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敢尝试旅游地的新奇吃食?

作为对新奇的吃食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我,也在云南丽江吃到了“闭门羹”。当地的腊排骨入口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感到寡淡无味,甚至不敢尝试当地特产。之后便吃了平时也能吃到的烤鱼,结果味道也甚是不如意。直到在大理吃到平时生活中也能吃到的黑鸭味卤菜,才真正的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这让我久思不得其解,直到吃到家里妈妈炒的辣椒炒蛋。突然意识到我好像只爱这个熟悉的味道,连自己炒的辣椒炒蛋都深表嫌弃。也不能说我只喜欢妈妈的炒菜,而是我的饮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这种习惯让我一时间很难接受与我平时吃食风格一下差太多的食物。
又让我想起以前吃过的一家螺蛳粉,他号称是正宗的柳州螺蛳粉,配方是当地原封不动沿用过来的。我抱着好奇心去尝试,发现我汤似乎还是鲜美的只是对于我来说略微偏咸,不管是配菜还是粉条的味道总离我对评价螺蛳粉美味的那个心理定位差一点。我之后路过便再也没去过,偶尔回头看他家情况,对比起一个已经融入长沙本地的那家螺蛳粉人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就和我最近看到的文章里提到的“新奇恐惧症”的概念比较接近了。它的定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对陌生食物都有的一种恐惧。不过对于跟我一样有对新口味食物有猎奇心理的人来说,这种“新奇恐惧症”又会相对弱一些。
我一般比较爱在熟悉的小吃和饮料上的新口味做尝试,这源于大学很好的朋友的影响。最近我在湖南企发文化下班后,很爱喝一款青竹味的可乐。起初很爱很爱,认为那种淡淡的甜味别具一格,品尝的时候似乎自己也变成了特别的人。不过在喝第三次的时候又莫名有点点怀念原味的可乐了。
现在回看这一系列事,人真是奇怪却又合理的生物啊!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的理论,我想是的。人的求生欲使我们谨慎,探索欲又使我们发展。喜欢发现新的食物和食物风味是因为我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它们,不存在一种食物就能够满足人体全部需求的,而尝试到新的美味会让人感觉到成就感而开心;不敢轻易尝试新奇食物古时候源于可能怕危及生命,而现在与危及等同的是怕掏空了自己钱包还得不到满足感。
“不要轻易尝试当地特色”这是建议。不过若是对自己的美食领域有扩张想法又有心将收入的大部分放在“衣食住行”的“食”上面的,亦是不错的选择。每日谨慎迈出的一小步,就可能是你美食意识领域更丰富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