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音一脉 荆楚流芳—记武汉京剧院程派名家朱莉丽
武汉京剧院程派青衣朱莉丽是湖北武汉人,她1958年进入武汉市京剧团,擅演《锁麟囊》《春闺梦》《六月雪》《江油关》等程派名剧,兼擅刀马旦、武旦。 2021年旧历春节前的一天,我在武汉大学的公寓楼见到了朱莉丽老师。虽然已经是将近80岁的老人,但她仍然精神矍铄,并且弦歌不辍,那天上午还在给前来学习的票友指导。票友对我说,朱老师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并且唱、做正统,几乎整个湖北地区的程派票友都受惠于朱老师。
考试进武京
朱莉丽1943 年 9月出生于一个戏迷家庭,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京剧很有兴趣。本就是票友的父母也乐得教授一些简单的唱段, 在这样的熏陶下,她4岁就登台演《三娘教子》里面的薛倚哥。 12岁左右的时候,经人介绍,朱莉丽加入了湖北的蕲春县京剧团。这个京剧团在县里有一个小剧场,朱莉丽一边学一边演,演了不少戏,其中包括《鸿鸾禧》《开茶馆》和《红娘》的一些片段,但更多的时候是缺什么来什么,龙套跑得比较多。 在朱莉丽15岁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年纪不小了,再加上当时家里比较穷困,想赶紧解决她的谋生问题,所以就托亲戚找到了武汉市京剧团的一位大爷,请他帮忙想办法。大爷非常尽心,他找到团里,看能不能收朱莉丽进团,作为年轻的后备力量培养。没想到领导很开明,说演个戏考一考,看看条件。 进团考试,朱莉丽演的是《鸿鸾禧》,领导一看就通过了,认为可以进团培养。除了朱莉丽这一个外面考进去的,还有另外三个演员子弟也一起进团,这四个人作为一批,名之为“练习生”,每个月还给开18块钱工资。 最初在武汉市京剧团,朱莉丽还是以学戏为主,同时跑一些龙套。跟其他年轻演员一样,朱莉丽先从上午九点的早场戏开始唱起,《六月雪》《汾河湾》《贺后骂殿》《大登殿》这些程派的经典折子她都在早场演过。等到晚上,他们年轻的演员就轮流跑龙套。后来团里觉得朱莉丽能开口了,就在晚场给她安排一些有口白的角色。她自己也是一个很要强的演员,没事就练功,所以还有不错的出手,可以唱刀马旦。领导非常喜欢她,选定她作为好苗子来重点培养。 因为聪明机灵又乖巧可爱,我的太姥爷高盛麟及太姥姥邹畹华都非常喜欢朱莉丽。邹畹华也是京剧名角,不仅唱得好,胡琴也拉得很好,我的姥姥邹秀珍当时跟着她从上海一路辗转来到武汉,一直记得她有“九岁红”的美称。在武汉定居后,高盛麟和邹畹华夫妇住在民众乐园斜对面的永康里,朱莉丽常到那儿去。邹畹华身体不好、经常头痛,朱莉丽每次去都帮她捏脑袋,照顾有假。年深日久,朱莉丽从邹畹华那里学到不少唱段,包括《宇宙锋》等等。 但要说朱莉丽受教最久、得益最多的,还要数她的恩师、当年武汉市京剧团十大头牌之一程派名家李蔷华。
因师结程缘
当时武汉市京剧团是全国知名的京剧院团,名演员多,演出任务繁重,所以团里大部分主要演员,像杨菊萍、陈瑶华都只演出,并不承担教学任务。李蔷华因为入了党,党性很强,要求进步,觉得不仅要自己演出,还要培养青年,就在繁忙的演出之余,还负责教学。她的课堂简陋却温馨,经常是五六个学生,不管工什么旦,坐成一排,跟着她上课。 在朱莉丽眼中,李老师虽然是名角,但是非常平易近人,所有底层的人她都能关注到、关心到,令人感到亲近。李蔷华虽然有一些政协的职务,有职务的收入,跟普通演员比算赚得多了,但党内减薪的时候,她一个月也就200多块钱,而她的一大家人还要依靠她来养。但她还能克服这些负担,不时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钱去捐献。这样的人品感动着朱莉丽,因此一跟李老师上课就觉得非常有劲头,马上就学得进去。 朱莉丽作为一个刚进团的小姑娘,老跟在李老师的后面,经常看她的戏。每当李老师有演出,朱莉丽就在后台拿着杯子、毛巾,伺候李老师喝水、化妆。看得多了,也就积累得多、模仿得多,后来剧团就觉得可以重点培养她唱程派,继承李老师的艺术。但李老师毕竟是名家,演出多,社会活动也多,平时比较忙,很难有机会给朱莉丽一句一句抠戏。朱莉丽也坦言,像《江油关》这种难度大的、唱做繁重的戏,李老师其实没有一句句教,她相当于是“偷戏”,看会的。
