁期间各国都展开过高性能舰船装甲的研究,比如东煌就搞过能够抵御10马赫飞行物直击的“安德切尔”智能纳米金属复合侵蚀装甲系统。但在由纳米物质转换而来的海雾标准强制波动装甲面前,其他人类自研的装甲都不香了。这种同样连海雾自己都说不太清楚原理的舰船装甲可以把从外部施加的一切能量分散、吸收以进行防御,或使其朝任意方向转换。被吸收的能量甚至可以转移到舰内能源网络上,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这种材料对于任何类型的能量攻击都具有非常好的抗性,可以实现几乎百分之六七十的能量吸收和转换效率,余下的能量才能给强制波动装甲带来伤害。对于动能弹而言,它也能吸收掉大部分动能和热能,从而极大地减少弹药带来的损害。
当然了,人类不会盲目于强制波动装甲相比于自研舰船装甲的优越性能,毕竟对手也同样装备有这一装备。因此对于人类和海雾东洋舰队而言,仅仅拥有是不够的,必须在海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对敌人形成技术优势。
在先前与海雾舰队的战斗中,重樱安装在其“白鲸”级潜艇上的微动瓦片在与海雾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利用贴在舰体表面的瓦片发出任意频率的微小振动,从而使得舰体反射的水流声和主动声呐信号发生衰减。如果在舰体静止状态下启用,能够达成前所未有的海中静默性,甚至连海雾大战舰级的声呐系统都发现不了。
加上在海雾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人类在天枢号舰体内部设置了多个水密隔舱,使其具备潜水功能。虽然天枢号的外形一点也不流线型,在水下航行必定会使阻力暴增,然而在4台重力子主推进引擎的支持下,天枢号仍然能靠着强大的输出力大砖飞,并在水下达到85节的最高航速。
关于海雾为何对超战舰级加入潜水功能这件事锲而不舍,人类方的猜想是东洋方面巡航舰队的各位海雾战舰基本都或多或少地在千岛群像和伊欧娜的协同作战中吃了不少亏,连带着整个东洋方面舰队对以前不甚重视的潜水艇现在也上心了起来。即便海雾一方对此讳莫如深,但人类一方对此有八成以上的把握。
既然要加入潜水功能,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多国合作的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项目自然也不会放过它,覆盖天枢号全舰的“不破之盾”舰船智能复合模块化填充装甲系统就是为了同时应用强制波动装甲和微动瓦片所做出的整合。
“不破之盾”模块化填充装甲系统主要且唯一不可替换的部分是以经过机械/化学双重手段进行整体约束形成的状似石墨烯的多层蜂窝状钛合金框架。但框架本身并无太多防御力,需要与各种预制装甲片配合才能发挥防御作用。除去多用于测试场合的采用标准装甲钢制成的预制装甲片外,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钛合金框架还被用于安装重樱的预制微动瓦片和ALN/FF-LDA高能激光点防御阵列的标准单元。对于搭载微动瓦片的天枢号而言,在航行时,只需消耗部分计算力,就能极大地减小舰船航行发出的噪音。而对于海雾而言,只有大战舰级别的声呐系统才能勉强探测到些许端倪。这使得天枢号在航行时(不论水面还是水下)具备优良的低可探测性,进而增强了其生存性。
事实上,低可探测性只是舰船生存性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感测技术的发展,低可探测性给舰船生存性带来的增益实际上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高。即使像贝尔法斯特这样采取了诸多隐身措施以降低RCS的隐身战舰,在第一轮开火后,良好的隐身性就不再能确保舰船平台的安全隐蔽和完好无损了。当然,必须承认的是,所谓的“自我防护性”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归根结底只有舰体自身拥有足够的抗沉性才是根本。如果舰船本身具备良好的抗沉性,那么即使被敌方发现,舰船仍然有全身而退乃至继续战斗的能力,而不至于将希望寄托在“不被发现”的隐蔽上,一被发现就几乎等于宣告沉没。在这一点上,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秉持着和人类截然不同的观点。
因此,即便在舰体表面喷涂了隐身涂料,采用微动瓦片和钛合金框架复合模块化填充装甲增强舰体的低可探测性。天枢号仍然在钛合金框架的后方设置了覆盖全舰的强制波动装甲衬底用来保证舰船的抗沉性。
此外,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还采用兼顾全面防护与重点防护的装甲防护设计。采用全面防护与重点防护相结合方案的天枢号将整个核心区置于第二层强制波动装甲系统的重点防护下。而除核心区外,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的整个船体均处于“不破之盾”智能复合模块化填充装甲系统的全面防护下。从这一角度来看,整艘船就像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中空装甲盒一般。
除了装甲本身的属性外,海雾的强制波动装甲在配合舰体内部的克莱因立场护盾发生器时还能给装甲面板附着一层克莱因立场护盾。克莱因面是一种在三维中没有空间边界的面,其法线的两个方向都为正值。该面结构拥有四个空间维度,因此在三维中只能以将一个维度蜷缩进另外三个维度的形式投影成带有空间穿插的三维物体。该投影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一个类似弯颈圆底烧瓶的形象,因此也称为“克莱因瓶”。而克莱因力场便是使用力场模拟出克莱因面的结构。由于其只有一个面,因此并不像其他力场护盾那样是将攻击拦截在舰体外面,而应该说是利用力场偏转,诱导攻击能量使其在空间中绕过船体。
而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力场是以其结构形态命名,而非力场类型来命名的,正如“方形力场”、“球形力场”之于“电磁力场”、“强核力场”一样。
因此克莱因力场实质上分为两个部分,即克莱因面结构和力场。对于克莱因面的维度防御来说,三维空间内的一切常规攻击全部无效,有效的部分只有空间属性的攻击,比如质量,能量密度等。这些攻击也只有在接近三维空间所能允许的容纳极限时才会有效,其中典型的就是黑洞的史瓦西面,即用另一种空间结构强行替换克莱因面的空间结构。而这便是海雾侵蚀鱼雷的技术原理。
当然,这种看上去非常科幻的护盾系统同样不是坚如磐石。在遭受攻击时,部分攻击能量会被力场诱导转向以至于困在克莱因面的结构区域中。由于这部分能量必然会和力场产生相互影响才会被偏转至此,因此其本身对力场也会有相应的影响。若该影响增强到使力场无法再维持克莱因面结构的程度,克莱因面空间结构所构筑的无边界特性也就无法再发挥作用了。而在克莱因面结构被破坏或力场主动放弃维持之前,那些攻击能量仍将在克莱因面结构无边界的特性下持续徘徊在看似“无限延伸”的克莱因面中,这也是为什么受到持续不断的攻击后力场中会积聚能量,为什么即使能量积聚到达临界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维持当前状态(指既不会过热烧毁力场发生器也不会出现积聚能量自发性耗散的状态)却不能再承受攻击,以及为什么需要专门释放那些能量的原因。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克莱因力场的力场部分本身显然并非由引力构成,否则将会在构建力场的过程中严重扭曲光线,更无法保持舰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完整。由于光路是相互的,因此至少对于那些装备了克莱因护盾系统的战舰来说,光线攻击仍然是不可防御的。(而事实上就算真的是通过引力干涉空间的力场,光线攻击也只会被消弱而不会完全无效——只要目标确实是舰体,即便图像已经被扭曲,但依然是直连的光路,只是攻击会因为曲率原因散射开而降低威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任何类型的光线攻击,比如激光武器,仍然能对天枢号造成符合它们原本威力的伤害。
在所有海雾舰船上均安装有克莱因立场护盾的情况下,天枢号只安装一套克莱因立场护盾发生器显然就只能达到平均水平,对于设计时确立的“对超战舰级也能构成碾压态势”的设计思路不符,因此,天枢号在技术冻结时的最终方案采用了三层克莱因力场护盾布局。这3套克莱因力场护盾分别按照不同的布局布置:第一套采取机动防护的布置方式,在全舰各处设置的偏导装置的作用下,第一套克莱因护盾可以随时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求时刻暴露在敌方最强的火力密度之下。为第二套护盾系统尽可能地分担更多的伤害。
第二套护盾采取全面防护的方式,以此种方式生成的护盾将会贴合整个舰体并实现全覆盖。这样,在第二套护盾遭到巨量火力打击而下线以前,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就彻底杜绝了来自敌方任何一种常规三维空间内武器的打击。
第三套护盾系统安装在舰体内部,对重要部位比如核心区和前部上层建筑等位置施以重点防护。保护舰体关键结构不被破坏和舰内人员不受杀伤(通过调整护盾能量频率,克莱因护盾甚至连中子辐射都能阻隔在外)。限于能源系统的供应上限,这一套系统在平常时不会开启,只有在第一或第二层护盾系统下线后才会自动开启。
出于伪装形态的限制,海雾舰船通常只有装甲和护盾防护,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现代舰船的防护手段可不仅只有这些,还有近迫武器系统(CIWS)、舰载主/被动诱饵、增强型电子战系统等防御手段。而出于“多多益善”的客观考虑,天枢号也肯定不能忽略这些种类繁多的防护措施。
在海雾舰船贡献出她们的激光高射炮后,人类本来想直接将由复数激光高射炮炮组构成的近迫武器防御系统(CIWS)搬上天枢号,然而在海雾方负责天枢研发的日向和人类方研发人员拆开高射炮进行一番研究后,工程师们提交了一份报告,称只要给他们多几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就能够将激光阵列的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在工程师们多做了几个星期的苦工后(日向全程陪同),他们拿出的成果也就是现在安装在天枢舰体表面的ALN/FF-LDA高能激光点防御阵列。这种点防御阵列是由上千个标准单元组成的整体式激光近迫防御系统,每个标准单元外形都是长0.5米,宽0.1米,高0.5米的正六边形,单个单元重50千克。采用谐振式光纤激光器,在应用海雾的纳米材料后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能够支持兆瓦级激光的持续照射。由于直接和舰体能量网络相连接,因此取消了原定安装用于给照射组件供能的微波输电装置。所有的能量均由舰载能量网络提供。而激光武器一直以来存在的占用火力通道问题在海雾战舰核心的庞大计算力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此外,处于通用性和便于拆卸维修的需要,所有模块均安装于舰体表面的“不破之盾”装甲系统钛合金框架中,每个标准模块表面均附着有磁性材料(采用了来自民间厂商的货架产品),在舰体建造完毕后可以以类似贴瓷砖的方式安装在钛合金框架上(就是揭下来的时候需要给模块断电有点麻烦)。安装时只需要注意两件事:第一,安装的位置必须是平面,面积比3个标准单元大就行。第二,安装多个模块时务必做到相对的多个模块间能源接口连接正确,否则没有能源供给系统无法运作。
