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

2023-02-16 13:21 作者:常水の金閣寺  | 我要投稿

2023年2月15日星期三

孟子

孔孟老庄,听得他人多言课本多学,谁都可以摘取两句,但不理解四位老人家真正的思想内涵,是不配引圣人之言的,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了。对文学的不尊重还特别表现在鲁迅上,大先生杂文涉及面颇多,于是各个角落都充斥着“鲁迅说……”,既无考据,又不合场景,实在是文学在此时代的无奈,我想,他们本人是不愿意自己的言论被歪曲祸害或是被当作一个笑话或是一面无人问津的旗帜。

我的顺序是孔老庄孟,庄子还未读全,几次罢书,也得找个机会捡回它。

《论语》薄薄一本,反观孟子多言、事迹也更多。不是后人学派凑出的只言片语,而是比较有规范有主旨的编卷。一般人嘴里仁义道德多是从孔子那偷的,孟子的仁善是真的少见,一朝为圣千年颂,亚圣平平无问津。

 

(1)梁惠王章句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两段文学性十足,道理却是很浅显的;孟子的有的话教训君王诸侯,有的话教育臣子士人,这是教育君王,能为也;老幼之爱也是常人所能及的,为长者折枝,能为也。

 

(2)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苏辙:小大之相形,贵贱之相临,其命无不处于天者。畏天者,知其不可为,不得已而从之。乐天者,非有所畏,非不得已,中心诚乐者而为之。以为现在的境界,肯定是理解不了此句和苏辙的解,待天命而从,还是从之以顺天命呢?

(3)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伯夷、伊尹和孔子相同之处,也是孟子的义,此“义”非一怒杀人也非兼爱天下,是一种大义,把自我内在仁义嫁接在外在事物、政治的义,和墨子的兼爱非攻舍身之义有区别的。

(5)此句是著名的四心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以为,是非之心,分黑白;羞恶之心,分利义;恻隐之心,推己及人;辞让之心,礼乐化民。理解不一定正确,仍需不断体会此间区别。

(6)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没有理由却送财物,这就等于收买我。有权者、为政者需警。

(7)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独善其身者,逍遥余裕。

(8)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过则顺之,得过且过,还强附借口,是众人无内省之错,无羞恶之心。

(9)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扭曲自己的人,怎么能使别人正直!!!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尤其如此。我自己,埋怨指责他人时,也会先审视自己这方面是否有做得够好。

(10)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想做官为政,想发财想暴富,但不走正道是8行的。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是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也是同样的道理。

(11)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但舍此求比,何其难也。又有几人悟道,更别说知行合一去实行!!难难难

(12)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仁政教民是需要时间的,也不可能瞬间救天下人于苛政之洪水、战争之炼炉之中。

(1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言出法随,言行必一,义也。

(1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倒是早已脱离此条桎梏。

(15)敢问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贵。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

好德与好他人之德者。

(16) 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17)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孟子这儿,人都是一样的。人有更多的同一性,道德标准也更具体,众人和圣人之间的界限也少了很多限。

(18)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安心即可。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1)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供养-关爱-恭敬,内对父母兄弟,外对师长朋友皆如此。

(2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与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章)是一致的,而与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篇》)有所不同。

(23)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于出世的态度来说,无不可已,无不可薄,无不可退。而孟子坚持的义要求,在仁义之处不已、于礼者不薄、不可退处千万人吾往矣。

(24)茅塞之心。仁、义之心也需要像山林小路一样,常走才无茅碍眼挡路,需磨练、温习。

(25)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


孟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