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次李蔷华到北京去开会学习,可外宾突然到了武汉,而且提出要看《江油关》,这下团里的领导着急了,就问朱莉丽:“你怎么样?小丽你能上吗?”朱莉丽那时候年轻,胆子也够大,便说可以试试。高世泰老师陪着演的马邈,一演还真成功了,连关正明老师看过后都夸奖:“好像蔷华。”这次的成功给了朱莉丽很大的信心,使她决心拜李老师为师,一心一意钻研程派,这也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拜师李蔷华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60年,朱莉丽也成为跟随李老师时间最长的“大弟子”,两人既是师徒,又亲如母女。在1980年李蔷华调到上海之后,朱莉丽就接过了李蔷华的接力棒,守住武汉这个戏码头,让程音继续流传。 虽然分隔两地,但二人时常往还,李老师在上海有什么新的演出录影,也会寄回武汉,让朱莉丽学习。像《朱痕记》前面的《牧羊卷》、《三娘教子》这些戏,李老师以前没在武汉演过,到上海都演出了,也录像了,慢慢就留下很多资料。后来朱莉丽打听到有一盘李老师在武汉演的原版的《江油关》的带子,她自己花了30块钱翻录,再转寄给李老师。 朱莉丽一直记得1983 年程派五老同演《锁麟囊》的场景。文化部主持纪念程砚秋先生逝世25周年的活动,把李蔷华请到北京,李蔷华让朱莉丽同行。当时师徒俩看了很多的戏,也演了不少,除了《锁麟囊》,李蔷华当年还演了《武家坡》,都是朱莉丽在后台伺候她、给她搭架子。戏演完之后是座谈会,与会的有一些文化界的领导,还有费孝通等大学者、程夫人果素瑛,再加上程派五老。朱莉丽听了他们所有的发言,学到不少东西,也开了眼界。
氍毹舞新篇
朱莉丽舞台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正好是“样板戏”风行的年代,为此她演了不少“样板戏”,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奇袭白虎团》,她在剧中用程派腔演崔大嫂。 上世纪70年代初,高盛麟还没调到北京的时候,曾经带着武汉市京剧团的五六个人到长春,跟宋玉庆的“样板团”学这个戏。宋玉庆他们当时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奇袭白虎团》的电影,“样板团”里的花脸名家方荣翔跟高盛麟特别熟,一听说高盛麟要带队来学非常欢迎。 每每提及此事,朱莉丽都说很佩服高盛麟这一批老艺人。她说,高盛麟老师很不容易,他没有文化,根本就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但是新戏来了,他还有高世泰老师就能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朱莉丽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智取威虎山》,高世泰老师演座山雕,效果极棒。所以她一直很感佩这些老艺人,并且注意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 其实学《奇袭白虎团》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队里只有朱莉丽一个女同志,她不仅要把崔大嫂的活儿学回来,还要把台上朝鲜妇女的舞蹈全部学会,回来再教所有的旦角演员。而武戏演员则更复杂,要把全剧每一个角色的武打动作学回来,还包括场面调度。而且那个时候“样板团”是左手指,其他院团就不能是右手指,要完全按“样板团”的来。但是结果不错,因为朱莉丽脚底下功夫不错,圆场跑得漂亮,演出也很成功,把这戏端回来演,群众也爱看,领导也爱看。此外,包括《红灯记》《沙家浜》这些经典的“样板戏”,武汉市京剧团都演了。 改革开放后,朱莉丽也演了很多的新编戏。《樱恋长安》是武汉市京剧团1981年创作的,由朱莉丽、关栋天、何澍主演。朱莉丽在剧中加入了一些程派的东西,但又没有完全用程派,因为剧中有女扮男装的情节,她认为用程派不很符合人物。此外,她还演了《三进洞房》等新编戏。 1983年,朱莉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担任武汉市京剧团二团的副团长,和舒长青一起任领导。恰巧这个时候是各个戏曲剧团最困难的时期,观众上座率不高,票房不好,很不景气,剧团和演员都赚不到什么钱。朱莉丽便从外地请一些演员来武汉唱戏,比如李慧芳、孙毓敏等,由武汉市京剧团的人陪她演,多赚一点大家就多分一点。