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副黏病毒——尼帕病毒
今天介绍的病毒是尼帕病毒(Nipah Virus)。与亨德拉病毒一样,尼帕病毒也是最危险的生物安全等级4级病毒(BSL-4)。如果没有P4实验室,你只能用Minigenome或慢病毒载体研究它。
简介

尼帕病毒,是一种蝙蝠传播的病毒,会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感染,尼帕病毒脑炎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 南亚和东南亚发生了多起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 尼帕病毒与亨德拉病毒同属亨尼帕病毒属,亨德拉病毒也曾引起疾病暴发。
病毒学特征

尼帕病毒基因组是单链反义RNA,长度为18246bp,比其他副黏病毒的基因组要长得多。病毒颗粒形状多变,可以是丝状或球形;它们包含一个螺旋状的核衣壳。生成六种结构蛋白:N(核衣壳)、P(磷蛋白)、M(基质)、F(融合)、G(糖蛋白)和L(RNA 聚合酶)。 P开放阅读框还编码三种非结构蛋白:C、V和W。有两种包膜糖蛋白——G与F。G蛋白组装为四聚体,形成病毒抗受体或附着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F蛋白形成三聚体,介导膜融合。
细胞嗜性
Ephrins B2和B3已被确定为尼帕病毒的主要受体。Ephrin亚型在整个身体中具有复杂的表达分布,其中B3在某些前脑亚区域中具有特别高的表达。
病毒进化
这种病毒最有可能的起源是1947年(95%可信区间:1888-1988)。这种病毒有两个进化枝:一个起源于1995年(95%可信区间:1985-2002),另一个起源于1985年(95%可信区间:1971-1996)。
尼帕病毒突变率估计为6.5×10^-4替换/位点/年(95%可信区间:2.3×10^-4~1.18×10^-3),与其他RNA病毒相似。
病毒分布
尼帕病毒已从柬埔寨的泰国狐蝠(Pteropus lylei)中分离出来,而在泰国,泰国狐蝠(Pteropus lylei)和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的尿液和唾液中也发现了病毒RNA。在马来西亚,也从蝙蝠尿液和部分食用水果的环境样本中分离出感染性病毒。在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的果蝠中也发现了针对亨尼帕病毒的抗体,表明这些病毒的地理分布很广。截至2018年5月,在柬埔寨、泰国或非洲未观察到人类或其他物种感染。
历史
紧急情况
第一例尼帕病毒感染病例是在1998年发现的,当时马来西亚半岛的养猪场爆发了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病毒本身在1999年被分离出来。 这次疫情导致扑杀了100万头猪。在新加坡,屠宰场工人接触了从受影响的马来西亚农场进口的猪,发生了11起病例,其中1人死亡。尼帕病毒已被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归类为C类病原体。“尼帕”这个名字指的是森美兰州波德申的双溪尼帕,这是首次分离出尼帕病毒的人类病例的来源。尼帕病毒是世卫组织在埃博拉疫情之后制定的一项新计划中确定为未来流行病可能原因的几种病毒之一,该计划旨在在流行病之前和期间针对新的诊断测试、疫苗和药物进行紧急研究和开发。
此次暴发最初被误认为是日本脑炎,但该地区的医生指出,接种过日本脑炎疫苗的人在疫情中没有受到保护,成年人中的病例数量不寻常。虽然这些观察结果是在爆发的第一个月记录的,但卫生部没有考虑到它们,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运动,教育人们了解日本脑炎及其媒介库蚊的危害。
马来西亚爆发的感染症状主要是人类的脑炎和猪的呼吸道感染。后来的爆发导致了人类呼吸道疾病,增加了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并表明存在更危险的病毒株。
根据血清阳性率数据和病毒分离,尼帕病毒的主要宿主被确定为果蝠,包括在马来西亚发现的大型果蝠和小型果蝠。
尼帕病毒从狐蝠传播到猪被认为是由于马来西亚半岛蝙蝠栖息地和养猪场之间的重叠越来越多。在索引农场,果园靠近猪舍,尿液、粪便和部分吃掉的水果会溅到猪身上。回顾性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马来西亚可能一直在发生病毒外溢到猪身上,而未被发现。1998 年,受感染的猪被转移到其他猪场,在那里发生了新的疫情,从而促进了病毒的传播。
疾病爆发
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和印度均报告了尼帕病毒感染暴发。由尼帕病毒感染导致的最高死亡率发生在孟加拉国,通常在冬季爆发。尼帕病毒于1998年首次出现在马来西亚半岛的猪和养猪户中。到1999年年中,马来西亚报告了超过 265例人类脑炎病例,其中105例死亡,新加坡报告了11例脑炎或呼吸道疾病病例,其中1人死亡。2001年,孟加拉梅赫普尔区和印度西里古里报道了尼帕病毒。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在Naogaon区、Manikganj区、Rajbari区、Faridpur区和Tangail区再次出现暴发。在孟加拉国,随后几年也爆发了疫情。
基因工程应用
由于尼帕病毒的两个棘突蛋白对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因此,尼帕病毒棘突蛋白包装的慢病毒载体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