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612艺术概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 5 分,共计 50 分)
1.《等待戈多》
2.《千里江山图》
3.《二泉映月》
4. 模仿说
5. 齐白石
6. 亚里士多德
7. 审美距离
8. 艺术鉴赏
9. 意境
10. 造型艺术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 20 分,共计 40 分)
1. 请简述艺术发展他律性。
2. 请简述艺术媒介、题材、主题的内涵和区别。
三、论述题(3选2作答,每题 30 分,共计 60分)
1. 论述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内涵与区别。
2. 试论述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吸收与融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3. 谈谈如何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作品,讲述了两个人物在荒凉的场景中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故事。该作品探讨了生命的无意义和存在的困境,以及人类对希望和绝望的相互关系。
2.《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是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卷轴画。该作品通过细腻的笔墨和精巧的构图,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情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3.《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中国古琴曲,由作曲家邓雨建根据民间曲调改编而成。该曲以流畅的音乐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美丽江河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模仿说:模仿说是一种表演形式,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声音、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模仿说常见于喜剧或娱乐节目中,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中国近代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坛的泰斗。他的作品以写意花鸟画著名,擅长运用夸张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独特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384年-322年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是指观众或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它涉及到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程度,与观众对作品的主观情感、文化背景、审美经验等因素有关。
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和理解的过程。它涉及到对作品的审美品味、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意境: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它通过表现手法、形象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手段,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指以形象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它涉及到对形象的创造、构图、造型等方面的表现,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它通过对形象的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二、简答题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是指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还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趣味,同时也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使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同时也促进了艺术的创新和多样性。
艺术媒介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工具。它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媒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和观众的感受方式。
艺术题材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它可以包括人物、风景、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艺术主题是指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它可以是对生活、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区别:艺术媒介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而艺术题材和主题则强调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媒介和题材是作品的外在特征,而主题是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意义。
三、论述题
艺术风格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类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它以艺术家的个人创作风格为基础,同时也受到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群艺术家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有一定共同特征的艺术群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种具有独特思想和表现方式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
艺术风格注重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特点,流派则强调艺术家群体的共同特征和创作方式,而思潮则更注重艺术观念和创作理念的前瞻性和革新性。艺术风格和流派可以相互影响,而艺术思潮则更具有引领和推动艺术发展的作用。
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对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艺术门类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和吸收,丰富彼此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例如,绘画可以借鉴音乐的节奏和色彩理论,音乐可以借鉴绘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这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可以推动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也可以促进艺术的交流和跨学科的发展。艺术家可以通过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开拓自己的艺术创作领域,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独特的作品。
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首先,创造性转化是指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编,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例如,将传统的戏曲剧目改编成电影或舞台剧,融入现代的表演方式和艺术语言,使传统戏曲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次,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探索,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和形式。例如,将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改编成现代小说或动画片,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创新的叙事方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