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师生携手捧回柏林大奖 | 《第一次的离别》幕后专访

2019-03-11 18:0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  | 我要投稿

最近,你有没有被一部电影刷屏?

东京电影节柏林电影节

这部国产艺术片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

维语讲述了一段充满童真与诗意的故事

▲《第一次的离别》柏林电影节获奖照片

更重要的是

它的导演和摄影

分别是我校14级电视制作MFA毕业生王丽娜

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李勇老师


▲《第一次的离别》主创团队
(左五为王丽娜、右四为李勇)

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14级电视制作MFA毕业生、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王丽娜导演的导师李勇老师掌镜的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四届德国中国电影节最佳影片。

《第一次的离别》以新疆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影片真实展现了在大银幕上十分罕见的新疆生活图景和美丽瑰奇的自然风光,它对于乡土、童真、离别、成长等主题真实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无不引起观影人的强烈兴趣。

传传与《第一次的离别》

的导演王丽娜及其摄影李勇老师

进行了一次对话——

乡土、童年、成长、理想、师生情谊······

关于「电影」,却远不止于「电影」



△导演:王丽娜


导演  王丽娜

中国传媒大学14级电视制作MFA毕业生


  • 《第一次离别》是献给故乡的一首长诗。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后再用两年驻地拍摄,完成《第一次的离别》这部现实性、诗意性、故事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 在影片拍摄之前,她就曾为了制作一部纪录片作品,回到老家新疆的农村,做了半年的田野调查,进行了近一年的拍摄,光是将素材中的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就有近60万字。这些繁复的前期工作,也是这部剧情片得以实现的基石。


△摄影指导:李勇

摄影指导 李勇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 胶片电影《墩子的故事》,编剧,获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圣彼德堡国际电影节最高艺术成就奖;

  • 数字电影《门球健将》,编剧、导演,获夏衍杯优秀剧本奖;

  • 数字电影《幸福马拉松》,摄影,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金奖;

  • 数字电影《悠悠春草情》,导演,获美国第十八届国际家庭电影节优秀外语片奖;

  • 独立电影《相拥不眠》,编剧、导演,第六届北京独立影展开幕影片、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展优秀影片;

  • 胶片电影《遥远的约定》,联合导演/摄影,美国纳什维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国际电影奖及田纳西州州长特别奖;

下面是新鲜出炉的专访哦👇

传传:为何选择新疆作为故事发生地?创作初衷是什么?


王丽娜:一百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曾在其著述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写到: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假如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金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阿诺德·汤因比也曾说:“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而我有幸生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塔里木盆地的新疆沙雅,它决定了我电影的源头。

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在塔里木河上,驼铃声从塔克拉玛干腹地传出,千年的胡杨树叶沙沙作响,那是你从未想过的另一种生活,只在那种河水、沙漠、戈壁、胡杨勾勒的辽阔的原野,才能感到掠过的狂风其中的混沌数学和勃勃生机,我的童年就是从这片土地衍生出来的。

成年后再次返回故乡,才觉诗意和美是它的内核,我也是后知后觉个体的经验的珍贵,个人体验本应该是创作的本能状态,对导演来说你看世界的态度就是你拍电影的方法,我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法看世界。至少对从纪录片进入影像世界的我来说,作品绝不是产生于自我幻想之中,而是产生于“我”与“世界”相接的地方,它反映了我生活的世界和我的思考。


▲《第一次的离别》工作照

传传:电影经历了半年的田野考察和一年的纪录片观察拍摄,是什么契机让团队决定把它拍成故事片?


主要是大象纪录(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来支持这部作品的拍摄,在有资金的前提下才组建了团队开始拍摄这部作品。

 

传传:在前期调研拍摄中,有没有确定一个主题来指引素材的收集?


王丽娜:田野调研时你会了解到每个家庭的故事,但那只是逻辑大纲,没有具体细微的生活细节。当开始拍摄时,关于某个我感兴趣的主题我会着重去拍,但是我也尽量不错过任何生活中的细节。我希望能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能冲破直线逻辑思维的藩篱,再现生活的微妙与幽深,复杂与真谛。

 

传传:在电影创作中有没有参考其他电影?参考了哪些?


王丽娜:具体的参考还真没有,但是一些我喜欢的电影作品给了我很多拍这部电影特别珍贵的东西——就是要珍视个体经验的特别,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和真谛,当然还有关于电影美学上的、氛围上的认同。

比如锡兰电影里诗意的镜头中蕴含着对文学和哲学的探讨,不刻意追逐,只是努力描述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性,那种透着的生活真实质感的诗意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比如阿巴斯电影里用镜头凝视平凡人士,干净、简朴、诗意的电影美学也深深的影响了我。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这是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创作的故事,创作故事的时候如何把握虚构的尺度?