要是分到底下能分个几十块钱,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那可真叫奖金了。 作为副团长,朱莉丽得带着这一团的人创收,很伤脑筋。长此以往,朱莉丽身心俱疲。再加她的孩子在武昌上学,和汉口隔着滚滚长江,每天接送要跑月票、赶江船,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在1986年的时候,她就借着老伴的关系,调到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电教中心。这个电教中心需要配音,也像是学校里的电台,所以专业上也算对口。
程音留余脉
虽然在大学工作至退休,但朱莉丽并没有放弃她的京剧事业,不仅为大学的文化生活做了贡献,团里也常常送学生来请她教学。当她55岁从大学退休的时候,湖北省戏校的人马上就找到她,请她去省戏校教学,这一教又是20年。朱莉丽退休后,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上,教出了一个又一个专业的程派演员。经她指点的学生,五个都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还都是业务免试。 但不得不说,朱莉丽培养学生的成材率很高,最后留在武汉的却相当少。原来朱莉丽在武汉京剧院有一个学生,叫熊秀丽,朱莉丽教了她《锁麟囊》《江油关》《六月雪》《武家坡》《大登殿》等等,她一下就出来了,凭借着嗓子和扮相,在武汉积累了一批观众。可是后来这个学生不唱了,朱莉丽每当提起此事总有无尽的遗憾。 此时,上海向朱莉丽伸出了橄榄枝。2017年,朱莉丽前往上海教学,教了一年,培养出一个学生胡晓瑞,主要是说了全本的《锁麟囊》,后来在复旦大学做汇报演出,台上台下效果都非常好。 可是毕竟是离家在外,对老人来说,吃饭、住宿,尤其是看病都成问题。一年之后,朱莉丽返回武汉。一听说朱莉丽回到武汉的消息,武汉京剧院的领导赶紧问她是否还有去上海的打算,朱莉丽说了自己的情况,表示可能不会再去了,武汉京剧院的院长刘子微非常高兴,给她推荐了院里的程派新人刘佳妮。 刘佳妮原来是学张派的,嗓子不错。朱莉丽从《六月雪》开始教起,刘佳妮改程派之后三个月就演出了,效果还不错。教学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刘佳妮大概四五个月就演了《武家坡》,紧接着又排了《春闺梦》。 有一年,迟小秋来武汉演出,因为刘子微和迟小秋是研究生班的同学,关系很好,因此就想让刘佳妮跟迟小秋学一学,以后也可以有个由头请迟小秋来汉,师生合演《锁麟囊》。这样朱莉丽就主动撤出了。没想到迟小秋特别忙,总在演出,又当团长,社会活动也非常密集,刘佳妮武汉、北京两头跑,每次到北京总是学一点又回武汉了。 后来刘佳妮又给朱莉丽打电话,告诉她团里要重排《六月雪》,朱莉丽觉得刘佳妮原来学的《六月雪》毕竟是她教的也不能不管。但朱莉丽去跟刘佳妮排《六月雪》的时候,发现她的嗓子坏了,原来唱张派的嗓子,现在却连很普通的一个音都上不去。不同的演员发音位置不一样,青年演员转益多师却缺少分辨和消化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分析和吸收,这就出了问题。 院里领导又开会商量这个孩子的前途问题,决定还是让刘佳妮跟朱莉丽学。这样,朱莉丽又给刘佳妮慢慢地恢复,恢复了一些之后,把《英台抗婚》这个小折子戏教给了她。《英台抗婚》是程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编排的一出戏,也是很能代表他性格和风骨的一出戏。程二代里面,李世济老师演过全本,不过目前演的人相当少了。朱莉丽学的是李蔷华老师当年在武汉演出的版本,主要突出几个唱段,时长只有半个多小时。当时朱莉丽到安庆、南京、上海一带,就带着这个小戏去演出,很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初,她参加武汉中青年汇演,凭这个戏得了一等奖。
朱莉丽说,这个折子戏的演法是她师父在汉口的时候弄出来的,所以想把它保留下来,传给她在武汉的学生。她说,其实教学传承都是想为她师父争光,要把她师父的程派艺术在湖北地区传承下去,让大家都记得有李蔷华这个比较正宗的老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