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表笺之祸与明初文字狱是否真实存在进行解答。
在b站搬运学术论文进行讲解本来并没有多少问题,但是有人选取论文把论文的一部分裁减掉只保留有利于自己的言论那就是大大的有错了。甚至更近一步拉虎皮做大衣把一篇本来应该去伪存正的论文,部分论述作者的观点,甚至更近一步得出了明太祖时期没有文字狱的暴论那更是应该值得害臊的。首先他并没有拿出自己做视频所参考的论文,所以我只能上网选了两篇和他视频内容极为相似的论文来进行考究证明,引用的文章分别来自《“朱元璋文字狱说”的历史真伪与传播用意》、《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还有一些从其它地方筛选的史料
一.明初是否存在表笺之祸
表笺之祸是实际存在的,然而因为明初等种种政治环境,明初第一手相关史料留存的并不多,而“太祖文字狱说“大量增多出现在明代中后期,和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和文人的某些需求都有关系。关键问题是两篇文章都是在反对一些野史中事件的真实性或者是错误归因,这些视频之中都有不少这边就不细说了。关键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所谓的没有表笺之祸不存在的观点。
依上所见 , 札记陈述的表笺文字狱案 ,乃系缀拾若干出子明中叶后之野闻琐录而脆 。虽然所引如朝野异文录及《闲中今古录》的片断 ,今本不见记载 ,但从现存类似的资料观 之 , 皆系有所依据 。 如朝野异 闻录所载故事 ,可见于梁亿传信录及一 二 同时人的著述 。 又如闲中今古录传本失录的情节 , 又可见诸徐护卿长剪胜野闻》 及 郎 瑛《 七修类 稿》 等书 。 由此足见赵既北所记,并非无中生有 , 但要了解此类文字狱案的真相 ,非对这些资料严予批判不可 。
由于上述理由皆不能成立 , 而文字之狱似又非乌有 , 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太祖断章取义 , 强词夺理 , 故作曲解以嫁祸所要荃除的异己 。这里可能涉及政治阴谋 ,如胡惟庸党案之类详后 ,因此官书讳载 ,而私史误记 ,一 传再传 ,遂致真相不明 ,使后人以明祖不学 无术 ,辄生疑忌 ,屡兴文字大狱枉杀无辜儒臣
由此类推 ,太祖极可能因个人好恶 ,或以政治关系需要铲除异己 ,故意断章取义 ,曲解 诸儒所上表笺词语罗织成狱 ,因此罪名虽谓干许圣旨 ,事实 或非如此
以上内容引用自《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
明初文字狱案还殃及邻国朝鲜。洪武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年,明太祖数次发起表笺之祸。他认为朝鲜国王李成桂所进表笺有犯上轻慢之辞,遂将 受牵连的使臣李恬、权近、许总和撰稿人金若恒、曹庶等人逮至京师,严加凌辱, 甚至有人被流放边地,以至于客死他乡。一时间,朝鲜“举国臣民,无不惊恐”, 两国关系更趋恶化。其事《国初事迹》和《明太祖实录》均有记载,当系史实。
历史上的朱元璋文字狱案大多确有其事。明初诗文得祸案史料主要见于刘 辰《国初事迹》,刘曾从太祖下婺州,累官至北京刑部侍郎。永乐初,预修《太祖 实录》。他是明初史官,撰写《国初事迹》有丰富史料参考,原书也流传至今,我 们有理由相信书中所载文字狱案属实。另外,《大诰三编》、《大明律》、黄景昉 《国史唯疑》、清修《明史》的相关记载大多符合历史真相,能够证明明初文字狱 案真实存在。明初也确有表笺之祸。牵连朝鲜国的文字狱案在《国初事迹》和 《明太祖实录》中都有明确记载。另外,《大诰三编》也云: “江宁知县高炳敢亵慢,妄出谤言,以唐律作流言以示人,获罪而身亡家破。”《大诰》出自太祖御手,自然不假。已经学界证实的明初文字狱虚构案数量极其有限,绝大部分所载 史料皆真实可靠,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朱元璋文字狱的历史真实性
