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涨:投资切勿“揠苗助长”

如果你开始进入了投资生涯,那么很显然,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成长路径。当然,你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上手,尽快赚到钱,尽快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等梦想,但是你仍然要知道,做投资也是要一步一步来的,不要以为自己赚了一些小钱,就觉得自己是做投资的这块料,可以有什么捷径可以尽快,在短时间内成长为投资大咖,如果这么想是很危险的——做投资的时候,切忌揠苗助长。
从一个投资小白成长为投资大咖,从只会简单操作买卖,到可以影响整个市场走向,你需要走漫长的道路,而这个就像是马拉松比赛一样。你不要一开始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比赛,否则没多久你的气力就耗尽了,因为马拉松讲究持久,拼的不是速度,拼的是耐力和时间。投资就是一场马拉松,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个过程进行细分化。
马拉松比赛有42公里,如果你幻想一下子就跑完42公里,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也会给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力会打乱的节奏,让步伐失去控制。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42公里的距离进行细分化,设置一些标的物,跑完这个标的物,给自己一些奖励或者鼓励,然后接着再奔向下一个标的物,总之是整个过程细分化,让自己可以一点点实现小目标,最后实现整个大目标。投资的道理跟马拉松比赛是有共同性的,我们可以发现身边那些做投资的大佬,非常年轻的不多,更多的是那些资历老陈、拥有长年投资交易经历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非常年轻的,做的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年轻人却是昙花一现,刚开始赚到了很多钱,但是很快就亏回去看,钱来的快,去的也快,纷纷“凋落”了。所以,做投资交易,不可贪功冒进,不可揠苗助长,不可急于求成,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在投资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增长自己的投资能力,拓展自己的圈子和人脉,让自己的投资之路走的更为踏实和坚定。
当然,很多读者也会问到,到底怎么让自己的投资之路不是揠苗助长呢?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投资赚钱想说不着急,不贪快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在投资之路,让自己走的踏实的稳健之路:第一首先学习专业的投资知识;第二是培养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第三是了解自己的成长路径;第四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胸怀;第五是要知道研究应该以结果为导向。
首先学习专业的投资知识
我们摒弃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我们投资之路的影响,那么我们首先要学习专业的投资知识,因为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去除那些“心魔”,学习总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踏实。
那么怎么学习专业知识?第一步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目前整个金融投资行业对投资人、交易员的要求很高,基本上都是以本科、硕士研究生为主,而且需要一定的行业背景。例如,一个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做工程行业的研究员可能略有些欠缺,最好是结构力学的研究生,并在房地产公司或建筑公司做过工程师或架构师,然后再做行业研究员会特别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背景的人既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有现实的实践经验。
专业的知识结构,以我的观点,就是指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以及逻辑的推演能力。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做交易,最重要的是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投资人、交易员,最关键的是要有开放的胸怀,愿意去学习,接受新看法的心态。
2006年,在海外曾出现一种新的交易技术。利用大的搜索引擎去搜索全球的热点新闻,根据其中涌现的新闻线索进行投资。因为市场的参与者是依靠情绪做交易的,谈论的人多,跟风的人多,所以被检索的机会就比较多。最简单的,2011年的时候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国内有一批私募都去研究巴菲特在做什么事情。巴菲特曾经发了封感谢信,感谢大杨创世为他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了一套西装,于是,大杨创世接连4个涨停板。你觉得巴菲特是在夸大杨创世吗?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大杨创世是谁,只是这个公司给他提供了套西装,他作为外国人客气了一下,这不是很常见吗?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人利用了,将它直接作为新闻曝光。
其实有一堂专门的课,叫现代传播学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说起来很拗口,其实就是讲怎么利用现在的传播方式吹票。因为时代变了,以前上班的时候,每个客户室有两份报纸:中证报和上证报。现在看中证报和上证报的股民一般是55岁以上,80后一定不看的,最多看看同花顺。我们也跟随时代在变,如果你没有开放的胸怀和优良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你在这个行业里面越久反而越是束缚。
比如前面医药行业的例子,很多人去调研医药公司的时候还是在问有多少新药明年要上市。现在中国药监局对于新药上市的批号难之又难,美国可能一年也就只有一种新药上市,中国更是极少有新药。这和以前不一样,以前药监局一年要批几千种新药,很多药重新申请一个包装专利就又变成一种新药重新上市了。你还抱着以前的这种思路去研究上市公司,方向就走偏了。这就是所谓的专业的知识结构。
培养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