在天枢的舰体表面,人类一共铺设了4872个“敏捷”激光照射模块,这些模块和预制微动瓦片一起,将舰体外表面的每一寸全部占满。当有高速物体来袭时,安装在射频综合桅杆上的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会迅速与防御管理模块进行高速数据共享,为近迫武器系统的运行提供实时目标参数。在舰载主机确定来袭火力的威胁等级后,防御管理系统会根据威胁等级迅速分配各个模块的任务,包括照射模块的照射角度,照射时长;供电模块的输电优先级对象等。保证来袭的每一个飞行物都能受到6到50个照射模块,0.1秒到1分钟不等的持续照射时长的不同级别照射,直到来袭物体被彻底摧毁为止。
天枢号的船电系统则采用了集中式分布与分散式分布相结合的布局。除核心区设施采取集中式布局外,对于无装甲防护的部分来说,位于这些位置的设施均采用分散式布局,它们通常和冗余设施四散分布在核心区周边,互为备份。尽可能地减小在敌方火力来袭时造成的损失。
不同于人类传统战舰,海雾们作为具有类人智慧的舰船,自己就是舰船本身。在覆盖全舰的心智模型复合资讯感知网络的作用下,不需要一名人类舰员也能控制战舰。而这就让传统舰船上原本为人类船员所准备的各种活动设施变得没有必要了。
因此,作为超信息化战舰,天枢从论证阶段起就没有考虑过搭载大量人类船员出海作战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天枢号将舰上乘员保障设施的规模缩小到极限,整艘战舰除了在前部舰岛安排了约300平方米供人类活动的空间外,其余部分全部封闭,人类无法进入。
当然了,从实际角度出发,天枢号的舰体还是配备了狭小的专供小型自律机械来去的走廊和用于执行战舰自动化运维工作的可塑性机械臂等无人设施以保证舰船的正常运行。
取消绝大多数人类活动空间的好处就在于这一措施节省了超过50%的舰内空间,而这些宝贵的空间可以分配给舰船武器、防御、航速等方方面面,舰船的其他指标又能够随之增强,这样的结果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除激光近迫武器系统外,天枢号所搭载的电磁副炮组:8座ASEGS/FF-2P12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也能在中近距离上拦截敌方来袭火力,在来袭弹药尚未进入激光CIWS的射程之前,就由副炮组对它们进行拦截,通过精密火控系统和阴离子盐高爆弹/退-融粒子高能光束。天枢号的双模式副炮能够在来袭火力抵近激光CIWS射程前有效削减其数量,从而有效减轻激光近防系统所面临的防御压力。
海雾舰船和人类舰船间的理念差异还体现在舰体受损后的损管维护上。对于人类战舰而言,在受伤时,应该立刻派遣船员和自律机械进行紧急损管,尽一切可能减小舰船受到的损害,如果损伤过大,舰船应该退出战场,在相对较安全的后方进行周全的舰体维护。然而对于海雾而言,由于它们的舰体是由纳米物质组成的,打坏了还可以随时更换。这就使得海雾们的战斗方式总是透露着一股“爷不差钱,硬莽就完了”的气息。反正就算被击沉,只要战舰核心还完好,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塑舰体卷土重来。因此,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以往很少考虑受伤损管的问题。
然而现在海雾们是在和人类合作,作为贫困户的人类虽然一直看不惯海雾们的硬莽打法,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战法有的时候很有效。然而,这并不是人类不为天枢号配备完善自律损管系统的理由。
天枢号搭载的自律损管系统的核心是被布置在天枢舰体核心区内以“不破之盾”装甲系统严密防护的舰载纳米虫巢。作为天枢号完善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纳米虫巢的主要职责是作为智能灾害应对系统的生产部分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平时虫巢所生产出的大量海雾纳米物质将自行部署于战舰各处预留的槽位中;当出现战舰受损的险情时,遍布全舰的复合资讯感知网络将会把相关信息反馈至战舰核心(Union Core),核心将依照险情等级向目标区域派出小型自律机械,并同时启动目标区域的自动灾害应对设施。主机的损管子模块同时也拥有自动灭火装置、舱内排水管网及多段式自动水密隔断舱门的控制权限,以此确保在人类船员完全不用插手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对进水区域的层层封闭与排空抢险——对于交战期间频繁遭到电磁炮穿射“爆燃”轰击的外部区域来说,这种自动损管是唯一可行且确实可靠的维护手段,无惧炮火威胁的微型自动机械群可以在仓储物料的支持下切实负责缺损处的漏洞封堵与管线修复;当核心区遭受致命一击时,它们甚至能够在脱机情况下消耗自身来强行还原部分重要设施,但因此削减掉的部分需要通过虫巢来相对缓慢的制造补充。
除了遂行舰体运维管理任务外,天枢号储存的纳米物质还作为防护系统的补充,在光电设备探测到来袭火力时,主机将迅速计算敌方剩余火力的弹着点并根据来袭弹药种类分析其威胁等级,随后按结论指派纳米物质在舰艇弹着点外表面组成一面充能纳米护盾。根据来袭目标数量与威胁程度,这层“护盾”有着灵活的变化范围——大小范围从2.5%舰艇表面积到34%不等,等效防御能力则对应从25m标准装甲钢到100 mm不等。倘若是大量的中小型火力来袭,将会形成大面积、低厚度的纳米物质墙;假如是少量高威胁的目标,则会形成小面积、大厚度的纳米物质墙,竭尽一切可能削弱来袭目标。
倘若真的遇上了铺天盖地的来袭火力,以上措施都不能完全拦截的极端情况,天枢号仍然具备最后的手段:既然舰上绝大部分区域不会搭载乘员,那么在这些区域内……连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也变得不必要了。
在改建工作宣告完成后,作为附属的提高舰船防护能力的措施,天枢号彻底抽除了舰体内的绝大多数空气,全舰除前部舰岛和舰体变形结构外,其余舱段一律严格按照军用三防标准封闭。并将这些被封闭舱段内的空气全部替换为了化学性质较稳定,常温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氮气。
在这种情况下,敌方飞行物就算能命中舰体,也会因为舰内的无氧环境而无法使损害进一步扩大,在船舱里没有人类乘员的情况下这种损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更加有利的是,氮气的摩尔质量(28)与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29)相近,因此哪怕在舰体短暂失压的情况下,能泄露的氮气总量也相对较少。不过考虑到可能的额外损耗,天枢号还是在舰内设置了多个总容量达800立方米的液氮储存罐,并且采取分散式布局,即使意外损失几个也不会导致完全丧失调节舰内氮气含量的功能。
这里就需要提一提天枢号的冗余设计,尽管平时舰体内部充满了氮气,不可能发生着火、爆炸等情况。然而作为战斗舰船,凡事总要往最差的方向去考虑,天枢号的损管系统是按照在空气环境中作业的标准去设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战舰起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天枢仍然保留了完善的自动灭火系统的原因。
此外,天枢的其他重要系统均有一份甚至多份冗余储备,尽管占据了不少额外空间,但能确实地提高舰船生存性。
除去诸多硬杀伤措施外,天枢号还安装有增强型电子战系统(Enhanced 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EECM)。能够高效地对敌方来袭弹药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压制和欺骗。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天枢号搭载的EECM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采用上述技术的EECM系统可以有效干扰500千米外的雷达和其它电子设施。
在水下战方面,天枢号主要通过声学原理来对敌方水下兵器进行各种诱骗。这些诱骗措施包括拖曳式鱼雷诱饵、自航式鱼雷诱饵和噪声干扰器等。天枢号的声学诱饵主要采取海雾制式主/被动诱饵和人类自己的被动诱饵,前者通常安装在海雾标准主/被动诱饵运载舱中,从舰体侧舷鱼雷发射管发射入水后即开始对敌方水下武器进行一系列干扰,比如模拟本舰的声纹信号使敌方鱼雷偏离目标。而后者则通常安装在舰上,采用播放噪音等方法干扰对方声学传感器。
相比于通过软杀伤措施干扰敌方鱼雷,天枢号还保有完全由人类自研的“鱼雷告警系统(TWS)”。作为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的一部分,TWS包括一个目标获取/战术控制组件和CAT鱼雷。这套系统借鉴了“海蜘蛛”反鱼雷鱼雷的思路,但借鉴中又有创新,比如其搭载的CAT鱼雷采取了“子母雷”的构造,母雷是一枚经过改装,将原有的聚能战斗部更换为搭载子雷的舱段的SVT4700“潘多拉(Pandora)”610mm超空泡鱼雷。之所以选择这种鱼雷进行改装是因为其直径在人类所有现役水面舰艇鱼雷中最大,而且航速也能达到上百节,可以快速前出拦截敌方水下武器。
舰船动力系统:
在天枢号的研发过程中,人类和海雾虽然存在着诸多分歧,但在主体思想上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而这个主体思想就是“哪一方的东西更好用哪一方。”
因此,依照这个共识,尽管东亚各国能够生产舰用动力装置的企业彼此之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大家都想吃下这笔订单,甚至于发生了恶性的商业竞争事件。但海雾随后就拿着她们的缩退-融合反应堆给所有参与竞争的人类企业来了一次降维打击,海雾在展示会上展示的成品只有巴掌大,却能够供应一整座大型城市的所有用电。尽管各国政府中,希望人类在 “天枢”项目中贡献程度超过海雾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似乎认为这样就能够证明人类比海雾优秀,但不管这些人如何给人类乃至本国竞标企业以巨大便利,如何想方设法给海雾的竞标增加难度,所有的小手段都在海雾手里的那个展示用反应堆启动后被无情地粉碎了。
海雾们拿来投标的是她们每艘战舰上都在应用的标准塔纳特尼姆重力子机关,也就是人类所称的缩退融合反应堆。通过人类方的研究,这种反应堆内含有两个受完善约束的超微型泡沫重力子黑洞,通过两者间的缩退作用汲取大量的能量。除缩退作用外,黑洞本身散发的霍金辐射也能被吸收利用,进而提高反应堆的能量利用率。
即便海雾们平日个个都是耗能大户,一发退-融粒子光束炮释放的能量就相当于一座中等火力发电站一天产生的电量,一发超重力炮更是能够消耗掉一整座城市一天用掉的能源。然而海雾们的舰载重力机关供能水平则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据日向估计,一般海雾大战舰级的所有重力子机关一起供能就能满足全球所有的供电需求。