王丽娜:我还真没有从这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如何在拍摄中不要丢掉生活本身的质感,如何让演员忘记他们正在拍电影,如何在电影里捕捉真实的动人的瞬间,怎样真诚地接近人和事本真的东西。特别是影片当中,全部是非专业演员,如何和他们建立起关系,如何真诚的重新建构讲述生活的方式,怎样诠释及表现它。

现在回想,一年的纪录片拍摄对《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显的尤为重要,以拍纪录片的方式构建剧本的方式显的尤为奢侈但也弥足珍贵。电影中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看似朴实平淡的剧情也能成为电影。

《第一次的离别》中很多细节和对话都是来自于一年的观察。比如影片中家族会议的那场戏是基于故事结构的假定性讲述,但最终归结为之前观察生活的真实性和具体的事实。对于孩子的戏,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他们怀着比对大人更多的尊重和真诚,拍摄中某一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在拍摄时要尽可能花功夫给孩子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氛围。在拍摄现场,我避免让孩子知道我是导演,我们把摄像机架在哪里,最后也省去了所有开机关机的环节。我会告诉孩子们,需要在规定场景中完成一件事情,在完成件事情的过程中,有几句话要说出来,剩下的就是让他们自由地发挥,给孩子们尽可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给了我很多令我惊讶和惊喜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可以重构和重述生活,但又不剥离生活,从而得到生活的哲思。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该片的演员都并非专业,本色出演,在虚构性比较强的情节里如何让他们的表演真实自然?在还原他们生活的镜头里,如何让他们忽略摄影机,“再现”自我真实的状态?


李勇:首先说这是本片所选择的非职业演员的最可贵之处,为了让他们忽视摄影机的存在,必须反复拍摄(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偶尔看一眼镜头)。在我们所规定的情节框架内,这些非职业演员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保证了每次拍摄的真实自然,甚至每次拍摄都会有意料之外的发挥。我个人后来总结,是因为他们是始终把规定性的情节“当真”地去呈现。比如你规定了说这场戏是要说小羊丢了他们很伤心,他们就当成小羊是真的丢掉了。或者与其说他们是在极认真地完成一项工作,不如说他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这个“游戏”之中。

维族孩子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天性。当然,影片中孩子表演如此自然生动的根源还是建立在他们是在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样一个前提下。丽娜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很好地支撑了这个影片以如此的方式去实现。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该片拍摄了两年,应该有非常多的素材,剪辑是如何取舍的?


王丽娜:确实这部作品的前期拍摄素材特别多,刚开始拍的时候自己也会很紧张,“每一个晚上都要规划,想着第二天要怎么拍。但后来我更迷恋电影拍摄中的“不确定性”,尤其大量孩子的戏,孩子在一起时,我无法保证每个镜头都拍好,更无法保证每个人在同一场里都表现的好,所以我尽量在拍摄的阶段多拍一些,让剪辑素材充分。对于《第一次的离别》这样的拍摄方式来说,拍摄时的自信会非常危险,你以为你想清楚了,到了后期才发现并没有,而你已经没有办法了,这会限制后期剪辑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剪辑才是对自己最确信的阶段,也是思考时间最充裕的时候,剪辑的取舍在于如果讲述这个故事,如果营造影片的诗意氛围和呈现影片的母题,剪辑的取舍是在这个前提下。

 

传传:该片的创作团队极具实力,如何请到他们并共同合作的?能与我们分享一些团队合作的细节、趣事


王丽娜:的确这个团队堪称文艺片的“梦幻团队”。导演王丽娜、监制秦晓宇、总策划汪涵、摄影指导李勇、剪辑马修、音乐文子、声音设计李丹枫我特别幸运,他们都能参与到其中来。我研究生的导师李勇老师,也是我们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他的摄影浑然天成,我非常喜欢他的拍摄。他从最早的田野调研就开始持续关注,并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这期间我们都在不断的交流,对我来说非常幸运。他在拍摄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和力量,整个创作他是我的精神导师。因为一个人在拍第一部影片的时候,是会带着许多矇昧和愚钝的,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无畏”,而这个“无畏”是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的。我的导师正是我的“后盾”,我觉得没有他,就没有《第一次的离别》

后来马修、文子、李丹枫、也加入了我们这个团队。其实在此之前,我跟他们也不认识,我只是看过他们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大师,我非常喜欢他们的作品,所以就试图去联系他们,他们在看了影片的粗剪后,就决定加入我们。一个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创作的结果,比如马修在剪辑的时候他会跳出我的视角,站在他理解的角度给予这部电影不一样的诠释,他的剪辑很有创造性。音乐文子老师当时手上的工作很多,正常是没有时间来做这部电影的音乐的,但是看了影片后被深深的打动,决定放弃过年的时间来做这部电影的音乐,没想到就片尾一首曲子就花去了他七八个月的时间,但他的音乐的确实给电影了另一番意义,非常的好。声音设计丹枫也加入很多音效和后期的环境声,通过声效营造影片的整体氛围。


▲《第一次的离别》工作合照

传传:这部电影在摄影上有哪些考量?有没有参考其他影片?

