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堆砌文化意象
我讨厌堆砌文化意象。
堆砌文化意象未必真是有文化,多半是那些自诩有文化的人眼里时髦的意象。譬如你写了一篇文章,空无实物,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就是为了映射一个人物。
通俗点说就是打哑谜。
唉,这个哑谜的谜底如果是梁思成、林徽因、鲁郭茅巴老曹,那整个假大空的文章仿佛就画屎点睛一般地雅致了。一般谜底的这个人或物,年代是越久远就越好,年代越久远而且知识越冷门——要是藏在中学课本犄角旮旯里甚至都没出现过的——那就呱呱叫了。
如果这个哑谜的谜底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那主要矛盾就突出出来了,文章没梁子没瓤子的缺陷就暴露得毫无余地。
最近看了一些歌词啊文章啊,都喜欢玩这套。两句话白话不像白话,文言不像文言,警句不够深刻,妙语又没有哏儿,没意思没意义,但架不住有的人会吹,“哎呀,我知道我知道,这说的是xx。这是典故。”这话里的意思就是我懂作者说的是谁,我们都是一样有文化的人,面对那些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的“粗鄙”听众,他还会有种睾处不胜寒的自怜之情。
要我说啊,下回遇到写这种玩意儿的,直接在旁边批上一句:打一历史文化名人。再批一句:灯谜一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