天枢号作为超越超战舰级的战舰,舰上搭载有足足四台超战舰级的重力子主机关,相比于可在引力涉动环境下随意移动的重力子子机关而言,这四台重力子主机关体积庞大,且被固定在舰体内部并施以一层额外的强制波动装甲保护。但它们能产生的能量也是子机关没法比的,在这四台重力子主机关的支持下,天枢号能够支持海雾的各种制式超兵装和其他的各类设备,由于其能源实在充沛,实际上只需两台反应堆就能满足全舰日常的使用需要,但考虑到超重力炮和预定计划装备在舰体中轴线上的次元收敛轴炮的需要,还是额外设置了两座反应堆加强出力,平常这两台反应堆处于关机状态,只有在启动超级武器的时候它们才会启动,为舰载超武供能。
有了充沛的能源,还需要与其相称的强劲动力来推动舰船达到设计航速,进而增大舰船机动性。为达设计指标,人类各企业还是展开了激烈竞争,然而最后的胜利者还是用重力子引擎进行降维打击的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
海雾的重力子引擎是和重力子机关实质上是一系同源的延伸技术,相较于重力子机关而言,重力子引擎则是将退缩作用产生的能量全部朝着船尾进行简单的收束与放射,进而产生推力推动船体前进,由于缩退反应释放的能量实在巨大,因此在放射后能够赋予舰船极快的速度。
搭载4座标准重力子引擎的海雾超战舰能够达到120节以上的航速,而天枢号在引入了同样的四台引擎和辅助推进引擎后在全速推进(Full Burst)状态下可达到最高200节的航速。相比于人类自己上40节都难的舰船而言确实是降维打击一般的存在。
在采用海雾制式装备的同时,人类也没忘记自己的天分就是创新。通过与海雾心智模型日向的合作,人类成功改进了原本海雾所使用的能源网络。天枢号所使用的“舰船智能综合能量网络(IIEN)”不仅对原有的海雾能量网络进行重新布线,还引入了人类使用的综合电力系统(IPS)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海雾原有能源管理系统的不足。IPS统合了天枢号的推进系统和能源系统,通过舰船能网为推进系统、高能武器系统、通信、导航与探测系统等提供电能,实现全舰能源的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大大提高了能源管理统筹的效率。
舰船主系统:
对于人类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雾是相当神秘的敌人,虽然早已将人类绝大多数的舰队送入海底,却始终不靠近近海一步;虽然自身具备的技术实力深不可测,但却要采用老旧的二战战舰进行伪装。这个正体不明的敌人身上,仍然有诸多谜团。
不过在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与人类签订协议后,原本以为一切谜团都将得到解答的各行业学者们却懊恼地发现,就连海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她们也只是遵照海军法典的命令来行动,对于自己的起源也是同人类一样不知所措。
即便如此,通过对海雾技术的研究,人类还是破解了不少的谜团,比如通过对海雾战舰核心(Union Core)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断定,海雾战舰核心是一台具备全能性的超级量子计算机,一艘重巡级战舰核心的演算能力就相当于全球前五百强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总和。
通俗地来说,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也就是学术界常说的“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即经典计算机)”,不管是屏幕上的图像还是输入的文字,这些信息在硬件电路里都会转换成1和0,每个比特要么代表0,要么代表1,这些比特就是信息,然后再进行传输、运算与存储。正是因为这种0和1的“计算”过程,我们才称它为“计算机(Computer)”。
而量子计算机则基于完全不同的计算原理。利用量子天然具备的叠加性施展并行计算。根据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即所谓的“叠加态”)。也就是说0和1在微观粒子中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尽管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然而这是已经被观测证实了的没有半点虚假的现象。这就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线程”(经典计算机实际上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运行一个线程,但由于在线程间切换的速度可以十分短暂,因此看上去就像能同时运行多个线程一般),因此具有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每个量子比特,不仅可以表示0或1,还可以表示成0和1分别乘以一个系数再叠加,随着系数的不同,这个叠加的形式可能性会有很多。
尽管量子计算机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然而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现在的人类只能造出在某个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这也可以说是量子计算机的不完备版本。如果通俗地讲,我们将经典计算机比作一个加减乘除都会的孩子,那么现在人类能造出来的量子计算机就是所谓的“痴呆天才”,它只会算加法,但是算加法的速度比一百个会四则运算的孩子加起来都快。而这便是现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然而,对于海雾而言,人类在这方面的极限,甚至摸不到她们的小腿。一直以来海雾的智慧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而随着人类对海雾战舰核心的认识逐步深入,学术界开始倾向于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海雾的智慧主要来源于她们的战舰核心。正是这台全能的量子计算机赋予了她们智慧。
作为一艘海雾和人类共同设计建造的战舰,天枢号的舰载主机呈现出相当鲜明的合作特征:以海雾战舰核心(Union Core)为核心,在其周边则配备有人类制造的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和作为战舰核心辅助运算模块的ALAS/CC1600并行式蜂窝型辅助计算结构。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担心只靠一颗核心的运算量不足以满足天枢号的使用需求,海雾方面慷慨大方地给出了六颗战舰核心用作主战舰核心的辅助计算模块。其中,除了海雾战舰核心是不可替代的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可以实现插拔更换的商用现货(COTS)。通过借鉴商业标准和趋势,使得天枢号的舰载主机能够获得持续更新与增强,获得了升级效率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生命周期成本,并使其具备快速部署能力,系统重构能力和多变的任务适应性。而且,通过使用技术上业已成熟的商用标准,更是能降低研发风险,节省资金。
前面提到过,现有的量子计算机(或者叫“量子处理器”可能会更贴切些)只能做到对单个问题的超高速运算。而所谓的“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就是将成百上千个对不同问题进行运算的量子计算机并行。从而实现近似经典计算机的全能效果。人类方给它起名为“心智单元”以体现和海雾的深厚渊源。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心智单元究竟怎样接近“全能”,是99%也好,99.9%也好,乃至99.999999999%也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和真正100%全能相差的那1%、0.1%,还是0.000000001%总是会在长期的工作后被放大无数倍,最终变成无解的系统致命错误(Fatal Error)。因此,对于天枢乃至以后将要下水的一系列海雾与人类共建的舰船而言,在心智单元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必须进行对心智单元的重新校准与重定向,保证加载的心智核心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船电系统:
为了应对从正常航行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需求,天枢号配备了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舰载电子设备,足以使她有效应对绝大多数情况。
作为海雾和人类技术的集大成者,世界上第一艘“超信息化战舰”,天枢号采取了人类方提供的全舰计算环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nment,TSCE)技术。这一技术旨在构建一个能够供外部各种终端应用软件运行、操控、显示的开放式虚拟计算环境,对所有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为舰船其他子系统甚至编队行动提供计算资源和相关软件。TSCE为战舰平台、作战系统和支撑保障系统提供单个计算环境,为各类应用提供中间件平台。TSCE允许天枢号以同一计算资源对通信、雷达、侦查、对抗、导航、武器等多个任务系统的终端应用进行横向集成,以同一的管理和中间件纵向集成了从底层物理硬件及其各种操作系统、借口、协议等,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烟囱”式系统结构。通过TSCE,天枢得以减少集成工作并获得跨越多个域的通用模式优势。
即便海雾的战舰核心能够包揽一切舰上的计算任务,但是人类对于海雾制品总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与海雾合作时便以“保留足够冗余”的名义增加了许多人类制造的计算模块。天枢号的TSCE基础硬件设施包括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分布式适配处理器、网络设备等几个部分。其中,EME通过体积巨大、坚固的封装箱将由来自IBM、英特尔、微软等厂商的准军标民用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商用现货(COTS)硬件组成的任务系统电子设备与外部海上环境隔离,包括冲击、震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同时EME提供对商业准军用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物理保护、噪声隔离、冷却和电源制式等要求。为提高冗余,天枢除了在核心区部分布置了集成式的舰载主机,还在舰体的周身布置有25个这样的封装箱,内部容纳了安装有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刀片服务器、机柜及配套设备。
