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十七)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天地的【道】即所谓普遍性真理是没有【封】,没有界限的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验证它的存在。
可是,人类说的话,不只是话语,也包括人类脑子里想的种种,人类心灵运作的内容:却没有【常】。【常】就是恒久不变。
家常之中,你觉得这样对你比较有利的时候,你会说这样是对的;要是反过来,你觉得那样对你比较有利,你会说那样是对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想像那么地【有原则】。
天地普遍性的真理,科学正确的东西,是无所不在的。可是,人类的想法、人类的看法、人类说出来的意见,却往往只是一个片面,因此就会产生分裂【畛】。庄子就说:【请言其畛】,请允许我说一下这个分裂。
他说:于是这个分裂就形成了【左】,【右】,像是我们今天走路要靠左走、还是靠右走?或者说我们今天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其实结局差不多。
像新闻介绍新加坡这国家,什么都管得很严,严得不得了,在那边生活简直是没有自由一样。可是有过一个普查报告说,全世界有四个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新加坡是其中之一。那个报告,当然还有继续研究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会感觉到那么幸福的种种原因,但总之就是,世界上每一个向度的观点,都可以说是【朝三暮四】;在这边打凹进去,在另外一边就凸出来。
然后庄子就说:【有伦,有义】这个时候你到底是要选择【伦】,还是【义】?这个情况下你要讲情还是讲理?你讲理的话,是不是太不重感情?你讲情的话,又太随便了、不合道理等等。我们到底是要讲法理还是讲人情?这也是一个分裂。
【有分,有辩】意见有了不一样,人就开始吵架,到底这个意见不一样,真的是需要吵吗?
【有竞,有争】人都希望自己是贏过别人的。
在这种种的理念、主义不合的摩擦,叫【八德】。于是人类之间,就形成各种各样【正确人生观】。但是,这些所谓【德】,这些规范、正确的人生观,看在道家眼中就觉得:如果次是不一样的、甚至你是相反的,结果也不会差很多。这个世界上是性很开放,食很内问比较对;还是【食】很开放,【性】很内向比较对?事实上结局也不会差多少。了解【相反对立】的东西,本质上其实【不是真相反】,所以你【不必选择其中一边去反对另一边】。
不过,庄子要道家的学习者,谨守这个分位:【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道家的规范是:三维空间以外的事情,圣人可能承认它的存在,但不会拿来讲。
三次元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的世界,圣人根本不讲。六合,就是【前后、左右、上下】的三维坐标。所以,以道家的规范来讲,道家根本就可以看作是唯物主义,但是它开放着一个【更高的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并没有像今天社会的唯物主义那么强烈地说【保证它不存在】。实践道家会觉得世界上大部分的情况,都是【物质的环境决定心理的状态】,唯心的世界事实上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也因为道家有了这样一个规范,所以道家不形成宗教,而是形成科学;【所有不能验证的事情,道家就不会叫你要相信】,这是道家【自我约束跟设定的基本盘】。
这是庄子提醒我们的【道家的规范】。所以,学习道家就会知道:【有相信,就有怀疑】。【信仰】本身,就【内建着信仰危机】;只有确定【百分之百的事实才不用相信】的。
而庄子说,三次元以内的世界【六合之内】,圣人就【论而不议】,就好像报导自然界动物生态的那类节目一样,不会去说哪个【错的】,哪个是【对的】。
圣人只单纯地看到:这个人小时候受了什么心灵创伤,所以长大以后就一直很不能信赖任何人,人生就一直走歪路………什么什么的。圣人只是从【因果】的角度去看清楚这个故事,但是他不会说【这个是错的,这个是不对的】。有太多的【不知道】,就没办法形成【对或不对的批判】。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前一段历史,人类世界的历史局面、老百姓的生活,圣人是【议而不辩】,圣人可以去讨论说:这样子的管法,结果就造成国家怎么样。你可以去【分析它的因果】,得到【科学研究的结论】。但不是说谁是对的,因为你在因果之中得到的结论,得到的资料,不需要再去【道德批判】。
好像庄子的时代,许多想法慢慢凝结成块:有一块叫做墨家,有一块叫做儒家,然后他们开始攻击对方是错的。这在庄子的时代,这些是比较明显的、互相攻击的【辩论体系】。在庄子来讲,你以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盘】,然后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如果你实行墨家的话会怎么样、你实行儒家的话会怎么样?但是儒家跟墨家就不用再打架了。因此,庄子就说,【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有些事情你需要分,有些事情是你不必分;有些事是你会辩,有些事情就不必辩】。
【曰:何也?】可能你要问我,为什么不必辩了?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因为在庄子眼中,圣人是【把各种不同意见都包容起来,看到个更高的维度,从高次元俯瞰下来的视角】,这就是<齐物论>一开始的开场白【天籁】。可是,一般人又是怎么样?普通人喜欢【讲赢】人家,来展现自己是【对的】。
但是,庄子说:【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到底来讲还是一句话,你会认为你就是对的,因为你还有另外一面的真相没有看到。所以,【所有辩论的冲动,都是出自于你还有真相没看见】。这是庄子对于【辩】这件事情的【基本定义】。
所以,在这个地方的学习重点,【议而不辩、论而不议、存而不论】,就算你不能够完全做到,但至少要承认这一点:很多事情是你我都不能验证的。就像宗教对于六合之外的介绍,是【超越三维】世界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你是宗教徒,这种事情【不必说服别人相信】。因为这是普通人暂时无法验证的。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庄子就接着说:【大道不称】,真正的道是【不能被清楚定义】的:或者说,至少不是现在那许许多多教条、门规那样。人一定要早睡、人应该慈悲,那种【单向性】的价值观。
而【大辩不言】,如果你找我吵架,你一开口,我马上掉头就走,留你一个人气死自己。真正会吵架的人,不吵架。因为他明白什么叫超级辩论大法,吵下去没完没了,浪费生命。所以,真正精通吵架的人,就是完全不吵架的人。又或者天下最硬的道理,就是【不讲道理,你完全无理取闹】:人家要跟你吵,你就趴在地上也可以、摸肚脐也可以这样人家也吵输。
【大仁不仁】,最大的爱就是没有爱】。这个话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会【好不起来】,就是因为你给他的【爱】;你只要给他爱,他的我执就知道【我这样子差劲,有甜头可以尝】。他就会变成吸血鬼。当你做到完全残忍地割掉这个人,让他什么血都吸不到的时候,他才会考虑到:“哎呀!我没有办法从他身上吸到爱了,那我是不是得让自己的心好起来才行?”
所以,简单来讲,完全不爱别人,他才会【有机会进步】。【让别人的心的能量进步,这样才是爱】。所以,最简单的爱,就是不爱。
【大廉不嗛】,这个【嗛】,有人说是谦让,有人说是节俭。最小气的人看起来不小气,最节俭的人看起来不节俭。道家会一体两面去看待事物,节俭本身就是浪费,浪费本身就是节俭。比如说,事业上不成功的人,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去浪费、享乐。可是,事业成功的人,把时间都用于工作,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就会很少。所以,节俭与小气,其实是一样的,各有利弊。
【大勇不忮】,真正勇敢的人不会表现出【凶狠】的样子。就像庄子【呆若木鸡】的故事,最厉害的斗鸡,或者说武功高手,不轻易动手,动手你就会死。这个世界有很多凶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表现的很愤怒。但你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是胆子最小的人。所以看起来【凶狠的勇敢,不是真勇敢】。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