事实上还有苏伯衡死于表笺之祸的史料,但是现在依然有争议,现在仅摘录史料
事实上,对于苏伯衡之死,学界仍有争议。黄云 眉《明史考证》中在《苏伯衡传》下案语: “按开国 臣传,伯衡卒于家,与此异。”( 中华书局 1979 年 版,第 2214 页) 有学者认为明太祖文字狱案“皆 系依据弘治至万历间野史稗乘所传故事,其间抵 牾百出,亦有荒诞可笑,不可视为史实”( 陈学霖 《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载于《明史研究论丛》 ( 第五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18 - 450 页; 原载于 1971 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国际 汉学会议论文集》) 。
总而言之,虽然明代中后期的野史杂谈对表笺之祸存在相当多错误归因或者以讹传讹的情况,但是并不能以此就证明不存在表笺之祸。
二.太祖朝是否存在文字狱
太祖朝自然存在文字狱,这基本上是不可能被否定的,数量并不少。
明初实行文化专制,文人多屈死是不争事实。“太祖文字狱说”实非好事者 捕风捉影之谈,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明初推行极端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极力宣 扬儒家思想,严明法纪,劝导人们容忍顺从; 另一方面,通过暴力手段,酷刑滥杀, 制造白色恐怖,强迫人们就范,禁止一切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自由思想流传。 针对明初“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乐仕进”〔27〕 现象,朱元璋下令: “寰中士大夫不 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28〕 首创了“文人不为君用 罪”,可谓旷世之举。为达到恫吓目的,太祖对文人大肆惩办,许多文人多遭害 屈死,“苏伯衡两被征,皆辞疾,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死。郭奎参朱文正军 事,张孟兼修史成,仕至佥事,傅恕修史毕,授博野令,后俱坐事死。高启为户部 侍郎,已放归,以魏观上梁文腰斩。张羽为太常丞投江死。徐贲仕布政,下狱死。 孙蕡仕经历,王蒙知泰安州,皆坐党死。……,当时以文学授官而卒不免于祸,宜 维祯等之不敢受职也。”〔29〕 明初文人生存环境正如赵翼所云: “武臣被戮者,固不 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30〕 在“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 过之人”〔31〕 的专制统治下,“太祖文字狱说”与朱元璋晚年变态心理和疯狂暴政 吻合,符合历史逻辑。
唐参政蒙恩,字名耐久道人。其耐久,昔本山野之士,太宗闻名召至,授以武昌参知政事。为年逾六十,令致仕。其人居京师,官民知其人,平昔以儒业立身,遂得高位。今又善始而善终,是谓难得,所以求文者盈门。本官德不择贫贵,概从所求,日不停笔,凡文必以耐久道人为美。俗者不知,亦以为奇。识者将以为非所以求文者,求人之名以为贵。今乃忘高爵而书山野,不如求俗者之志欤!因有此说,人皆罢求本官之文,已得者甚有毁之。
同年,内黄县令沈仁,亦年迈而致仕。家京师,平日所授之职不过七品而已。学通孔孟,人从求文,亦如耐久不择贵贱。凡与人之文,务以内黄县令书作首。故欲文者如流之趋下,其户门之限,每三日而一换更之,犹为踏碎。
傍曰:“何欲文者如是?”曰:“美也。”曰:“前耐久道人文,安不实耶?何今日之门迳,人绝行纵?曰:“未知。”又傍一人颇能视听,特以耐久、沈仁二文为一目齅,乃辩其人矣。“何以知之。”曰:“耐久之文虽好,乃有黄精、蕨薇之气盈章。其沈仁之文,齅之,则御炉烟霭,尚有御馔之气芬芳。山林、馆阁晓然矣。”
