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阅读教学放飞学生个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023-03-07 16:57 作者:很努力的班主任  |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普通语文教师,要教授高年级的名著单元需要大量的积淀和储备。我和所有年轻教师一样,每拿到一篇课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备课。《草船借箭》这篇小说内容虽然不难,但是若不通读《三国演义》,课堂一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所以我先用了几天时间迅速读完赤壁之战前后片段。(如果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片段远远不够,尽量读完整本书)接着开始理文,我偏爱小说,是因为我爱偷懒,小说“好讲”。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小说只要紧扣“字”,也就是“眼”,就可以以小见大,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通常题眼是课文中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今天这个反思,我想聊聊除了视频里我抓的“笑”字,还有课题中的“借”字。

 

首先,“借”字带出了人物:谁借、借给谁?曹操带兵南下,企图吞并东吴,诸葛亮来东吴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安排诸葛亮造箭,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借箭。这样自然的带出了诸葛亮、刘备、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物,为理清事件奠定基础。

其次,“借”弄清了事件:为什么要借?怎么借?

当时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因北方军不识水性驻扎在赤壁之下,大战一触即发,周瑜请军师诸葛亮造十万支箭,以御军事。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还设计算准了让鲁肃不得不帮忙,算准了曹操生性谨慎不会派兵,算准了地势水文,算准了距离……就这样,十万支箭被成功“借”来了。

 

第三,“借”反映出什么?

1、 周瑜好妒。周瑜给诸葛亮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若留此人,那里显我,吾必斩之。”

2、 诸葛亮神机妙算。鸿门宴上不仅答应了周瑜的要求还立下军令状,说明他在觥筹交错间早已想好了对策。由被动的“造”到逆向思维去“借”,说明诸葛亮方法巧妙,料事如神。这个“借”字也反映出诸葛亮和周瑜比智谋斗心计,高下立判。

3、 鲁肃忠实敦厚。因为鲁肃曾经“出卖”过诸葛亮一次,“害”诸葛亮不得不被周瑜刁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深知这一次“老好人”鲁肃会答应借船并保守秘密。“借”船肯定能成功,这是“借”箭成功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借”就揭示了鲁肃的人物性格和与诸葛亮知人的内在联系。

4、 “借”箭成功,亦能看出曹操生性多疑,大雾之中决果然不敢贸然出兵,也能揭示出双方善算和失算的关系。

 

最后,“借”箭也符合“借”的步骤。借箭当天擂鼓呐喊,跟曹军“打招呼”,借完箭之后军士们又擂鼓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表达谢意,最后“有借有还”,诸葛亮说“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怪不得叫“借”箭不叫“骗”箭。

 

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明确了教学要求:教学之前一定要看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至少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努力积累更多的信息,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生不仅将获益匪浅,也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当我们要去外校上公开课,因为不能提前接触学生,预习单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疏通课文,要求学生预习的帮手啦!不过切记不要在预习单里渗透过多知识点,学生准备过度会压缩教师的展示空间。仅仅要求写写字、熟读课文,大概明白文章内容即可。

想要课件PPT和教案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很努力的朱老师  

里面回复关键词:草船借箭

让阅读教学放飞学生个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