对于投资交易而言,逻辑思考能力非常关键。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关心事实的,而更关心事实产生以后对市场的预期的影响。所以在资本投资市场,都特别看重逻辑思考能力。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当C出现的时候,可能导致三个结果——D、E、F。
那么,针对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过程。我经常跟人预测行情走势,就是这么来的。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训练我们的交易员和研究员,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大家熟悉的狼人杀就是一个逻辑和发言的游戏,他猜我是狼,我认为他是好人,那是不是我要出局,这就是最基本的逻辑。你认为他是预言家,他说你是狼,那你也得走人。所以,我们会用这样的小游戏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方面,女性是短板,因为女性是感性的,她若是觉得你是坏人,或者不喜欢你,都没有理由。男性觉得你是坏人是有依据的,比如你的眼睛四处乱瞄,手一直放在口袋里不敢露出来,男性在游戏过程中一直是在推理。
所以,为什么优秀的投资人、交易员中女性的比例比较低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女性承担了较多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是与女性的逻辑思考能力相对较弱有关的。我的交易团队有30个人,只有一个女生,而且这个女生除了外表以外,她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和行为习惯都不太像是女生。交易员通常都是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你用“饿了么”点一份午餐需要多久呢?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出色的交易员从拿起手机点餐,到把优惠码分享到微信群里,大概只需要10秒钟。然而,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小女生点餐的话,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点完了说不定还会退一次,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通常一名女性在王府井看到了一条裙子,她知道燕莎的商场可能也会有,所以她想去燕莎的商场比比价,或许最终,她却在淘宝网下单。男生大概率不会这样买东西,可能直接上淘宝就买了,不会去东奔西跑地比价。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逻辑思考能力是天生的,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天生就强。举个例子,你们每天从一楼走到二楼,知道台阶有多少级吗?男生每天进洗手间,注意到有几个小便池吗?这实际上都是细节,但是有些人总能够脱口而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定是顶尖的。
我们在《名侦探柯南》里面,能够看到柯南有这样的能力。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他走过一个地方都会明确地告诉你有多少个台阶,你会觉得好神奇,为什么他会关注这些呢?答案是习惯。但这种习惯会让他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思考,关注的点就很细致,他的逻辑推理能力一定很强,你跟他聊天时,你会发现他的视角跟别人就是不一样,他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碰到这样的朋友,你一定要珍惜,这种人能够使你受益匪浅。
培养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还在于可以自洽,自洽就是“自圆其说”。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好,交易观也好,能够自圆其说就好。一个人自洽的思考方法对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指导。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也千变万化,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定对的。投资人、交易员走任何一条路都是可以的,区别在于你要有自己的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其实无所谓正确或者错误,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把它在实际中运用出来,然后不断地改进就可以了。这个体系只要满足三条即可:自洽的、允许改进的和规避了系统性风险的。
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是两个出发点:认为世界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对应到交易方式上,认为世界是对的就做趋势投资,认为世界是错的就做价值投资,这就是所谓的自洽。举例而言,你是极度自恋的B型血人,便容易认为世界是对的,你是很挑剔很自律的A型血人,便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错的,归根结底,你的整个逻辑框架是跟你自己有关,只要能自圆其说,适合你的性格,顺自己的势而为便好。
了解自己的成长路径
不让自己揠苗助长,在投资的半路中夭折,那么第三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成长路径。我认为,不论你是独立的投资人,还是在金融公司的交易员,你都需要知道的成长路径,这个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以为自己懂了、发现自己大多数不懂和知道自己真的懂了。
自以为自己懂了:这个过程是很多投资小白经常犯的问题,很多时候赚了一些钱,就变得迷之自信,以为自己真的很会做投资、做交易,觉得自己对于资本市场有了很大的了解,什么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中。殊不知,起初投资盈利并不算什么,刚起步的时候很多情况是因为运气的缘故获得了一些收益,这些并不能说明你懂得了多少资本投资的真谛,相反,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很多投资人、交易员在这个过程中犯下固执、迷信的问题——就是认为自己可以用起步时赚钱的方法,可以一直用一个“姿势”永久的赚钱下去。
发现自己大多数不懂:到了这个成长阶段的时候,一般是投资小白们在“迷之自信”的路上吃了不少亏,亏损了不少资金后,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开始反省自己的一些交易方式和策略,开始真正的沉下心来做交易。这也是很多投资人、交易员在投资历程中的必经阶段,也相当于一个投资中的“转折点”,开始发现以前的自己只是会了一些投资皮毛,只是靠着运气在做一些投资,离真正的会投资、会交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时候的表现主要在心态上面,很多人变得沉着、冷静,摒弃自己的心浮气躁,让自己的每一笔投资交易都立足于踏实和稳健,人会变得谦虚,有时赚了很多钱,都藏着掖着,不像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乐于跟人分享。