正评论间,俄而耐久偶过其门,见欲文者如是,乃曰:“夺从吾者在斯。”特临门而问、仁曰:“君子不夺人之所好。此欲文者即吾之生,尔独有之,可乎?”仁曰:“此何人?行非礼之言。”傍曰:“此即耐久也。”仁曰:“我虽卑职,终曾受官,彼山人敢临门而侮仁?”遂呼仆以叱之。其耐久昂昂然愈刚,遂被仁辱。傍谓仁:“所辱者,致仕之参将,必上闻。”仁曰:“若如此,则加辱之。”曰:“何故?”曰:“彼轻君爵而美山野,文书耐久,诚可辱。”良久,遇解纷。
耐久果欲闻上,家人曰:“不可。公平日不变,若欲闻上为必然,恐招重辱以及身。”“何故有此”曰:“公忘君爵而书耐久,所以不敢闻也。”
时耐久自骇而自觉非。家人曰:“公今既省,岂仁辱教欤!何止辱而觉之!今后凡文列爵于前,人既得之而久藏,将垂贵名于不朽。若以耐久奇之,则耐久道人四字,是谓自矜之辞。古君子德不自彰,今公自言耐而又久,且擅称道人,是谓自上也。其道之说,居老子中,四大者,内道大,居第三。古圣贤尚永尽其道,今擅称之,可谓不度。公将信乎?”曰:“然。”
朕观耐久之错将永矣,不期家人有善者,能相之。其人信服之,则可谓善矣。
昔者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来宾者甚多,效文者甚寡。自中国宋君靡政,天下不驭,北夷元世祖入主,其文武才能不求备于一士,可谓之天人矣。若名能于一艺,当用之时,虽一艺不能备者,则不用焉。
当是时,元得一士而立纲纪,明彛伦,半去胡俗,半用华仪,中国得生全者,我汉儒许衡是也。如此者不三十年之间,华夷儒风竞起,人虽不为名儒,昔之不效者,今识字矣。所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信有之。是故一代之兴,一代之人,皆荡荡君子,未尝异其名者也。如周臣吕望,自罢钓归朝,至今曰望。汉张良、萧何、曹参,今亦良、何、参,三名不易。唐魏徵,见之于书,皆名征而无改。秦王猛、宋赵普及元许衡者,虽大小有不同,皆立纲陈纪之贤,未尝奇其名而流芳。
今朕创业之初,首得儒者于才能,未见善于事,但以奇其名而以为美者有二:
一曰武昌参知政事陶凯。致仕归来,自去禄爵之名,怪称曰耐久道人,是其自贱也。此无福之所催如是,不期年,罪犯不公。
一曰胡儒答禄与权者,胡本无姓氏,因本俗之语,两肩为答禄,故曰姓答禄,名与权,是其宜也。斯人性颇聪明,博通今古,超出群胡,故立性安名如是。忽又著书数篇,乃曰洛上翁之作。观其如是,奇怪之甚也。然朕静思之,昔首注道德经者,名河上翁,至今不知姓何人也,徒使人知河上耳,不知其姓氏。此好奇谲诈之徒何足道?今答禄与权者忽称洛上翁,岂不效之者乎!于斯之观,知其人也。是其不格而不度,擅为也。不度,不知前人之非;不格,是不知天地圣人之造化。于斯不格者,见之于赞元世祖之文,知其意也。其词曰:“于穆世祖,天性有常。”斯“天性有常”四字,故特侮元君也。且世有飞走走飞诸禽兽者,偏于一永不变者,以其禀天性,一气之常者也,此所以禽兽也。
古云:“世间万物,惟人最灵。”此概称人之能者。凡君之所异,首出庶物,以其睿智之通,无所不变,无所不常,是其君也。故书云:“上帝不常。”伊尹言天命“靡常”,鬼神无常享。”老聃曰:“圣人无常心,所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斯言皆前代圣贤,钦天畏地,警戒之词。特以此而导人君以行仁。今胡儒与权者,倒其词而赞元君之德,朕不知其何如耳。莫不是胡人之性理推之至极,有如是乎?不然,则事属谬矣。朕每观天地之应人也,无常无不常,斯可畏也,圣贤体之而驭区宇,故位极。
总而言之,太祖朝文字狱确实不少,这是无法反对的。
结尾
特意把黑名单一个人拉出来,赏给了他到处都有他在找茬
我对这个老哥还是特别有意见的,事实是我将近两个星期时间里只在四位和历史有关的up主视频评论区下方有过留言,这都要说成是到处是不是太过分了,是不是反过来你历史圈什么人都要看所以把我很正常的留言行为看成常常了,而且找茬又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