天枢号的TSCE可分为核心+接入的双层架构。其中接入层采用了自由度极高的开放式体系架构(OA),层与层、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和协议进行交互或互联。考虑到舰船的作战系统、机械、电气、通信等任务系统的不同需求,TSCE进行了分类标准和通用化,通过采用EME,为数据处理设备提供了安全的工作环境,通过可灵活布置的适配设备连接各个子系统,支持常用的工业现场总线借口。由于海雾有自己的“共同战术网络”,因此天枢号还采用了一套人类自己制造的网络系统:与双层体系系统架构相配合的双层光纤以太网,配合覆盖全舰的5G基站,实现全舰战术和非战术网络的一体化。而核心层由于关乎舰船心智体的安全,因此没有采用安全度相对较低的开放式架构,而是采取了封闭式架构,并配合以自主编写的安全管理子模块,使得天枢号的核心系统具备了极高的安全性和冗余度。双层结构的配置既兼顾了安全性又保证了开放性,极大地增强了天枢号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有了核心层整合计算资源的支持,自然还需要有来自应用层的支持,才能遂行各种任务。由于留给人类和海雾东洋舰队的时间并不十分充足,因此天枢号在综合作战系统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成熟的“宙斯盾”战斗系统,并针对和海雾的协同作战进行了调整,使得天枢号宙斯盾系统发出的指令能够被海雾共同战术网络所兼容。海雾的“共同战术网络”是海雾舰队所专有的分散处理型战术网络系统。平时海雾各舰艇都会将所取得的信息上传至这个网络中,而这些信息在很多时候对于制定战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共同战术网络同时也能作为数据备份而使用,并能在海雾战舰提供运算力支持的情况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析。然而这个网络只有海雾舰艇可以登录,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不解决人类和海雾数据网络互联互通的问题,人类与海雾间的协同作战恐怕就要回到二战期间靠旗语、灯光信号来进行互相通讯的局面了。因此几乎在和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时间,针对海雾和人类网络的兼容性研究就立马开始了。这一研究对人类和海雾都尤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套兼容体系将来不仅会用于天枢号上,还将会成为人类舰队和海雾东洋舰队协同作战体系的核心。
因此在人类和海雾可谓是不计代价的投入下,一整套能让人类的数据链与海雾共同战术网络相连的兼容程序以及用于支持它的全套机电设备最终还是问世了。由于付出了比预想时更多的时间,因此在完成研究后人类几乎是立刻就将一套试做型安装在天枢号上,对于人类和海雾东洋方面舰队而言,让天枢号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因此不管这套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先装上去,留待以后再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为了加强抗干扰能力,天枢号对每一个搭载基础硬件设施的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都施以了厚厚的电磁护盾,足以抵御100万吨当量级以下的核爆带来的电磁脉冲冲击。
除了电磁护盾外,天枢号还将SAFENET光纤总线加入自己的双层光纤以太网中,即便海雾表示她们有比光纤更高效的传递措施,然而人类依然坚持他们“保留冗余”的措施。作为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光纤可作为光传导工具,进而被应用于长距离通讯。光纤传输不仅具有频带宽、损耗低、重量轻等优点,还由于组成光纤的材质是石英,只传光,不导电,不受电磁场的作用,在其中传输的光信号不受电磁场的影响,故光纤传输对电磁干扰有很强的抵御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在光纤中传输的信号不易被窃听,因而利于保密。
作为拥有“宙斯盾”战斗管理系统的盾舰,天枢具备了可以遂行区域防空任务的能力,然而要想真正执行这一任务,精密的雷达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可能会出人意料的是,在火力、航速、防御等方面对人类战舰构成绝对优势的海雾舰船,在探测方面实际上跟人类平分秋色,她们也采用和人类一样的相控阵雷达设计。然而还是由于海雾的技术水平,她们所使用的相控阵雷达除了仍然受限于地球曲率导致其探测范围依然有限外,在其他地方可谓是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所能认知到的极限。
不过,相比于人类而言,海雾的系统整合水平还是大大落后的,因此即便海雾的相控阵雷达怎么优越,但对于系统整合而言,也就是不仅要将雷达融入舰船体系当中,更要发挥其在多艘舰船的协同作战行动中应有的作用。
在这一基础上,天枢号前部上层建筑安装有高大的射频综合桅杆,其上装设了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和综合雷达系统(IRS)。从表面上看,天枢号只安装了这两种雷达,而实际上这两种雷达不论哪一种都是一类雷达的合称。
顾名思义,典型的双波段雷达实际上应包括多功能雷达(MFR)和远程广域搜索雷达(VSR)两个部分。对于天枢号而言,她的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R)包括由人类提供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海雾负责生产的一台ALN/FF-AESA-X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和一台ALN/FF-AESA-S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其中,ALN/FF-AESA-X X波段雷达(MFR)主要完成低空搜索和超低空搜索,同时还支持导航功能;ALN/FF-AESA-S S波段雷达(VSR)主要完成远程空域搜索和超远程空域搜索。尽管整个双波段雷达系统只配备了这两部雷达,然而得益于海雾技术和人类的系统整合能力,在经过整合后一部雷达即可承担过去水面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反导雷达、目标捕获系统、雷达助降系统等5种雷达的全部工作,而且在性能超越它们的同时其设备重量和体积仅是这些雷达加起来总和的几分之一。
由于是人类和海雾共同设计的第一套双波段雷达系统,因此考虑到要混合使用,在设计阶段时就尽可能地实现了两种不同雷达组件的通用。这两种雷达的部件可互换率高达89%,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互为冗余的作用。
两种雷达为了通用而采取了许多统一的设计,比如T/R组件采用全新的氮化镓材料,在性能和尺寸都进一步降低的同时抗击穿能力也有质的提升。再加上雷达天线基板采用海雾方提供的室温超导体材料制成,使得电流在传输中不会发生损耗,同时也不会散发热量,从而大大缩小了雷达设备所需的冷却系统的体积,从而使得整部雷达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大缩小。最大限度地减小舰船重心的上移,对于航行稳定性更是有极大的提升。
DBR系统还统一采用了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雷达波束,使雷达具有波束指向性更高,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更强等特点。
得益于海雾的超精尖加工技术,无论是MFR还是VSR,相比于目前人类相控阵雷达的各项指标都要高上不少。AESA-12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每个阵面有70000个T/R组件,尺寸在比人类雷达小30%的基础上数据性能高出56倍。加上采用室温超导体的决定让它的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其平均输出功率约为50MW,峰值输出功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MW。且单个阵面的最大增益高达60dB。
除此之外,ALN/FF-AESA-X和ALN/FF-AESA-S也采用了RMA(Radar Module Assembly,雷达模块组件)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可重构概念”,即阵面大小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和平台可以选择合适尺寸进行安装。多个T/R组件组成一个雷达模块组件(RMA),通过增加RMA,可以实现不同尺寸、功率的雷达版本,安装在不同的舰船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两种雷达实际上都有多种天线阵面选择,然而安装在天枢号上的MFR和VSR两种雷达却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三面天线的标准构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控阵雷达的电扫描波束在偏离轴心一定角度后就会明显变宽,造成天线增益、雷达侦测距离和解析度的显著降低,因此绝大多数单面相控阵天线波束扫描方位角极限为120度正负60度。虽然理论上来说三面天线就能实现360度的全覆盖,但为了确保目标通过两面天线波束交界时仍然能保证持续有效跟踪,一般相控阵雷达将扫描方位角限制在90度,并采用四面天线实现360度全覆盖。但由于海雾出色的信号控制技术,使得天枢号只需安装三面天线阵,也能具备和那些搭载四面阵的人类舰船一般完整且更加高效的作战能力。
高度的扩展性让这两种雷达具备优秀的适装性,能被安装在上至航空母舰下至驱逐舰的海雾舰船上。同样的拓展性也使得尽管两种雷达都有各自专业的领域,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在它们专业外的地方就表现糟糕。在MFR进行目标照射和引导时,VSR也能进行低空搜索,从而实现雷达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精确跟踪的目的。
在信号处理方面,DBUWR系统也采用商用现货进行控制与信号处理。高性能的COTS服务器利用雷达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分析,包括通道均衡、杂波滤波、多普勒处理等内容,并可执行多种电子保护算法。由于两台雷达在后端进行了信号整合,共用同一台计算机,因此两部雷达能够同步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任务分配、功率输出、频率/频带等雷达系统整体指标达到最佳状态。