知道自己真的懂了:这个阶段也是投资人、交易员在交易之路中的高阶阶段,在知识技能上已经完成了熟练掌握,在投资过程中较少犯错,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稳定盈利的交易体系,并产生自己的交易哲学。当然,很多人要问,“那什么时候你会知道自己懂了?”以我自己为例,至少我现在依然觉得自己是有一些东西懂了,但更多的东西我“还在路上”。我曾见过一个朋友,他的交易思路与我完全不同,但是有时候我们俩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我用基本面因素去选择出来的个股,他用动量因素去选出来的个股,居然相似度很高。这种情况就可以肯定所选个股是值得操作的。总之这个知道自己真的懂了的阶段,每一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即使你们将来达到了这个阶段,我仍然希望你们可以保持谦逊学习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胸怀
我个人经常在给投资人、交易员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讲的一词就是“胸怀”,我认为在成长为投资大咖的历程中,胸怀总是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我们来梳理成长路径的时候,我把不断提高自己的胸怀放在了第四步,我想,如果我们要免于揠苗助长的境地,让我们的每次投资交易都归于稳定化和正常化,胸怀无疑是一剂催化剂。假如我们没有宽广的胸怀,那么我们在每次交易的时候就会放不开手脚,束缚自己的交易行为和手脚,也会对于每次交易的结果变得极为关注,变得“睚眦必究”。本来我们做投资交易,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我们赚钱,有时我们也会亏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做投资交易的真谛就是让自己赚钱的时候尽量多赚,而亏钱的时候尽量少亏或者不亏,如此才能产生丰厚的收益。如果胸怀不够宽广,那么赚了钱也觉得后悔万分,亏了钱更是跺脚,因为心眼很小,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容易产生完美主义情绪,而这对于投资而言是很危险的。
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即使某次投资失利,也不会因为交易结果走上极端,比如去重仓投机,硬是要快速扳回本来,他会坦然面对交易的结果,勇于面对现实,也会虚心接受教训,让自己下一次投资的时候更为小心谨慎。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成为投资大咖的时候,不断提高自己的胸怀,不要走牛角尖,不要走极端。
投资人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交易技能。投资人需要接受批评,同时也愿意接受改变,这个很关键。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是特别欢迎大家质疑自己,为什么呢?只有在别人不断质疑自己的过程中,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还未曾发现的死角。如果一个投资人连别人的质疑都不愿意接受,就说明他不够自信,或者说很武断。这种完全没有开阔胸怀的人,并不具备进步的能力,所以在现实中很难成功。
须知研究以结果为导向
每一个投资人或者交易员在做投资的时候,必然会对某个行业、领域或者对某个个股、期货等产品进行一定的研究,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每一个投资人、研究员要对于研究的领域有实践体会,必须实地考察所分析的领域,千万不能夸夸其谈,千万不能浮于其表,以为看了几份研究报告,就自认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有很多股民会犯这样的错误,许多老一辈的股民在家看看上证报就觉得自己是行业专家,见了谁都能点评行业和股票。投资人对所研究的领域一定要实践的体会,只有亲自实践才会知道这个行业的关键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千万不要想当然。在这方面,我曾经吃过苦头。我就把自己曾经的这个失败的案例告诉大家,希望引以为戒:我之前认为,芝加哥交易所有一个日经指数,它是针对日经225的股指期货,而新加坡交易所也有一个日经指数,针对的同样也是日经225的股指期货,交割日也都是同一天,那为什么两者会有价差呢?我认为这个价差中存在套利机会。交易过程中才发现不太对,因为我从来没有调查过,新加坡交易所的日经指数是以美元计价的,而芝加哥交易所的日经指数是以日元计价的,中间的价差其实是美元与日元可能存在的汇率变动。没有亲自调查,就根据猜想操作导致亏钱,这就是典型的拍脑袋。
投资人所研究的东西终究是以需求为导向,不符合交易要求的会逐渐被淘汰。那么,做交易的人需要怎样的数据呢?第一,实事求是。投资人的基础数据一定要是对的,不能为了一个现象发明一个逻辑,更不能因为一个逻辑而伪造一个现象。第二,逻辑依据要充分。逻辑推导时,因为A所以B,先别急于继续推导,而应该思考为什么可以推到B呢?很多投资人在逻辑推导时,逻辑推不出便随便忽悠下,如果听得不仔细就过去了,其实在这个薄弱环节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第三,最关键的是应变策略和措施。观点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节点是什么,它会预示着什么,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哪些是关键因素,这些分析框架可以理清楚,才是最难得的。
当然,这样的投资人是非常少见的,我曾遇到过一位这样难得的投资人。他经常到钢厂、港口、矿山、焦化厂等实地调研,研究整个行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因此他的基础数据非常扎实。另外,他的逻辑很清晰。这个行业长年累月在走下跌行情,所以这个行业一直保持低库存情况,但是下游的终端需求已经不可能再有大幅度的萎缩,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钢厂关了,高炉停了,焦化厂停了,煤炭企业以前一年生产330天,现在一年只许生产276天,供应突然间大幅度变少,库存又是这么紧张,再加上需求端没有明显变化,就会出现行业差、低库存,出现需求差。
因此,他的结论很清楚,就是会暴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就是暴涨的节点。果然,第一轮暴涨就出现在2016年的年初。为什么恰好是冬天呢?因为限产最厉害的时候就是供暖季。而且他也会告诉你,出现问题的节点可能就在于供给侧改革的力度不及预期。你会发现,这位投资人会在这样的环节里面把每一步有可能预料到的问题全告诉你,这就是一名优秀投资人能够给你带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