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让你的“自拟论题类”小论文拿高分

今天的小论文干货分享来到了“自拟论题类”,不知道淀粉们在平时自己写的论题怎么样,有没有紧扣题意啊?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会给你的论题增色!走起!
自拟论题类
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一、解题步骤及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 其次,根据获取的有效信息,围绕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必修 3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 1 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图分析: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 41 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 41 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比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 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 “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 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Ⅲ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同时前途也光明,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
示例 1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 分) 阐述: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2 分)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8 分)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 分)
示例 2 论题: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2 分) 阐述: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 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4 分)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4 分)
示例 3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文明冲突与交流。(2 分) 阐述: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工业文明国家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以林则徐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中国开始了文明的大进化。(4 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洋务派觉醒,发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4 分)洋务运动过程中,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西方先进的根本在制度与文化,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并经由甲午战争惨败的刺激,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同时期,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播,中国开始了近代以来真正的思想解放,全面学习西方文明。(4 分)庚子之难后,清政府逐步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就建立起中华民国。(4 分)民国初,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全面交流,并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来作为改造国民的手段,实现与西方文明全面并轨。(4 分) (史料任选两点,论点与史料逻辑一致,语言通顺,加 2 分,满分 12 分)
三、强化训练 (做完再查看答案哦)
(一)文字材料类
1.(2017•湖北省荆州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26) (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 16 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 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2017·山西临汾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年鉴派史学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其中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个概念即 “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各自对应的历史事物分别称为“结构”、“局势”和“事件”。地理时间是就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演变缓慢的历史事物而言,如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变动等;社会时间是就那些变化较地理时间明显、但又相对稳定的历史事物而言,如经济制度、政治事态等;而个体时间是针对变化频繁的历史事物而言的,如一场战役、一次政治家的会晤等。三种时间及其所对应的历史事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起长期的决定性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这些“长时段”的事物;“中时段”的社会时间对历史有着直接的作用,但它们是人力无法控制的;而“短时段”的事件只不过是一些浪花或尘埃而已,对历史进程不起重要作用。 ——改编自廉敏《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研究与时段理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表格类 3.(2018·广东深圳龙岗一模·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三)图片类 4.(2017·江西南昌一模·41)(12 分)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命题:要求主题突出,简明扼要,不得照抄图片文字内容。阐释:围绕主题说明解释,史论结合。)
(四)示意图
5.(2017·河南濮阳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图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五)时空轴 6.(2017·广西玉林、贵港一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 20 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三、强化训练
(一)文字材料类
1.(2017•湖北省荆州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26) (12 分)
示例 1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 16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2 分)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 如美国 1787 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答出三个维度 9 分)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 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1 分)
示例 2
观点:16 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 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 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 1500 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 3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 20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 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 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 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 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 20 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考生有其它论题,可参照给分。
2.(2017·山西临汾二模·41)(12 分)
示例 1: 观点:时段理论能够正确的指导历史研究 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将时间范围长、地理范围广、内容范围庞杂的历史对象十分条理地组织在一起,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历史事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对历史研究有着指导作用。 比如,在考察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时,仅使用“短时段”的事件光荣革命,来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就显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若选用“中时段”的政治演变态势来观察,情况就不同了。从 13 世纪英国大宪章就开始了对王权的限制的,之后几个世纪里贵族以议会为形式与国王不断进行着权力的分割和均衡,在这样的政治传统之下,到 17 世纪英国选用君主立宪制度就不难理解了。 再比如,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短时间里看到的是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若放在“长时段”下它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因此,我认为时段理论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和更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历史问题。
示例 2: 观点:时段理论可以指导历史研究,但它也有具有局限性,若把“长时段”事件的作用绝对化会不利于历史研究。时段理论容易导致人们忽视重大事件如革命的历史作用。布罗代尔最感兴趣的是“长时段”历史认知,如自然环境、生态变动等,这些相对于人来说是几乎不动的历史,若以这种理论指导历史研究就会无限缩小人的作用。 比如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若只看重“长时段”的历史事物那就可以认定从人类有交换活动开始就在孕育着资本主义经济了,它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工业革命,瓦特,专利制度都被视而不见了和不值一提了,这实际上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再比如,在美国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如若只从“中时段”去审视,我们看到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的政治制度的更替,而忽视掉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其中重要的人物——华盛顿所起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时段理论有其局限性,若把长时段理论绝对化,用其指导的历史研究必然会走向了另一极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二)表格类
3.(2018·广东深圳龙岗一模·43)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 分)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9 分)
(三)图片类
4.(2017·江西南昌一模·41)(12 分) 主题可命制: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
示例: 主题: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 阐述:1952 年底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1953 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个体的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组织,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到公有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两次的合与分,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四)示意图
5.(2017·河南濮阳三模·41 (12 分)
示例 1: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3 分) 闸述:战国到明清,中国一直存在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地主、自耕农、佃农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结构基本上属于地主经济;秦汉至明清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官制虽有差别,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明清,儒家文化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之,秦汉到明清,中国社会内部虽一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但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大一统帝国和官僚制度、地主经济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却始终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9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2: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3 分)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是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宠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的指导,一个宠大的官僚体系之不能形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9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五)时空轴 6.(2017·广西玉林、贵港一模·41)(12 分) 示例一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3 分) 论述:(1)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3 分)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 分) (3)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 分) 示例二 论题: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3 分) 论述角度: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3 分)改革与探索简单过程;(3 分)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3 分) 示例三 论题: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 论述角度: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回答略)
今天的小论文干货分享就到这里啦~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收获,也可转发到朋友圈与好朋友一起学习进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