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端猜想:在理论上先打破服装设计的异国行会价值封锁
封面图:
《明宫冠服仪仗图》之燕居冠服;
《有端猜想:在理论上先打破服装设计的异国行会价值封锁》;
关键词:
服装设计,大学生,高等学府,
时装周,T台秀,中国服饰史,
批判照搬外国的服饰价值观。
笔者有一种猜想,它的逻辑是恰合的,请试言之:
有没有那种可能?在我国的高等学府里面,
外国的服装公司的资本(行会组织)不同意我国的学生去学习中华服饰史?
为啥?
因为外国的设计师正在用;
(例子就是韩国dior裙高仿汉服“马面裙”。
且,数十年来,汉服受到压制,大学毕业生着装统一西化,要拨穗才算数,这是不合理的。)
服装设计,我们说,年代越久远,在造型上越有吸引力;
况且服饰在社会上十几年一轮回,变化的部分就是“历史中的遭遇”的细节。
主流他们是不敢大变的。
数年以来,我国的、现代的服装设计也只有那几种花样。
(设计,已经在原地踏步几十年了,比如女子体型裤,三十年前流行,现在又转回来了。)
也就是说,把学服装设计的中国学生限定在“消费端”,外国行会的设计师要逐步掌握“生产端”。
那么市场将越来越利好于斯。
(例子,西装的那几种变化,休闲款、正装、短款工装、燕尾服、军款…反复循环,使人厌烦。为了市场,把汉服定义为高端产品,使一般学生、工薪阶层买不起。)
这样,我国的学生,明明拥有数千年的服装档案而不自珍,却纷纷出国学习,学什么呢?
学人家刚刚诞生几百年的服装设计。
(西装本来是渔夫打鱼、骑兵出行穿的披风。法国国王、英国国王对其进行了逐步改造,近两百年来逐渐流行。)
我们的学生,逐渐地成为他们行业的学徒、他们的商业资源;
(回国之后,很少有人继续深化学习我国的夏商周至今---数千年服饰史,所以,我国的百姓就不能很自然继承本民族的服饰特点,反而很不自然地继承外国的西装了。)
可是,
出于民族感情,我国的人民并不选择常常穿西装的正装,这是无可非议的。
而我国老师们、学生们却正走在服装设计的“国际化”、“碎片化”、“个性化”的道路上。
(例子,可以看看北京的大学、私人企业举办的T台秀,已经被个性化歪曲,正误入歧途;
我们再对比米兰时装秀、巴黎时装秀、纽约时装秀,即便有个性设计,总设计师也不会冒险用个性服装去淹没公众的一般习惯。他们不敢挑战公众主流审美,名、财两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中国血,总是推崇外国的服饰价值观,这值得吗?
难道不该反思和批判吗?
异国,通过行会的力量影响我国的美学教育,既消耗了每一个学生家庭有限的资金,又虚度了我国设计师的青春,
外国资本在我国的服装设计界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国的设计师们怎么不需要打破这个设计封锁呀。
荐文:李芽女士的中国服饰史BV16S4y1g7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