前面提到过,MFR和VSR在硬件方面89%的零件均可更换,而实际上,两者的软件系统更是可以实现100%的互换,无论是MFR还是VSR,都通过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方式互为软件备份,最多只是关闭几个模块和开启几个模块的区别。因此,战时两台雷达中如果有一台损坏,另一台也能马上启动平时被关闭的模块,使其迅速具备另一台雷达的全部能力。
尽管天枢号上安装的DBUWR功能多样,性能优良。但它终究还是不能只手遮天,仍然有一些非作战雷达使用需求是双波段雷达做不到的,而这时候,就需要综合雷达系统(Integrated Radar System,IRS)出马了。这种雷达同样也不是某一部雷达的称呼,而是包括了航海雷达、平面搜索雷达等一系列舰船辅雷达的总称。综合雷达系统通过整合光电侦测/射控,将所有辅雷达进行了同主雷达一样的系统集成和后端整合,在提高雷达系统整体效能的同时,也使得舰船电磁环境为之一新。彻底杜绝了旧时代战舰“开了这个干扰那个”的窘境。
综合雷达系统还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雷达系统无响应时的备份存在,即使遇到双波段雷达损毁的极端情况,舰船仍然拥有基本的自保能力。在DBR系统正常工作时,综合雷达系统则会作为主雷达系统的补充存在,两者协同工作,各有侧重,保证天枢号的正常运行。
在大海战期间,尽管人类出动了以F-22为代表的众多隐身机,然而在海雾的面前,它们的命运也没有比那些非隐身机强上多少。
这使得人类不得不猜测,可能海雾的舰载机确实远远不如人类,但海雾至少有着成熟的反隐身手段。
这一猜想在东亚各国与海雾东洋舰队达成协作后得到了证实,部分海雾舰船搭载有量子雷达和太赫兹雷达的复合观测系统。对于隐身结构有着极强的探测能力。不过由于这套系统相比于相控阵雷达而言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力,加上相控阵雷达也不是完全不能发现隐身机(就算发现了……老娘有强制波动装甲和克莱因立场护盾,还怕你蛐蛐隐身机?),因此这套系统只在大海战期间使用过,在战后人类的主要海空力量都被摧毁殆尽的情况下,海雾舰船们也就撤装了这一套系统。
然而对于东亚诸国而言,情况可能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海雾舰队与海雾舰队间平常难得交流,大家一般都只管自己的海域,只有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时才会呼叫其他舰队的帮助。因此,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所拥有的技术,可能其他舰队不一定有,但反过来也是一样。为了避免海雾远东舰队或者是其他舰队什么时候掏出一件光学隐身迷彩或者吸波能力达到99%的隐身涂料出来,人类还是为天枢加装了一套ALN/FF-QTR-04量子雷达/太赫兹雷达复合观测系统。量子雷达利用光子对目标进行成像,由于任何物体在接收到光子信号之后都会改变其量子特性,所以这种雷达能探测到隐形飞机,而且几乎是不可被干扰的;太赫兹雷达则由于其波长短,大约在30um—3mm的范围内,远小于微波与毫米波的波长,因而可以用于探测更小的目标和更精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它却又包含了丰富的频率,有着非常宽的带宽,能以成千上万种频率发射纳秒以至皮秒级的脉冲,大大超过现有隐身技术的作用范围。复合观测系统能对隐身战机乃至隐身战舰进行有效的探测,配合强大的相控阵雷达能够做到先敌发现和先敌打击。
在战场上,同友军间的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一艘舰船的技战术水平多高,如果没有友军的帮助那最终也只能是孤掌难鸣。因此,天枢号不仅自身得具备优良性能,还得融入人类-海雾协同作战体系中。连同友军一起才能在战场上打出最凌厉的组合拳。
这需要天枢号具备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
在新时代背景下,战斗兵器日益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CEC的产生正是来源于新时代技术发展对海军战略战术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来说,所谓的“协同作战能力”就是通过网络,友军各战斗单元都可以得到来自整个战区内所有单位传感器的信息集合,而不再是只能得到本地传感器的有限信息。通过复合跟踪和识别,战斗单元可以追踪并打击原本无法被探测到的目标,作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说白了,CEC就是通过一个整体网络,将整个战区内所有的小至士兵大至航母的友军单位联系起来,实现作战资源的最大利用。
CEC通过实时、超视距、高速的分布式网络来共享各平台的传感器协同检测数据,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各协同作战平台采用独立的高容量并行处理算法来融合传感器数据,形成对战区情况的精确认知和高度协调。
天枢号通过CEC系统以及海雾舰船固有的“共同战术网络”终端以及能够让这两者实现有效稳定沟通的兼容模块,获得了系统整体对抗的优势,主要包括扩展战场态势感知,地面、海面和空间传感器信息的共享扩大了探测范围。通过远程探测/精确跟踪,可更早做出发射决策,从而克服单平台传感器探测范围的限制,扩大武器的有效使用范围,具备从其他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打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天枢号还可实现面向任务的传感器重组,由其中部分信息感知功能系统临时组成一个新的特定系统用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增强对作战空间的一致性理解,有效缩短系统反应时间,提高拦截概率。此外,由于CEC的数据共享允许局部无线电静默,分散的战斗单位由于具有相同的态势图,可以从不同区域拦截突防目标,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斗能力。在敌方实施干扰时,多传感器的组合可以维持战场态势图。总之,CEC系统的问世和大量推广将会把参战各单元进行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可谓是开创了人类与海雾间战争的新纪元。
前面提到过天枢封闭了几乎所有舰内空间,只为6名乘员(在预定计划中是曾经的海雾潜艇伊欧娜的成员组)准备了一个50平方米的“综合信息中心(Integrated Information Center,IIC)”。由于考虑到乘员不可能通过舰上四通八达然而只有手臂粗的检修通道抵达问题区域,因此在设计时采用了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
所谓的“集成舰桥系统”,就是在舰桥区域构建的一个集导航、驾驶控制、航行管理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集成系统。
人类和海雾为天枢号设计的IBS参考了伊欧娜的“人类全权操控(Human Full Authority Control,HFAC)”理念进行设计的。当舰上载有人类时,他也能通过整合舰桥系统拥有与舰载主机相同甚至更高的权限,从而实现对全舰全部功能的操纵。而不至于被排斥于战舰核心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通过吸取应用在伊欧娜上经过长时间测试的成熟经验,IBS的描述层(也就是显示给人看的那一部分)通过舰载主机的即时演算简化人员操作,并且通过对安装在舰体表面各处的微型摄像头进行后端整合、转码,随后将其投射在舰桥内部,通过舰内5G基站实现低时延、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从而在屏幕上构建出清晰度达到4K的精细画面。检修人员可通过屏幕,观看到全舰的任意一个部分,并可对画面进行360度旋转,缩放等操作。海雾提供的海雾标准操作系统能够综合舰载主机的数据,将舰船各系统的情况即时显示在屏幕上,方便检修人员查看。由于全舰对人类封闭,因此检修人员只需坐在舰桥内,动动手指,自然会有小型自律机械帮他们完成余下的所有工作。
自然,作为海雾舰船,天枢号仍然保留有“海军法典(Admirality Code)”舰队自动化系统底层控制指令集。在海雾提供了战舰核心供人类研究后,人类终于对海雾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海军法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这么说,所谓的“海军法典(Admirality Code)”是一系列烙印在海雾系统底层的源代码和控制约束矩阵指令集合的总称,海雾的一切均建立在“海军法典”提供的地基之上,尽管这一指令集已经长久没有响应,原因不明,但即便这样人类也不能完全弃它而去。除非彻底弃用海雾的所有系统。然而这么一柄高悬在人类和海雾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不能就这么坐视不管,由于海军法典对海雾的绝对性命令,海雾们连违抗它的指令都做不到,但海雾做不到的并不代表人类也做不到。通过天枢号上应用的大量人类设备,人类能够绕过海军法典的限制,继续控制舰上的系统。当然,代价则是失去海雾的大部分超科技和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传统的坚守,天枢仍然选择将IIC置于传统舰船上的舰桥位置而非更安全的船体内部,并为其保留了用于观察外部情况的观察窗。当然,为避免相比于装甲钢更加脆弱的钢化玻璃在敌方火力打击下破碎的风险。设计师们还为这些观察窗准备了收放式的强化装甲模块。这些模块在正常航行时呈开启状态,一旦战斗开始,这些平时位于观察窗上方的强化装甲模块会迅速沿着观察窗外侧内置的滑轨滑下,将整个观察窗覆盖起来。当然,不必担心观察窗被遮住以后看不到外界景象,强化装甲模块的背部内置超清液晶显示屏,会将光电设备接收到的影像实时显示给舱内成员。并布置有完善的减震措施,保证这些娇贵的显示屏不会在战斗中因强烈冲击而损坏。
舰载声呐系统:
正如同天枢号的其他部分一样,天枢号的舰载声呐系统同样具备和其他舰船子系统一样的三大特点: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与高度协同性。天枢号的ALN/FF-USW-2A15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包括了1座人类提供的ALN/2S23双波段舰壳声呐系统和1座海雾高精度声呐系统(附带72个海雾标准自航式声呐浮标);以及一座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这三种声呐系统共同构成了天枢号的水下作战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双波段雷达(DBR)一样,被统称为ALN/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的两种声呐系统被分别安装在船舶球鼻艏内的两个上下圆柱体中。ALN/2S23-H舰壳高频声呐系统具有极高的精度,能够支持在航行中规避鱼雷攻击的能力,而ALN/2S23-M舰壳中频声呐系统主要用于侦测潜艇。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则采用稀疏阵技术和模块化结构,由多个不同频段的模块组成。具备远距离被动探测、噪声测向、跟踪和识别功能。其强大的功能足以支持包括反潜战、鱼雷防御告警接收、水面舰艇远距离探测等任务。不过拖拽声呐毕竟要考虑到便于拖拽的体积限制等,因此性能肯定比不上安装在球鼻艏内的两位大哥,其强大性能仅仅是针对同类产品而言。因此,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主要执行大范围远距离初始探测,引导舰载反潜直升机迅速飞往目标区域展开精细化搜索。除此之外,采取模块化设计的做法降低了维修和更换难度,战时仅需3分30秒即可完成不同模块的换装。
ALN/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结合了最新的军用声呐和商用信息技术。采用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制作的发射换能器,信号产生和处理可覆盖0.5~7kHz,探测距离可达18~20海里。ALN/2S23采用宽带波形和相应的处理算法以抑制混响和浅水有源声学返回信道衰落的影响,从而将浅海中对安静型潜艇和鱼雷的侦测和识别效率改善50%以上。而ALN/2S23的功能还不仅于此,通过将舰上和舰外声探测集成于一体,ALN/2S23能够执行深海和浅海两种不同环境水下作战任务,应对近海和开放海域的多种目标,尤其是水雷和静音型潜艇,并且能在反潜战(ASW)模式和水下战(USW)模式间无缝切换。ALN/2S23采用独特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自动对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向舰载主机提供各种目标的优先级,大幅提高了其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天枢号的舰载声呐系统实际上是舰载主机“综合水下作战管理模块”的一部分。和这个模块的其他部分共用同一主机的优势使得舰载声呐系统可以同时进行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协同工作。系统内协作的例子比如通过ALN/2S23发射主动声波信号,再由拖拽的ALN/TSS-04负责接收回波进行处理,实现对停机静默潜艇的主动探测,从而弥补被动探测效率不高的缺陷,缩短作战反应时间。系统外协作的例子比如通过ALN/2S23舰壳声呐发送鱼雷告警信号给舰载主机,并对来袭鱼雷进行持续实时精确定位,直至舰载反鱼雷鱼雷击中目标。
除了人类提供的声呐组件外,海雾的高精度声呐系统则作为天枢号专业反潜模式下的增幅模块使用。携带的72个自航式声呐浮标能够在被释放后自主朝目标地点航行,一路上还能收集周边水域的信息通过海雾通用的量子纠缠通讯网络反馈给战舰核心。72个浮标能够覆盖以天枢号舰体为中心,周边500海里的所有区域,在这片区域内,即便对方是应用了微动瓦片技术来降噪的潜艇,一样会被极高精度的声呐系统发现。不过鉴于强大的性能也伴随着强大的运算力消耗,因此这套系统平常并不会全功率启用,只有在碰见棘手的水下对手或是大量水下目标时才会全功率运转。而且在全功率运转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舰船系统的工作效率。
舰载武装:
不论天枢号在船电系统、舰船防护、动力系统等方面下了多大的工夫,她终究是一艘不折不扣的战舰,多种多样的舰载武器系统才是她赖以直接杀伤敌人和予以自保的铁拳。
由于从设计之初,人类就计划建造一艘“超越超战舰级的战舰”,因此,天枢号必须在主要指标方面比人类方有明确数据的超战舰“大和”形成碾压态势,而正是因为天枢号围绕海雾主战舰核心采用的辅助战舰核心以及人类技术建立起来的辅助运算结构,天枢号的运算力比曾经的超战舰“大和”还要强出数十倍。也正因如此,天枢号对于人类和海雾的武器通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依照人类和海雾的共同意见,天枢号以前二后二的布局安装了4座ASEGS/FF-3P46三联装460mm线圈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1座ASEGS/FF-3P20三联装203mm轨道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置于舰体前部,8座ASEGS/FF-2P12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以侧舷各四的布局布置在舰体四周。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侧舷布置的这8门120mm双模式炮而言,它们可在舰载重力机关的引力涉动下与舰体主体分离,从而成为大型浮游炮。
作为人类与海雾的国际合作项目,东亚各国将自己发展至今,在各成员国的通力合作下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使用范围覆盖驱逐舰到战列舰的舰载电磁炮家族的“先进舰载电磁炮系统(Advanced Shipboard Electromagnetic Gun System,ASEGS)”项目与海雾的缩退-融合高能粒子光束生成技术相结合,最终造就了这种既不同于传统海雾舰炮也不同于人类现代舰炮且同时具备两者优点的双模式舰炮。
作为人类和海雾合作的结晶之一,ASEGS/FF-3P46三联装460mm线圈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以其高性能和良好的模块化和通用性得到了绝大多数海雾舰娘的交口称赞。作为一种全自动、垂直装弹的460毫米三管舰炮系统,ASEGS/FF-3P46能按照存储、初始化/可编写的程序装填和发射弹药。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攻击,可在其有效射程内精确、快速、大范围地对视距外的友军单位进行火力支援,在舰队决战时也可为友方主力舰提供支援和掩护,必要时也可兼任对陆攻击作战。
除发射实体动能弹的电磁线圈重接炮模式外,ASEGS/FF-3P46还具有海雾舰船们通用的缩退-融合高能粒子光束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ASEGS/FF-3P46将会与舰载重力机关相连,汲取缩退炉中因退缩-融合反应而被附着超强能量的高能粒子,并将其进行强长脉冲约束使其凝聚,进一步加强杀伤力,最后通过呈展开状态的炮口进行爆缩放射。任何目标在遭到这种粒子光束的打击时,首先就会因其上百万度的高温被气化,紧接着,携带超高能量的粒子将会在微观层面上与构成宏观结构的粒子相撞,产生连续且不可控的热核反应,进一步扩大损害,且对任何装甲构造都有极强的穿透能力。
除此之外,ASEGS/FF-3P46由于面向无人战舰设计,因此强调高度自动化,从而使其只需舰载主机的遥控就能运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转动组件(包括炮塔回旋、炮身俯仰、扬弹装填、弹库输弹等)均使用电动伺服装置取代了传统液压系统,简化机械结构、提升可靠度并降低了火灾风险。
ASEGS/FF-3P46三联装460mm线圈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配备92倍径460毫米口径身管;在电磁炮模式下拥有3发/分的持续射速,采用线圈+矩形同轴加速线圈的双段加速方式使得其有效射程达150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极限射程更是可达惊人的2400公里;在光束炮模式下拥有30发/分的持续射速,射程可达150公里。同时也配备有精密射控系统,在电磁炮模式下可选择精确打击和火力覆盖模式,而光束炮模式海雾方则未给出数据,因为她们自己也没有进行像人类一般精准却也消耗巨大的测试。在ASEGS/FF-3P46处于电磁炮模式时,精确打击模式下系统将抑制炮弹散布,其有效射程内圆概率误差不会超过5米。在火力覆盖模式下,只要目标位于天枢号装备的4座主炮的公共射界内,那么4座三联装主炮的一次齐射可以在数分钟内向目标区域投送相当于五个集团军属炮兵旅的全部火炮齐射的火力。
除主炮外,天枢还安装有1座ASEGS/FF-3P20三联装203mm轨道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和8座ASEGS/FF-2P12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作为副炮。由于主要的攻击职能已由主炮和VLS承担,因此这些副炮将承担中近距离拦截和区域防空的主要任务。
ASEGS/FF-3P20三联装203mm轨道重接/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配备85倍径203毫米口径身管,拥有10发/分的持续射速,20发/分的最大爆发射速;采用轨道+矩形同轴加速线圈的双段加速方式使得其有效射程达40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极限射程更是可达惊人的760公里。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天枢号并未给ASEGS/FF-3P20配备增程型炮弹。
ASEGS/FF-2P12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退-融高能粒子双模式炮配备75倍径120毫米口径身管,拥有30发/分的持续射速;尽管其最大射程仅为300公里左右,但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射程还能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也是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ASEGS/FF-2P12同样没有配备增程型炮弹。
出于节约舰上空间的考虑,天枢号上所有的舰炮均共用位于舰体中央的次元空间储存舱内的弹药库,为此对适用于460mm的装弹模组也进行了一定修改,由于203mm口径和120mm口径炮弹相比于406mm口径炮弹缩小许多,因此采取模块化改造后每个供弹模组可选装载10枚406mm炮弹、22枚203mm炮弹或50枚120mm炮弹,在后两种模式下每个模块分别重约25吨、18吨。
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ASEGS/FF-3P20和ASEGS/FF-2P12并未配备专业穿甲弹,但配备了穿甲高爆燃烧弹和纳米聚能高爆弹两种炮弹。由于舰载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反应时间极快,拦截用时极短,使得在一般情况下来袭弹药在击中舰体前就会被全部击毁,然而对于过饱和打击乃至采用高抛弹道进行灌顶攻击的弹道导弹而言拦截力度还是不够。这使得ASEGS/FF-3P20和ASEGS/FF-2P12必须着眼于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战舰。
