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中的主要功能

小结:
1.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DNA甲基化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
2. 印记基因是一类单等位基因,即严格按照亲代来源表达其中一方的等位基因。
3. DNA甲基化印记经历建立、维持和清除三个阶段。
4. X染色体失活是指雌性动物中两条X染色体的其中之一失去活性的现象,其结果是使X连锁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性之间达到平衡。
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
1. 胚胎植入前阶段,父源和母源基因组均发生去甲基化,母源基因组主要经历被动去甲基化,即在卵裂过程中因DNA甲基化不能维持而随着DNA复制被渐进性稀释,父源基因组则主动去甲基化和被动去甲基化两种机制清除DNA甲基化标记。
2. 受精后不久,来自卵母细胞的TET3首先将雄原核内的5mC依次转化为5hmC、5fC和5caC,然后5hmC、5fC和5caC会在卵裂过程中发生被动稀释,5fC和5caC也可被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剪切,并通过碱基切除修复以胞嘧啶取代而完成主动去甲基化,胚胎植入后,立刻发生从头甲基化,从而建立最初的DNA甲基化模式,在随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和出生后,主要由DNMT1负责维持甲基化。
3. 由Dnmt敲除的胚胎发育表型提示,DNA甲基化对于原肠胚形成,即由囊胚分化为三个胚层的过程至关重要,对Dnmt缺失细胞的研究结果支持DNA甲基化对细胞分化的重要作用。
4. Dnmt1、Dnmt3a、Dnmt3b敲除其中任何一个基因或者三敲小鼠均不影响非分化细胞的存活,但是诱导敲除细胞分化时则很快出现细胞死亡。
5. 与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存活依赖于DNMT1,根据基因表达谱分析,小鼠胚胎干细胞与着床前的囊胚内细胞团相似,而人类胚胎干细胞则与着床后的外胚叶相似。DNA甲基化对于已分化细胞的生存也是必要的。
Ref:《表观遗传学》 于文强 徐国良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