李勇: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其实在拍摄之初有过多种尝试,最终选择目前的方式,首先源于丽娜导演心中的影像的诗意呈现。当然,紧贴人物和纪录式拍摄方式的“局限”也是运镜风格确定的关键所在。

参考的影片还真没有,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传传:两位获奖之后感受如何?

丽娜:我觉得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自我的电影信念。

李勇:能获奖当然首先为丽娜高兴,这样的成就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这是对她认真执着精神的最殷实的回报。于我而言,因参与而荣幸。

我认为这个电影最大的成功是“真诚”,真诚地面对作品,真诚地面对所拍摄的人物。其实看过很多很用力的导演的作品,那种用力是非常想得奖的用力,结果往往不能如愿。因为太功利,太目的性。丽娜的这部作品完全是真诚之作,之所以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得到认可,绝非单纯的用力所能达到,一定要有足够的感情在其中。未来大家看过影片相信会有相同的感受。

 

传传:个人对影片的理解?

李勇:生活如一条流淌的河,影像如河水般舒缓地流淌,人在时间之河中自然地呈现。成长的滋味、淡淡的忧伤、离别、友谊,一切皆裹含于影片之中。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有哪些事?

李勇: 拍摄这个影片的过程不仅是我们整个团队磨合的过程,更是我本人第一次对维族同胞,尤其对影片中涉及到的两个维族家庭由完全陌生,到逐渐有所认知和感悟的过程。当然最难忘和有意思的是和影片中三个孩子的相处,两年多的拍摄,这些孩子真的令人难忘,他们是天地间自由的小精灵,他们纯真质朴,无限生动。

我最喜欢片子里的小弟弟艾力耐泽,他有一种特别招人喜欢的“坏”。在剧组他喜欢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打打闹闹,但他对我原则上要客气得多,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喊我老师,他在学校里最害怕的就是老师(偷笑)。其实我特别想和他一起闹,但怕掌握不好分寸。我属于端着架子的那种人(偷笑)。


传传:李老师的上课风格如何?

王丽娜:李老师的课在专业技术上是非常严谨的,但是短片创作课他非常鼓励学生自由的想法,他也常说艺术应该源于内心真实的表达,真诚很重要。在创作课上他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表达和发现学生身上可贵的东西,并鼓舞和引导学生做下去。

 

传传:师从李老师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丽娜: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并成长,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和温和谦逊的品格使我受益终身。更重要的是我们亦师亦友,也收获了很珍贵的一辈子的师生情谊。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能谈谈来到中传读电视制作MFA的经历吗?当初为何会选择电视制作专业?

王丽娜:中传对我来说是一块圣地,之所以选择电视制作是因为有纪录片课程的研究,同时也有很多的实践拍摄,这个特别吸引我。学习的过程无论短片创作、剪辑课还是电影鉴赏课、短片创作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点燃了我的理想,这段学习生涯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也特别感谢导师李勇老师在学习期间对我的指导和鼓励,收获了很多,也和好朋友们一起看了很多电影,这些时光都让我无比怀念。

 

传传:您有怎样的教学理念

李勇:我一直相信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学生必须因材实教。这次拍摄的成功根本还是源于丽娜对拍摄家乡题材影片的一份真挚的情怀,是她对影片的执着召唤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对于有想法、有韧性和刻苦努力的学生,老师所能做到的唯有鼓励和尽力帮助。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传传:对摄影系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李勇:执着、韧性、动手能力、执行力,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情商。

 

传传:您有什么建议想送给学生吗?

李勇:认准的事情要尽力去完成,目标不见得定得太高太远,从小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冲。过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并在适当的时机勇于突破自己。

每一份荣誉背后

都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忘初心的坚守

《第一次的离别》不久之后就会在国内和观众见面

请大家多多支持哦~


转自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       者  |  陈莉华 王伊妮

编       辑  |  陈莉华 王伊妮 

责       编  |  刘   帆

编       审  |  李文宁

中传师生携手捧回柏林大奖 | 《第一次的离别》幕后专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