除了显而易见的常规舰炮兵装外,天枢号还仿造大和号与武藏号的最终决战中,大和号所使用的浮游炮系统改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浮游炮系统,也就是平时折叠在舰体内次元储存舱中的128个ALN/FF-PTBC单装120mm浮游机动光束炮。这种浮游炮应用了和天枢舰炮一样的退-融高能粒子束收束爆缩放射技术,在舰载重力机关的引力涉动下可在舰体周边悬浮,并能够灵活地变动自身位置以规避敌方打击。在急需火力支援的情况下,这些搭载了人工智能以减少主机运算力的浮游炮单元能够一口气放出,凭借自己不逊于副炮炮击威力的高能粒子光束进行广域全向放射,不仅能够用来拦截海雾铺天盖地的导弹超饱和打击,也能对敌方进攻性部署产生有效的干扰,延缓乃至阻碍敌方的超武部署。
除电磁炮外,天枢·明珠还安装有20座IV-XX通用侧舷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同天枢号上大量的海雾制品和人类-海雾合研产品不同,这种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完全由人类开发,采用开放式架构,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适装性。出于通用性的考虑,IV-XX采取冷热共架的发射方式,其中冷发射模式时采用电磁弹射。
IV-XX采用8单元一组的模块化构装,并适配有5米,7米,9米三种不同长度的发射装置和同等长度的发射箱。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就很难再做改变,但发射箱可利用吊车随时更换,但要注意的是长发射装置可以换装短箱,但绝对不能把长箱塞进短发射装置里,比如7米发射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改装5米发射箱,但千万不能拿7米长箱塞进5米发射装置里。
IV-XX垂发的模块化构成不仅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模组,制造工作能与舰体建造同步进行,并且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像发射箱一样想换就换,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想再取出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IV-XX拥有史上最大的发射箱内径---1米,如此巨大的容积使得其可以装得下任何类型的舰载导弹。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不仅放宽了对导弹的限制,还使得总载弹量进一步增加。在装填某些小型导弹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一坑五弹,一坑六弹乃至一坑九弹的装填方式,从而使载弹量成倍提升。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天枢号只携带了20座共160个单元的发射系统,但却能一次装填四百多枚导弹的原因。
此外,由于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开放式软硬件架构与模块化延伸电子元件(Canister Electronic Unit,CEU),并通过模块化控制单元(Module Controller Unit,MCU)与舰上TSCE共同运算环境相容,IV-XX得以更经济又迅速地整合各种现有或新开发的导弹,只需要更换新的导弹控制软件,而不需更改发射器本身的软硬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发射器的导弹控制系通过CEU与宙斯盾战斗管理系统连接,所以导弹只需采用与CEU相兼容的软件即可。
IV-XX垂直发射系统在冷发射模式下弃用了成熟的燃气弹射冷发射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环保的电磁弹射冷发射方式。就像一座垂直安装在舰体内的电磁炮一般,以密闭形式封装的电磁加速导轨会将导弹弹射出发射装置,随后导弹自行点火起飞。而在一个发射箱中安装有多枚导弹的情况下,在一枚导弹被弹射出舱的时候,底部的紧凑型抓钩自然会保证剩下的导弹待在它们应该待的位置上。
当然,出于通用性的要求,IV-XX不能拒绝那些旧时代采用热发射模式起飞的导弹。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发动机尾焰对发射箱内壁的烧蚀,所有的发射箱在出厂时已经预喷涂了石墨烯抗高温涂层,并预留了燃气排导系统的位置。
发射系统很重要,但是发射系统里面装的什么显然更加重要。毕竟只有这些装在发射装置里的导弹才能给予敌人以致命打击。
天枢号在采用舰载导弹时也同样遵循“类少量大”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成熟的货架产品而非充满试验性质的新砰砰,当然那些威力大到能够忽视缺陷的除外。
根据人类和海雾方的共同预案,每次出航前,天枢号均会根据任务类型选择不同的装填方案,但在通常情况下,天枢号将会选择如下的“通用”装填方案:
10个模块装填海雾标准多用途打击弹药,共400枚。这种海雾战舰通用的导弹是海雾提供的成熟货架产品,量大管饱,体积小巧使其可以以一坑五弹的布局装填在VLS中,其通用性也允许其搭载海雾的侵蚀弹头或是人类方制造的振动弹头执行区域强袭压制任务。
4个模块装填ALN/SAM-151“黑白兀鹫”防空导弹,共64枚。同样是由于IV-XX的大内径,使得这种以往只能一坑一弹装填的导弹现在也能以一坑双弹的方式装填,64枚的总装填量得以让天枢号具备优秀的BMD(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6个模块装填ALN/FF-ASEM高超音速反舰弹道侵蚀导弹(Hypersonic Anti-Ship Ballistic Erosion Missile),共48枚。这种最大飞行速度达10马赫的重型反舰弹道导弹搭载了海雾的侵蚀弹头,是天枢的主要反超战舰武器之一,其侵蚀战斗部的直击能瘫痪一艘大战舰级以下的所有等级海雾战舰,然而优越的性能伴随着庞大的体积,尽管IV-XX的发射箱内径已是全世界最大,但对于“雨燕”庞大的体量而言最多也只能实现一坑一弹共48枚的总装填量。
除此之外,天枢号搭载的各型导弹均内置了弹群协同算法,使得他们可以在完全自律的情况下自主飞行,这种自弹群引导技术发展而来的软体算法能够将每一枚正处于飞行状态的导弹通过CEC终端连接在一起,通过搭载在某些改装导弹上的分布式服务器,不同型号的导弹得以互相共享数据并自主决策,这样的设计消弭了过去应用在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上的弹群引导技术中“领弹”和“跟随弹”的区别,由于外表并无差别,因此在敌方看来,每一枚导弹都可能是搭载了CEC终端的支援弹,这极大地增加了拦截的难度。而实际上,就算没有支援弹存在,普通的战斗弹群也能做到这一点,只不过效率和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已。
而随着技术发展,CEC终端在经过不断的“先进能力构建(ACB)”后,其体积大大缩小,可以被安装在绝大多数的友军单位上,不仅诸如战斗机这样的单位可以装上一套,甚至连一般的战术导弹都能在去掉攻击型战斗部后换上一套阉割版,这大大增强了前线单位间的连接强度。对于弹群来说,它们可以从几乎所有友军单位那里得到引导,这使得对弹群的干扰难度随正在同步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的数量的上升而上升。换言之,正在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越多,弹群的抗干扰能力越高。这样的特性在人类-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联合阵营对抗其他海雾舰队的大规模作战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考虑到保交作战中的反潜需求,天枢号的水下硬杀伤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天枢号在舷侧各安装有1座ALN/UWS-61-4 610mm四联装电磁弹射鱼雷发射管,这种发射管和IV-XX一样采用了电磁弹射冷发射的方式,可在2秒内射出全部4枚装填的鱼雷。在高效的自动换弹机构的帮助下,30秒内就能再次完成4枚鱼雷的装填。同时在舰体底部也安装有另外一套ALN/FF-ASCS-12 610mm电磁弹射鱼雷发射模组,基本技术和舷侧的ALN/UWS-61-4完全相同,能够在6秒内射出所有12枚鱼雷。
除了装填在鱼雷发射管里的鱼雷,天枢·明珠的弹药库里还留了128枚海雾标准610mm引导鱼雷,跟海雾标准打击弹药一样可选装侵蚀弹头和振动弹头;24枚SVT4700f“潘多拉(Pandora)”610mm超空泡音响鱼雷;36枚SVT47001“重锻潘多拉(Re:Pandora)”610mm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12枚海雾标准主/被动诱饵运载器作为备弹使用。
即便东亚各国中,依然有部分人类至上主义者带着偏见地认为人类技术第一,海雾都是些什么辣鸡。然而正如同在舰船设计领域人类与海雾的差距一样,在舰载武器系统领域人类和海雾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唯一的不同在于,这回是人类属于落后的那一方。
即便人类不想承认,但现实就是如此,因此,人类在决定舰载武器系统的时候还是直接采购了海雾的某些神奇黑科技装备,毕竟科学家们一时半会也研究不来,不如先拿来用着。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天枢号除上文所述的常规舰炮、导弹、鱼雷兵装外,还额外安装有一些海雾特种武装。比如安装于舰体一侧代号不明的海雾高精度狙击炮系统,安装在另一侧,同样代号不明的海雾相位点光束鱼叉。这种高精度狙击炮系统配备精密瞄准系统和大功率退-融粒子能量跃变环,能够将粒子束约束得更为凝实,进一步增大威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射程,且由于外围粒子与空气分子接触时会产生高温等离子,形成等离子髓鞘延缓内部的退-融高能粒子能量散失。这一等离子髓鞘不仅能在与空气中形成,在水中也是一样,因此这套高精度狙击系统具备打击水下目标的能力。相位点光束鱼叉的原理尚不知晓,但能确认它似乎采用某种可编程实光物质制造,具有跟普通鱼叉一样的延展性。这种武器的使用方式正如其名:对准敌人发射,在其带倒刺的实光叉头击穿敌舰装甲后就会牢牢地固定在敌舰体内,并在发射端的反复拉扯下不断扩大损害,最终除将敌舰拖到本舰面前或敌舰舰体结构不堪拉扯自行折断两种结局外别无他途。
