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南龛:偏安一隅,存续古意

巴中·南龛:偏安一隅,存续古意
谈及巴中,会想到什么?或许大多数人一时间会毫无头绪。这处被群山环抱,以米仓道而兴起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难以前往之地。所以,有关巴中的历史故事,基本都关于避难与偏安。
即便现在交通发达,让人不觉得巴中难以前往,但只要看到「第一盛唐彩雕」的南龛摩崖造像,我们便不难理解个中其意。首先,南龛随着巴中的低调,仿佛自觉地褪去了夺目的光彩,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震撼的古迹;其次,与之相对,南龛的震撼是切实的,我从未见过如此艳丽和保留完整的石窟群,让它曾经的与世隔绝与遥远都有了另一番秘境之美。
得益于偏安一隅,自隋朝开凿,于唐朝达到极盛的南龛躲过了许多人祸,再加上特别的龛楣构造,让佛像都深入窟中,尽可能减少风化的影响。
南龛以供养窟为主,于是在一百七十六个龛窟中有相当比例为单身佛窟。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其他石窟所见不到的造像,譬如双首佛等等。这些佛像打破了盛唐时期佛像的神秘感,许多都泛起人情的笑意,倍感亲近。
关乎南龛的艺术价值,或许无需赘述,跟随视频中的每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宗教艺术文化的辉煌。我更想借由南龛借花献佛,谈及更为抽象层面的内容,那便是何人去往远方?
此「远方」已消失于现代,它是古时候囿于交通问题而产生的地域壁垒。那时,许多地方都是一辈子不会去往的地方,哪怕距离并不遥远,也谓为「远方」。
如果徐霞客代表了文人游赏的传统,那这般「远行」便颇有力士的雄浑气魄。因为,他们将用大半生的漂泊换取饱览山川内化于心的视野,而这绝非常人能够做到。当然,被迫的避难也会去往远方。后方是美好的家园,但也是死亡的归宿。只有一条路走到底,走到天昏地老,直至无人之境,才能停下脚步,重新建起新的家园。
两者相较,远方的终点可以是起始点,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某处,但对于有限的我们来说,远与近都需要一个锚点,以此衡量自己是否依旧鲜活。
曾经偏安一隅的南龛,在当下成为存续古意的代表。「心远地自偏」的意境绝非只为悠然,或许那些真正能够闪光,足以震颤灵魂的事物都需要自我放逐,与世俗与人潮形成一定的距离,用观察和相对感受的姿态酝酿出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