似乎是为了致敬曾经的超战舰“大和”和“武藏”。海雾舰队的成员们强烈要求在天枢号的舰首增加一具超重力撞角。尽管人类方不少专家认为在现代海战普遍超视距的交战距离上,一具只有抵近攻击时才能使用的撞角并没有什么卵用。不过海雾们的意见也不能不听,于是最终天枢号下水时还是在舰首携带了一台超重力撞角。这台撞角跟海雾寻常的超重力炮并无多少不同,唯一的不同是它的约束放射装置功率特别强,这使得这台超重力炮的重力子束相比于标准超重力炮而言更加短小,但射程缩小的换来的则是在抵近距离内无与伦比的杀伤力,据实测,在只启用超重力撞角的情况下,其释放的能量能够让大战舰级的克莱因护盾作动系数在一分钟内从0%上升到100%。
除去常规兵装外,为和海雾的“蒙大拿”级超战舰和“狮”级超战舰对抗并形成单舰性能的碾压,天枢号配备有64个塔纳特尼姆重力子子机关和一座由东亚各国和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联合研发,集成双方最高技术的收敛时空轴炮。两者的组合不仅让天枢号在超重力炮的连射数量上达成了碾压,在超武质量上也与敌人持平,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超出。
由于海雾的重力子子机关性能相当优秀,且人类一时半会给不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因此在获取重力子子机关的设计后,人类对其仅有的小幅修改是更新了操作系统并导入新的能源管理软件,使得这些重力子子机关在能源利用率上高于传统子机关。但由于同样的改造也同时应用在海雾东洋方面巡航舰队的所有舰船上,因此这点改进也就不足为其花费太多篇幅。
由于在短时间内没有可能将超重力炮的威力提高一个数量级,从而对海雾超战舰形成碾压。因此在质量上和对手齐平的时候就要靠数量来碾压对手。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天枢号安装有多达64个重力子子机关,相比于大和的40余个而言多了将近150%。天枢号远比大和号庞大且充沛的舰体和能源使得如此之多的超重力炮上舰成为了可能。加上人类对海雾战舰的重力子子机关搭载方式进行了优化,将原本用于固定部分重力子子机关的机械结构全部拆除,并以更高效的磁悬浮结构替代,在这种情况下,天枢号的64个子机关可以在舰体重力子主机关的引力涉动下随意调整发射位置,并同时发射超重力炮。极大地提高了舰船的技战术性能。
而位于舰体中部,贯穿整个舰体的则是集成了海雾和人类最高技术,来自东煌、北联、重樱等国的数千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花费5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的收敛时空轴炮。
所谓的“收敛时空轴炮”,也就是利用海雾擅长的重力子控制技术,从舰载重力子主机关中通过缩退反应汲取的所有能量(包括黑洞本身散发的霍金辐射)全部收束并加以导向,同时在复数重力子子机关通过塔纳特尼姆衰变产生的重力子束在周边构造的强引力场约束这些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在通常空间中撕开一条超空间裂缝,也就是人类所说的虫洞;并最终在舰体前部形成一个即便存在时间短暂,但在此期间能够无视距离进行超长程跨空间打击的人造虫洞。在此期间,天枢号乃至其他海雾友舰的攻击都能通过这一虫洞抵达地球上的任意一个位置,这套系统既可以用在交战期间的远距离清场,也可以用于对高价值目标的斩首行动,从而对海雾舰队构成了全球性战略威慑。
航空设施:
作为人类主导设计的第一艘海雾舰船,天枢号自然也如同诸多人类舰船一样,配备有一个能够容纳两架中型直升机的机库和飞行甲板,作为无人自律舰船自然也包括舰载机自动化运维设施。
综合考虑了航空效率和战术要求后,天枢号将机库上升一层至舰体后部甲板上方布置,而两门主炮则各低一层甲板。此举不仅保证舰载机在起降时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可操作空间,而且能进一步改善海水冲击飞行甲板的问题。
为了节省空间,全封闭式机库被直接布置在飞行甲板的正下方。直升机在降落后便会随系留装置下沉至机库中,宽大的机库足以在容纳所有自动化运维设施的同时再装下两架一般大小的直升机,全自动化的运维设施会自动完成燃料、弹药补充,更换配件等工作,也能兼职不算太严重的维修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人类上舰的需求,天枢号还是在飞行甲板上布置了只对人类有用的自动安全栅栏。平时栅栏处于收起状态,这样可以减小战舰的特征信号,一旦有直升机降落,栅栏就会立刻升起。
前面提到过天枢号可以搭载两架直升机。而就像垂发系统的导弹搭载方案可以随意更改一样,天枢号的载机方案也有多种。但在一般情况下,天枢号会搭载1架MH-80H“海隐龙”通用隐身直升机和1架MH-80S反潜隐身直升机。
MH-80虽然仍沿用常规布局,但采用了全面隐身设计,多面体圆滑边角设计,减少直角反射面。MH-80通过大规模地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减轻机体重量,机体表面喷涂吸波涂料以减小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两台AFE-600h涡轮轴发动机包藏在机身内,发动机进气口经过精巧设计,开口呈缝隙状,气道曲折,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涡轮风扇上产生大的回波;排气管采用了复杂的降温、遮掩设计,排气辐射量极小。虽然为无人战舰设计,但MH-80也考虑到了载人需求,在有人驾驶模式下需要两名机组人员进行操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在货舱中搭载10名人员。综合有人和无人的需求,MH-80可选有人手动驾驶,有人AI辅助驾驶,无人遥控驾驶,自律飞行等多种操控模式。先进的光传飞控系统赋予它优良的飞行品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的全铰接式5叶螺旋桨不仅轻盈,而且强度也很高,足以支持最大起飞重量12吨的机体,旋翼桨毂和桨叶根部都加装了整流罩,形成平缓过渡的融合体,也可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桨叶形状经过精心选择,不易被雷达探测到。尾旋翼则是涵道风扇尾桨设计,雷达反射回波比传统尾桨要少。
除此之外,MH-80还将红外抑制技术综合运用到机体中。红外抑制器安装在尾梁中,其独特的长条形排气口设计,有足够曲长度使发动机排出的热气和冷却空气完全有效地混合。冷却空气通过尾梁上方的第二个进气口吸入,与发动机排气混合。然后,经尾梁两侧向下的缝隙排出,再由旋翼下洗流吹散,使排气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保护直升机不受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
为了实现隐身化的目标,MH-80吸取了不少隐身固定翼战机研发过程中业已成熟的经验。武器内藏,并可收起起落架,座舱采用平板玻璃,能有效减少阳光的漫反射,全机表面采用暗色的无反光涂料,以减少直升机的反光强度,进一步降低低空飞行时的目视发现率。
由于该机为海军设计,因此考虑到海上环境,同陆基型号相比,海军型MH-80安装有自动系留系统,隐身涂层也换成了效果较陆基型差但抗高湿高盐环境能力更高的特种涂料。起落架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MH-80采用的AFE-600h涡轮轴发动机拥有25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安装有FADEC(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两台AFE-600h的强劲动力使MH-80最高飞行速度可达30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可超过3000米。燃油系统安装有惰性气体发生系统,可防止直升机坠毁后燃油着火,容量为1500升的油箱让MH-80的航程可达7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MH-80还是历史上首个将计算机视觉系统加载进敌我识别系统的通用直升机项目。通过遍布机体各处的光电探头,MH-80得以360度全方位地接收外界的可见光图像,在有人驾驶的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被迅速整合汇总后交由驾驶员进行敌我识别;在自律飞行模式下,这些信息将会经过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训练的人工智能进行敌我识别。换言之,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应用给予了MH-80以中近距离内另外一种有效的敌我识别方法,在ECM环境下传统IFF系统很有可能会失效,但这套计算机视觉系统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计算机视觉系统和传统IFF的协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MH-80的强干扰环境下作战能力,对于一向复杂的敌我识别工作也加上了一道额外的安全锁。
MH-80还装备有先进的低频可调声呐、多模雷达(MMR)和电子对抗系统,并可配备机枪、鱼雷和导弹等各种武器。
MH-80的ALN/MMR-102多模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自动发现并跟踪512个目标,并具有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声探测和潜望镜及小目标探测特点,能够为MH-80提供远程和短程搜索能力。
不管是什么版本的MH-80,它们均装备有ALN/IR-24先进红外雷达、ECM电子支援设备、CEC终端和宙斯盾数据链,并配备双冗余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战术导航系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此外可根据不同型号选装反潜声呐、反坦克导弹等装备。
此外,MH-80还搭载了“先进综合自我防御系统(AISD)”,这套系统包括威胁确定、最佳反击手段响应、浮标或拖曳雷达报警接收机、激光报警器等。
MH-80可选装的武器有ALN/SSM-500“磐石(Monolith)”超音速反舰导弹,ALN/AGM-152“天火(Skyfire)”反坦克导弹,SVT3400“阿塔兰忒(Atalanta)”324mm数字反潜鱼雷,一挺7.62或12.7 毫米机枪。
MH-80R作为MH-80的反潜型号,搭载ALN/ASS2100机载吊放声呐系统,这种专业机载声呐采用开放式架构,可实现即插即用,对于战时的灵活换装很有利。而在执行反潜任务时,MH-80R还经常携带SVT3400“阿塔兰忒(Atalanta)”324mm数字反潜鱼雷,形成察打一体的强大反潜能力。
MH-80S则是MH-80的通用版本,这个版本主要用于后勤支援、垂直补给、搜索与营救等任务。MH-80S为天枢号提供了强大的海军特种作战、战斗搜索与救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丰富的可选装备使MH-80S可执行多种多样的任务,通过加装不同组件,MH-80S能够胜任多种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